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色字“慈航人生”关注我们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八十九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初分学般若品第二十六之五
「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鼻界若生若灭,不见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若生若灭;不见鼻界若取若舍,不见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取若舍;不见鼻界若染若净,不见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若染若净;不见鼻界若集若散,不见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若集若散;不见鼻界若增若减,不见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增若减。何以故?以鼻界性等空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多,能成办一切智智,以无所学无所成办为方便故。 「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舌界若生若灭,不见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若生若灭;不见舌界若取若舍,不见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取若舍;不见舌界若染若净,不见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若染若净;不见舌界若集若散,不见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若集若散;不见舌界若增若减,不见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增若减。何以故?以舌界性等空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多,能成办一切智智,以无所学无所成办为方便故。 「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身界若生若灭,不见触界、身识界及身触、身触为缘所生诸受若生若灭;不见身界若取若舍,不见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取若舍;不见身界若染若净,不见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若染若净;不见身界若集若散,不见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若集若散;不见身界若增若减,不见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增若减。何以故?以身界性等空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多,能成办一切智智,以无所学无所成办为方便故。 「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意界若生若灭,不见法界、意识界及意触、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若生若灭;不见意界若取若舍,不见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取若舍;不见意界若染若净,不见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若染若净;不见意界若集若散,不见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若集若散;不见意界若增若减,不见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增若减。何以故?以意界性等空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多,能成办一切智智,以无所学无所成办为方便故。 「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地界若生若灭,不见水、火、风、空、识界若生若灭;不见地界若取若舍,不见水、火、风、空、识界若取若舍;不见地界若染若净,不见水、火、风、空、识界若染若净;不见地界若集若散,不见水、火、风、空、识界若集若散;不见地界若增若减,不见水、火、风、空、识界若增若减。何以故?以地界性等空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多,能成办一切智智,以无所学无所成办为方便故。 「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苦圣谛若生若灭,不见集、灭、道圣谛若生若灭;不见苦圣谛若取若舍,不见集、灭、道圣谛若取若舍;不见苦圣谛若染若净,不见集、灭、道圣谛若染若净;不见苦圣谛若集若散,不见集、灭、道圣谛若集若散;不见苦圣谛若增若减,不见集、灭、道圣谛若增若减。何以故?以苦圣谛性等空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多,能成办一切智智,以无所学无所成办为方便故。 「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无明若生若灭,不见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若生若灭;不见无明若取若舍,不见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若取若舍;不见无明若染若净,不见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若染若净;不见无明若集若散,不见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若集若散;不见无明若增若减,不见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若增若减。何以故?以无明性等空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多,能成办一切智智,以无所学无所成办为方便故。 