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唐家背书 |【家风家教】孝文化,中华之古道

唐家背书 |【家风家教】孝文化,中华之古道

阅读量:3806351 2019-10-26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获取更多信息!展唐家英才风采,育唐家百年英才,传唐家礼义家风,赐唐家千般仁爱。敬请关注唐家背书!
  孝文化,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传承孝文化是继承发展的必要前提,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能为现代文化提供丰富的历史养料;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倡导传统孝文化能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在全社会形成自觉行孝的社会氛围,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
  孝文化推崇孝忠思想,倡导孝道忠报于国。孝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它是一种理念与精神,是为人的立身之本,是社会责任意识的源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编录,内容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成为中国古代至今宣扬儒家思想及孝文化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从人物时间:虞舜(上古)汉文帝(西汉)曾参(春秋)仲由(春秋) 闵损(春秋) 董永(东汉)郯子(春秋)江革(东汉)陆绩(三国)唐夫人(唐朝)吴猛(晋朝)王祥(晋朝)郭巨(晋朝)杨香(晋朝)朱寿昌(宋朝)庾黔娄(南齐)老莱子(春秋)蔡顺(汉朝)黄香(东汉)姜诗(东汉)王裒(西晋)丁兰(东汉)孟宗(三国)黄庭坚(北宋)。孝文化在尧舜时代已为凸显,形成于西周,后经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为历代统治者和普通百姓所尊崇。从《二十四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孝无分贵贱,上自天子下至贩夫走卒,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计千辛万苦,都能曲承亲意,尽力去做到。
孝感动天 史称虞舜
百里负米 仲由
卧冰求鲤 王祥
涤亲溺器 黄庭坚

百善孝为先,出自清代著作《围炉夜话》
  “百善孝为先”是中华传统美德之精髓。孝文化,是炎黄民族延绵不绝的道统,是中华文化持久不衰的根脉,构建出现代文明与和谐。从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看,每个人都是由少年而青年再进入中年、老年。先为人子女而后为人父母。在为社会和家庭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以后,长辈、老人,理应不仅受到全社会的敬重,并且有理由得到优先的照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传统美德重要代表的孝文化又得以发扬光大,无数普通百姓孝老爱亲的事迹感动了整个中国。在大力提倡“讲政治”、重视道德建设的今天,孝道还是要大讲特讲,因为让老人安度晚年,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孝”的要旨:孟子讲了四个字“养生丧死”,译解出来,就是养老送终。可见,重视养老,正是中国历来言孝的最为可取之处。作为儿女,对自己的老人要尽“养老送终”义务的。父母年壮健康时,无需他人照顾,反要照料儿女;待父母年老饮食衣着起居,还应抚慰人老以后心灵的岑寂和孤独。事实上,民间伦理讲“孝道”,把“孝”和“顺”合为“孝顺”,概括得很好。“孝”这个字,讲了照顾起居:“顺”这个字,则讲了抚慰心灵。孔子更是言之鞭辟入里:“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乌鸦尚有反哺之义,羔羊且有跪乳之恩,更何谈万物之灵的人呢?年轻一代对长辈老人尽孝,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否则,就有违天道、有悖人伦,不孝就是大逆不道,这是家庭和社会都不能容忍的。
  古语说“孝于亲则子孝”。君今为儿女,善事父母,对自己的儿女乃是一种无言的熏陶。若大人对老人不孝,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不会有孝心.时光易逝,君也会变成老人,由儿女“善事”,自然之理。人生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孝心,是一个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衡量个人品德是否高尚的重要标准之一。依笔者所见,对老人的孝也该来一番观念更新。如果物质上跟得上,我们不妨尽力提高一下老人们的生活档次;靶果精神上我们可做得多一些,不妨抽时间陪父母聊聊天、谈谈周围的新鲜事,旅游、休闲、娱乐敬老等等。总之,现代之孝,重在物质与精神的配合,满足老人简单的心愿,了解老人所思所想所欲所求,给他们以真正的属于老年人的温暖和惬意。愿天下子孙尽心尽孝,愿天下老人快乐幸福。
  人在一生当中,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只有一天一天的减短。尤其在现代社会里,读完书大部分人就离开了自己的父母,其实我们能跟父母相聚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我们是不是更要珍惜跟父母相处的日子,好好的孝敬他们呢?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