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晨语电台特别节目丨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二)

晨语电台特别节目丨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二)

阅读量:3831986 2019-10-27




前    言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出的重大部署。
初心源于信仰,使命呼唤担当。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征途中,无数革命英烈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共产党人的信念与忠诚,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湖南武警”微信公众号制作推出了晨语电台特别节目——《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
“十一书”来自十一位革命先烈,他们的“宣誓书”“绝命书”“请战书”“托孤书”“行军书”“两地书”“无字书”“就义书”“示儿书”“决心书”“明志书”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共产党人的信念与忠诚,凝聚了共产党人的奉献与荣光,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以身许党的感人故事。

王尔琢的“托孤书”

(主播:邹斐凡)

在湖南常德的一面石墙上镌刻着这样一首诗:“一夜风云变,上海大屠杀。尔琢拔刀起,血誓效讨伐。革命不成功,此生不理发。”这短短的诗行,是烈士王尔琢投身革命、奋斗一生的真实写照。
王尔琢,1903年生,湖南石门人。他曾就读黄埔一期,是周恩来最看中的学生之一。他先后参加北伐、南昌起义、湘南起义,后来又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历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参谋长、红四军参谋长,是工农红军最年轻的参谋长。他曾慨然明誓:革命不成功,坚决不剃须,被众人赞誉为“美髯公”又被笑称为“中国的马克思”。1928年8月25日王尔琢在江西崇义县思顺圩追劝叛徒时不幸英勇牺牲,牺牲时仍是长髯飘飘。
1923年10月8日,王尔琢与从小青梅竹马的郑凤翠携手走进婚姻殿堂。然而,幸福恩爱的蜜月生活只持续了短短三个月,王尔琢便离家别妻赴黄埔军校学习。临别时,王尔琢对已有身孕的妻子说:“生儿是你的靠,生女是你的伴,生儿取名摘祚,生女取名桂芳。”但谁也没有料到,这次分别竟成了这对蜜月夫妻的永诀。
1927年初,王尔琢随北伐军到达武汉。虽然军旅劳顿,但他却时刻牵挂着远在家乡的妻子和从未谋面的女儿。他托人在武汉黄土坡21号租了一间房,然后给妻子去信,要她们母女到武汉团聚。不料,“四一二”风云突变,战功显赫的北伐将领成了被通缉的“中共要犯”。王尔琢来不及在武汉等待妻儿的到来,就只身潜往上海寻找党组织。
郑凤翠带着幼女桂芳历经千辛万苦抵达武汉,满怀期待地来到他们相约的小屋,丈夫却音讯全无。在百般打听王尔琢消息无果后,她极度失望地带着女儿默默回到湖南老家。行前,她给丈夫留下了一封信:“我和你的女儿小桂芳,于二月初二从家动身,在长沙住了三个月,直到二十八日,才好不容易来到武汉,来到你约我和桂芳会面的地方。不知你到哪里去了,没有见到你,小桂芳心里很难过……”
王尔琢来到相约之地,却是人去楼空。读到妻子情意绵绵又略带哀怨的信,王尔琢不禁满怀歉疚。他当即拿起笔,给父亲写下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凤翠母女此次来汉,未谋一面,深为憾事。儿何尝不想念着骨肉的团聚,儿何尝不眷恋着家庭的亲密,但上海、长沙烈士们殷红的血迹燃起了儿的满腔怒火,乱葬岗上孤儿寡母的哭声斩断了儿的万缕归思。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皆可享乐天年,儿已决意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凤翠娘家父母双亡,望大人善待儿媳,见凤翠如见儿一般……”
这是王尔琢的最后一封家书,也是他给亲人留下的遗言。王尔琢在信中,既深情表露对妻女的怜爱,更郑重坦陈“以身许国”的心迹,实际上写了一封“托孤书”,充分表达了革命者在家庭与国家命运发生冲突的时候,宁可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情操。

卢德铭的“行军书”

(主播:吴强)