「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内空若生若灭,不见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若生若灭;不见内空若取若舍,不见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若取若舍;不见内空若染若净,不见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若染若净;不见内空若集若散,不见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若集若散;不见内空若增若减,不见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若增若减。何以故?以内空性等空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多,能成办一切智智,以无所学无所成办为方便故。 「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真如若生若灭,不见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若生若灭;不见真如若取若舍,不见法界乃至不思议界若取若舍;不见真如若染若净,不见法界乃至不思议界若染若净;不见真如若集若散,不见法界乃至不思议界若集若散;不见真如若增若减,不见法界乃至不思议界若增若减。何以故?以真如性等空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多,能成办一切智智,以无所学无所成办为方便故。 「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布施波罗蜜多若生若灭,不见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若生若灭;不见布施波罗蜜多若取若舍,不见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若取若舍;不见布施波罗蜜多若染若净,不见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若染若净;不见布施波罗蜜多若集若散,不见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若集若散;不见布施波罗蜜多若增若减,不见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若增若减。何以故?以布施波罗蜜多性等空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多,能成办一切智智,以无所学无所成办为方便故。 「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四静虑若生若灭,不见四无量、四无色定若生若灭;不见四静虑若取若舍,不见四无量、四无色定若取若舍;不见四静虑若染若净,不见四无量、四无色定若染若净;不见四静虑若集若散,不见四无量、四无色定若集若散;不见四静虑若增若减,不见四无量、四无色定若增若减。何以故?以四静虑性等空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多,能成办一切智智,以无所学无所成办为方便故。 「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八解脱若生若灭,不见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生若灭;不见八解脱若取若舍,不见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取若舍;不见八解脱若染若净,不见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染若净;不见八解脱若集若散,不见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集若散;不见八解脱若增若减,不见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增若减。何以故?以八解脱性等空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多,能成办一切智智,以无所学无所成办为方便故。 「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四念住若生若灭,不见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若生若灭;不见四念住若取若舍,不见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若取若舍;不见四念住若染若净,不见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若染若净;不见四念住若集若散,不见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若集若散;不见四念住若增若减,不见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若增若减。何以故?以四念住性等空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多,能成办一切智智,以无所学无所成办为方便故。 「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空解脱门若生若灭,不见无相、无愿解脱门若生若灭;不见空解脱门若取若舍,不见无相、无愿解脱门若取若舍;不见空解脱门若染若净,不见无相、无愿解脱门若染若净;不见空解脱门若集若散,不见无相、无愿解脱门若集若散;不见空解脱门若增若减,不见无相、无愿解脱门若增若减。何以故?以空解脱门性等空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多,能成办一切智智,以无所学无所成办为方便故。 「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五眼若生若灭,不见六神通若生若灭;不见五眼若取若舍,不见六神通若取若舍;不见五眼若染若净,不见六神通若染若净;不见五眼若集若散,不见六神通若集若散;不见五眼若增若减,不见六神通若增若减。何以故?以五眼性等空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多,能成办一切智智,以无所学无所成办为方便故。 「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佛十力若生若灭,不见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生若灭;不见佛十力若取若舍,不见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取若舍;不见佛十力若染若净,不见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染若净;不见佛十力若集若散,不见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集若散;不见佛十力若增若减,不见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增若减。