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丨钟卓坚 刘树强
当李成辞去IT工程师职位,放弃稳定收入,决定全身心投入自然保护工作时,他即将面对的不仅仅是生物多样性之美,还有自然的脆弱和痛心的现状。
——视界栏目组
▲欢迎点击视频观看:本期“视界”之粤港澳少年说节目
10月3日晨曦微露,当人们还沉浸在国庆长假的闲适中,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的穿山甲巡护队开始了日常巡护,一行四人穿行于惠州东部莲花山支脉的亚热带次生灌木丛中。进山后巡护队分散阵形,开始搜寻穿山甲洞穴,没有信号,只能依靠呼喊确定大致方位,转眼之间消失于密林之中。
当《南方》杂志记者跟随巡护队深入乌禽嶂中华穿山甲栖息地,并没有想象中的鸟语虫鸣,森林异常地安静,耳边只有阵阵林涛与自己急促的呼吸声。
01▼既熟悉又陌生的“精灵”
“穿越广东南亚热带次生灌丛的艰辛,大概没多少人能想象。”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负责人李成向记者分享说。远眺广东“低矮”的山体,容易误导我们以为可以轻松地行走于山林间,等真正置身其中才能理解莲花山脉的辽阔。
“穿山甲洞穴都在人类不易到达的地方。”穿山甲隐秘的生活习性注定了找寻之路充满汗水和泥土,肩扛铁铲,手持相机,背挎检测设备,在灌木丛中穿梭越野,带刺的藤蔓伺机埋伏,划破裸露在外的皮肤。95后巡护队员陈宇航指着记者的登山鞋说,“我已经穿坏了两双这种靴子,有时两三个月就得买双新鞋。”
突然,树林深处传来李成的喊声,只见山腰处出现一个直径13厘米左右的洞穴。李成指着洞口的松散土堆说,“这就是穿山甲在挖掘洞穴时翻出来的泥土,但土堆已经与周边地面颜色趋同,说明这是一个几年前的老洞穴。”队员们熟练地拿出GPS设备和皮尺,进行数据测量、位置记录和拍照存档后,巡护队继续向树林深处走去。
?
“穿山甲”一个时常在我们耳边响起的名词,作为一种中国人既熟悉又陌生的野生动物。长久以来,对这个名词的认知局限于“野味”和药材-肉食用、甲片入药。而对于穿山甲本身我们却知之甚少,它们的命运也在贪婪和无知中,逐渐滑向了灭绝的边缘。
近年来,国内已经罕有野外穿山甲观测报告。“在整个华南地区布设的红外线相机数以千计。然而近十年鲜有拍到过穿山甲。”李成介绍道。数十年前,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的中华穿山甲,如今在野外几近绝迹。
??
早在201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就已经把中华穿山甲列为极危物种。实际上,中华穿山甲比降级为易危的大熊猫更为稀少,保护工作也更迫在眉睫。
2018年10月,李成在莲花山白盆珠省级保护区执行野生动物的本底调查,惊喜地听闻乌禽嶂的村民发现一处新鲜穿山甲洞穴,在惠东县林业局的支持下,于2018年12月31日夜间,使用红外线相机成功拍摄到1只野生中华穿山甲。通过进一步的红外线摄像监测及社区走访,证实在广东地区还保存有中华穿山甲小种群在持续进行繁育。
“这些小种群是中华穿山甲保护最后的希望,加大力度开展穿山甲保护工作,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与紧迫性。”李成说道。
02▼沉默的群山遇上不再沉默的他
李成在日记中写到,“年复一年,当我们一次次走进山林,期盼着能邂逅某种美丽神奇的生物,在小路的拐弯处翘首眺望,期待那惊喜的美妙一刻,然而大部分时候,迎来的总是失望。我们那空荡荡的森林,失去了太多,以至于忘记了这片土地曾经的富饶。”
李成早在2012年的墨脱考察之旅中,当时从事IT工程师职位的他便发现确定了一个猕猴新种和坎氏曙蛇在中国的新纪录。在业余时间中,生活坐标在深圳的李成更多是活跃在华南的大山中。
?
“在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西南和华南地区,我们野外见到了各式各样的猎杀设备:兽夹、陷阱、鸟网、龟笼,甚至听到过盗猎的枪声。”李成回忆说。
森林的脆弱和动物的无助不断地呼唤着他。2016年,他决定辞去工作,全身心投入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随着野生中华穿山甲种群的发现,原以自然影像拍摄和调查为主的深圳方舟生物多样性影像中心?开始重组,李成建立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转型以保护为主要目标。以针对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华南和西南地区,矢志保护那里的栖息地和野生动植物。
03▼从孤身前行到群山守护
西枝江源乌禽嶂中华穿山甲保护地面积达120 平方公里。茫茫大山中,依靠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几名工作人员的力量,寻找穿山甲踪迹犹如大海捞针,做到有效地保护几乎不可能。
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联合当地政府和社区建立自然保护区,设置常驻保护工作站,与森林公安建立响应机制。机构全力配合县林业局,镇政府与森林公安等多个部门,共同推进乌禽嶂中华穿山甲的保护。
?
早前,当地政府已对西枝江流域的生态公益林设立补偿金,惠东县开始研究转产方式,促进乌禽嶂区域的绿色发展,增加乌禽嶂地区的巡护员名额。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把招募巡护员的视角转向具有丰富野外经验的护林员,希望能把他们培养成动物保护的“土专家”。
起初的招募工作并不顺利,李成沿着栖息地周围的 6 个村子,挨个去动员。终于,有些护林员愿意肩负起额外的巡护工作,先干段时间试试。稳定的补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报名巡护员工作。
团队开始培训他们如何正确使用GPS、如何安装红外线监测相机、记录穿山甲洞穴数据等一系列专业知识。“以前的动物很多,随便出去都能见到。祖宗留下来的森林,我们都应该出来做点事情”,巡护队员徐镜铎回忆儿时说道。
2019 年,西子江自然保育中心设立 3 支,共 18 人的巡护队,以定期的方式对保护区执行巡护和监测工作。在电脑屏幕上,一幅五颜六色的巡护数据图斑正逐渐丰富。数据图内穿山甲洞穴位置、觅食痕迹,红外线相机设置地点,区域内栖息动物类型、特殊的林木类型等信息都一目了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野生动物长期保护的基础。通过对促进森林的碳汇补偿项目等生态补偿模式的探索,希望通过增加当地老百姓的收入,将保护行为逐渐变成群众的主观意识。李成坦言栖息地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于,更多人能行动起来。“只要当地老百姓行动起来,这个地方就能彻底保护好。”
谈及这片森林的未来,李成充满信心。“在大家的重视下,我们今年在这条线路上巡护、明年或者十年以后再在这条线路上巡护,所记录的物种的数量和种类定会变得越来越多的。”
当《南方》杂志记者离开的那天夜里,汽车穿行于山间的土路,与突然闯出果子狸相遇的那一刻,才完全理解李成团队所坚持的意义,不禁感叹起这片森林的神奇。
统筹丨戎明迈 刘树强
视界主创团队丨刘树强 钟卓坚 陈海燕 卢志科
编导、摄像丨钟卓坚
后期 | 卢晓锋(见习)
排版 | 陈海燕
栏目包装丨陈春霖
往期回顾
守护心中那一抹红 | 粤港澳少年说新时代守农人的故事 | 粤港澳少年说②
本文责编丨戎明迈
统筹丨张蓓蕾
编辑丨莫群 林琳校对丨华成民实习生丨张雨来源丨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
戳右边征集活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