“如果瑞勤真要等我,则我对她有几点要求:一要读书;二要革命;三不要缠脚。”在江西芦溪县卢德铭烈士陵园,仍然保存着关于他南征北战之余写给家人信件中的一些片断。一封封“行军书”,既彰显着这位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和赤子情怀,也表达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亲情的渴望,今天读来依然让人为之动容。
卢德铭,1905年生,四川自贡人,黄埔军校二期毕业生,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东征和北伐中冲锋陷阵、屡建奇功,成为叶挺麾下著名青年战将。攻占武昌后,他受命组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武昌警卫团,并担任团长,将这支部队改造成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劲旅。1927年9月,卢德铭奉中央指令,率部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毛泽东任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卢德铭任秋收起义部队总指挥。卢德铭成为毛泽东革命军事生涯的第一个军事搭档。
卢德铭对革命始终怀抱一腔热忱和执着。1925年2月参加东征讨伐广东军阀陈炯明后,年仅20岁的卢德铭,在家书中这样写道:“广东军阀陈炯明叛变了,我们组织了学生军去讨伐他,现在已把陈逆驱逐到东江去了,我们打败了敌人,我心里很高兴。”
血与火的考验,让卢德铭信仰更加坚定。1926年汀泗桥战斗,叶挺独立团的共产党员、营长曹渊牺牲,他极度悲痛地告诉家人:“这场战役歼灭很多敌人,但是我们的伤亡也不少。我们的营长曹渊同志也在这次战役中牺牲了。当他受了重伤时,我去扶着他,他向我说,德铭同志,我已无救了,请你不要管我。为了革命,你带着同志们冲啊!”这次战斗成为北伐进军的重要一战,也成为卢德铭军事生涯的重要一战。
艰苦卓绝的斗争,让他感受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1926年10月攻下武昌城后,他在“行军书”中感慨地说:“我们这次北伐,有这样的顺利进军,全靠群众的支持。自广州出发以来,沿途都有老百姓给我们做向导,并主动给我们搬运子弹等辎重。”
对家人的思念,也让人们看到铁血英雄的似水柔情。他在一封家书中直言:“我不是不怀念家庭,其实我也想念父母及兄嫂侄儿等。在梦中我曾发呓语,呼喊权一(卢德铭的大侄子)、少南(卢德铭的小侄子)。醒来时同志们笑我说,参谋长还在思乡呢!”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亲情的渴望,洋溢着对亲人的思念。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屠杀。为了避免连累家人,卢德铭写了最后一封家书。信中写道:“现因时局转变,为了不连累家庭,今后我暂时不寄家书,你们也不要来信,我没有钱寄回来。”让人震撼的是,这位堂堂国民革命军的团长,居然对补贴家用无能为力。
1927年9月25日,在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途中,为掩护主力部队突围,卢德铭仅带一连兵力在萍乡芦溪山口岩一带阻击敌人,不幸遭子弹穿胸,成为井冈山斗争时期我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传诸后世的一封封“行军书”,成为其一生辉煌与荣光的宝贵历史见证。

张朝燮的“两地书”

(主播:邹斐凡)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这是张朝燮写给妻子王经燕的家书的结尾之句,表达了异地眷侣的相思之情。不久,张朝燮牺牲,这封家书成了他的绝笔。一页页泛黄的纸张,满含着烈火永生的心语,静静地躺在张朝燮、王经燕革命烈士陈列馆里,读来让人潸然泪下。
1919年,从小青梅竹马的张朝燮、王经燕结为夫妻。1925年秋,王经燕受党组织派遣,前往万里之遥的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此时,她内心犹豫不决。以革命为重的张朝燮鼓励她服从组织安排,不要留恋家庭和孩子。行前,张朝燮填词一首,装入信封,让妻子旅途拆读。
  念奴娇·送别
  茫茫荆棘,问人间,何处可寻天国?
  西出阳关三万里,羡你独自去得。
  绰约英姿,参差绿鬃,更堪是巾帼。
  猛进猛进,学成归来杀贼。
  试看莽莽中原,芸芸寰宇,频年膏战血。
  野哭何止千里阔,都是破家失业。
  摩顶舍身,救人自救,认清吾侪责。
  珍重珍重,特此送你行色。
此后两年间,虽远隔万里,但鸿雁传书。互诉衷肠时,他们更多的是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问题的关心,对彼此的相互激励。
就如何对待个人家庭和社会,张朝燮写道:“对于年老的母亲,年幼的孩子,固然要挂念。而同时对于社会上一般受压迫的民众,尤其应该放在心头设法拯救……因此,我们要抛弃父母和孩子而到社会上做事,因为只有努力为社会事业,虽则表面上是抛开了他们,实际是为了救他们,救我,救社会上一般被压迫者啊……”
就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张朝燮写道:“你要了解我们个人本身的利害是包括在被压迫民众的利害之中的。我们应以被压迫民众的利益灾害为利害,不能以个人私己的利害为利害,个人的利害与民众的利害相冲突时,应该牺牲个人的利害。”
在讨论爱情和革命问题时,王经燕说:“你要晓得,感情并不妨碍工作的。因为工作的时候工作,得安慰的时候,还是要找安慰的,我觉得只有你能安慰我。”张朝燮回应道:“我能吃苦,我能劳瘁,我能牺牲一切,我却只是不能忘掉你。”
1927年3月27日晚,张朝燮在牺牲前给妻子写了最后一封家书。他写道:“就是我们的感情也要社会化,不要把对于私人的感情的热烈,超过对于团体感情的热烈。”“我现在只愿站在下层与民众携手……我情愿一生一世以此工作,绝不另有希冀……同志,你快要回来了呵!你能和我携手同作下层的民众工作吗?”
两年的时光,厚厚的信笺,见证了一对远隔万里的革命伴侣之间的两情相悦、共同成长,他们为着共同的理想和初心,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1927年4月15日,担任中共永修地委组织部长的张朝燮,在家乡永修开展革命工作时,被百余反动匪徒包围。他奋不顾身突围求援,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5岁。而此时,王经燕已完成学业,正准备回国。噩耗传到莫斯科,王经燕痛苦万分,但她迅速抹干泪水,毅然回国。后来,她担任了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长,1928年6月省委机关被破坏时不幸被捕,后惨遭杀害,时年26岁。
推荐阅读


(策划:湖南武警)监制:温常青主编:李 斌
责编:杨 韬编辑:熊 曦校对:熊 曦投稿邮箱:hnwjhyn@163.com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