何以故?以佛十力性等空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多,能成办一切智智,以无所学无所成办为方便故。 「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无忘失法若生若灭,不见恒住舍性若生若灭;不见无忘失法若取若舍,不见恒住舍性若取若舍;不见无忘失法若染若净,不见恒住舍性若染若净;不见无忘失法若集若散,不见恒住舍性若集若散;不见无忘失法若增若减,不见恒住舍性若增若减。何以故?以无忘失法性等空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多,能成办一切智智,以无所学无所成办为方便故。 「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一切智若生若灭,不见道相智、一切相智若生若灭;不见一切智若取若舍,不见道相智、一切相智若取若舍;不见一切智若染若净,不见道相智、一切相智若染若净;不见一切智若集若散,不见道相智、一切相智若集若散;不见一切智若增若减,不见道相智、一切相智若增若减。何以故?以一切智性等空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多,能成办一切智智,以无所学无所成办为方便故。 「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一切陀罗尼门若生若灭,不见一切三摩地门若生若灭;不见一切陀罗尼门若取若舍,不见一切三摩地门若取若舍;不见一切陀罗尼门若染若净,不见一切三摩地门若染若净;不见一切陀罗尼门若集若散,不见一切三摩地门若集若散;不见一切陀罗尼门若增若减,不见一切三摩地门若增若减。何以故?以一切陀罗尼门性等空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多,能成办一切智智,以无所学无所成办为方便故。 「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预流若生若灭,不见一来、不还、阿罗汉若生若灭;不见预流若取若舍,不见一来、不还、阿罗汉若取若舍;不见预流若染若净,不见一来、不还、阿罗汉若染若净;不见预流若集若散,不见一来、不还、阿罗汉若集若散;不见预流若增若减,不见一来、不还、阿罗汉若增若减。何以故?以预流性等空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多,能成办一切智智,以无所学无所成办为方便故。 「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预流向预流果若生若灭,不见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若生若灭;不见预流向预流果若取若舍,不见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若取若舍;不见预流向预流果若染若净,不见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若染若净;不见预流向预流果若集若散,不见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若集若散;不见预流向预流果若增若减,不见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若增若减。何以故?以预流向预流果性等空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多,能成办一切智智,以无所学无所成办为方便故。 「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独觉若生若灭,不见独觉向独觉果若生若灭;不见独觉若取若舍,不见独觉向独觉果若取若舍;不见独觉若染若净,不见独觉向独觉果若染若净;不见独觉若集若散,不见独觉向独觉果若集若散;不见独觉若增若减,不见独觉向独觉果若增若减。何以故?以独觉性等空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多,能成办一切智智,以无所学无所成办为方便故。 「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菩萨摩诃萨若生若灭,不见三藐三佛陀若生若灭;不见菩萨摩诃萨若取若舍,不见三藐三佛陀若取若舍;不见菩萨摩诃萨若染若净,不见三藐三佛陀若染若净;不见菩萨摩诃萨若集若散,不见三藐三佛陀若集若散;不见菩萨摩诃萨若增若减,不见三藐三佛陀若增若减。何以故?以菩萨摩诃萨性等空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多,能成办一切智智,以无所学无所成办为方便故。 「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菩萨摩诃萨法若生若灭,不见无上正等菩提若生若灭;不见菩萨摩诃萨法若取若舍,不见无上正等菩提若取若舍;不见菩萨摩诃萨法若染若净,不见无上正等菩提若染若净;不见菩萨摩诃萨法若集若散,不见无上正等菩提若集若散;不见菩萨摩诃萨法若增若减,不见无上正等菩提若增若减。何以故?以菩萨摩诃萨法性等空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多,能成办一切智智,以无所学无所成办为方便故。 「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声闻乘若生若灭,不见独觉乘、无上乘若生若灭;不见声闻乘若取若舍,不见独觉乘、无上乘若取若舍;不见声闻乘若染若净,不见独觉乘、无上乘若染若净;不见声闻乘若集若散,不见独觉乘、无上乘若集若散;不见声闻乘若增若减,不见独觉乘、无上乘若增若减。何以故?以声闻乘性等空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多,能成办一切智智,以无所学无所成办为方便故。 「如是,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一切法不见若生若灭、若取若舍、若染若净、若集若散、若增若减而学般若波罗蜜多,则能成办一切智智,以无所学无所成办为方便故。」
这句话就是对前面的总结,当你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要行,就是要把这个理论落实到行动中,而不只是在理解,一定要“于一切法不见若生若灭、若取若舍、若染若净、若集若散、若增若减”。
在修行的时候不要去分别一切矛盾的东西,而是要统一起来,守住中道,如如不动,以无所学无所成办为方便故。当你真正做到这一点时,无论学什么做什么,最后学无所学,办也无所办,行无所行。“以无所学无所成办为方便故,”最后成办一切智智。其实《大般若经》讲的东西都差不多,这一卷讲的是初分,初学般若品的时候,首先要做到中道,万物性空。无论是学还是行,都要守住中道,如如不动。千万不要把事物对立起来,所有的一切法没有对立的。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守住这一点,最后一定能够成办一切的智慧。
随堂问答
问1:我们常常说要寻找本心,那么佛学讲的“心”跟我们意识是什么关系?
答:其实意识的源头还是从心里出来的,就好像我们连第六识跟第七识都很难分辨清楚,那要把意识和心分开来是没有可能的,因为连第六识和第七识都分不清楚,那更不能分辨第八识。所以如果没有足够的“定”“静”的状态,就很难分辨其中非常细微的差别。所以只有在定力非常好的情况下,才能逐渐对细微的东西有感知。如果感觉不到,再怎么解释也不懂,感觉不到意识是意识,心是心,做不到细微分辨的时候,两者是分不开的,同时也找不到你意识的源头是从哪里出来的。其实你的意识也是从心里出来的,即使是妄心,它也是从真心里出来的,你不可能有两个心,只有一个心。妄心也好真心也罢,都是同一体,只不过是它后面表现出来的东西不一样。要找出真心来,必须要有一个微细分辨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没有定力是做不到的,不足以静止的时候,是分辨不出来的,就像一杯水,晃的时候,杂质是沉淀不下来的,只有静止下来,杂质沉淀下来,才能跟水分开来。
(那没必要找“识”了?)找“识”是一个方法,因为源头是心,顺着那个“识”找,也能找到那个心。(就是意识来了,要觉知那个心)找那个意识从哪里来,我的意识从哪里出来的,你去找那个意识的源头,这也是一个方法。所以不是说总有一个固定的方法,每个人可能最后找到的方法都不一样,就好比每个人悟的方式也都不一样,所以找到心的方法也不一样,有些人从识里面进去,如果我不去走唯识这条路,我也可以找自己的心。
问2:我们的功法里面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这个气是空气的“气”,还有另外一种“炁”,意为无火的“炁”,我们这个功法是不是练到一定层次也是会修炼那个形而上的“炁”,这两个气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我们写是那个“气”,其实修的还是先天之“炁”。我们炼精化气其实都是化成先天之炁,就是那个“炁”。我们修的是先天之炁不是后天之气,所以炼精化气这个阶段已经在修先天之炁了。那么后面炼气化神,只是把这个气练出来了不要散掉,不然的话气又没了,白修了。如果没有再进一步,只停留在炼精化气,不能把气化实,就还是和普通人一样,先天之气也会跑也会耗。所以不是说练气功一定长寿,不一定的,因为他不会把他这个气收集好,储存好,一样无益于身体健康。只有把它存起来,跟原来的先天之本合在一起,才能长寿健康。(有些书里写这个“炁”,实际上是肾水在中焦里头,我们在炼精化气的过程中,也是这个过程吗?)我们是把后天之气吸收进来,存到哪里去?(丹田里)对啊,我们练的不就是这个功嘛,把后天之气转化成先天之气,然后存下来。
问3:《大般涅槃经》里面讲到善星比丘禅定可以到四禅,应该说功夫很不错了,但是最后佛祖授记他下地狱,原文是“见是善星有少善根如毛发许,终不记彼断绝善根,是一阐提、厮下之人、地狱劫住。以其宣说无因无果、无有作业,尔乃记彼永断善根,是一阐提、厮下之人、地狱劫住。”善星比丘他讲了无因无果才下地狱,那禅定的功夫和因果是什么样的关系?
答:禅定有佛门的禅定,有外道的禅定,所以首先要分辨它是佛门的禅定还是外道的禅定。外道禅定也有很多,也可以到达三界最高的天,但是他始终不能解脱。因为一阐提或者说佛门和外道其中最大的一个区别在哪里?一个是相信有因果的,一个是不信因果轮回的。所以不信因果就是外道,哪怕禅定再好,身穿袈裟以佛弟子的身份出现也好,佛说他就是一阐提,因为他不信因果,他就少善根。所以这样的修行者功夫再好也是一阐提,他修不到解脱。
佛最终的大涅槃不是无因无果,不是世人一般人在没有解脱之前所认为的无因无果。涅槃尽管无因无果,但不是没有解脱之前的无因无果,这是两回事情。如果是有因有果,那佛也是有生有灭,而不是不生不灭。佛是无因无果才会不生不灭,有因有果一定有生有灭,是有常法,不是无常法。真正的佛是常乐我净的,但这个绝对不是非佛所认为的无因无果,如果在常人中宣扬无因无果,那就不对,因为你没解脱,没有跳出三界,你来说无因无果,这就是大妄语。好比你在三界内,不可能跳出因果。所以佛说无因无果,阐提非阐提的区别,有善根和无善根的区别就在于信不信因果,信就是有善根,不信就是没有善根,无善根你怎么修都不会修成的,就像是烧焦的种子,它永远不会发芽,一阐提永远不可能修到明心见性的那一天。佛虽然说一阐提没有佛性,是焦掉的种子,不可能有所修成,但是众生皆有佛性,这句话又是对的,听起来好像有矛盾,一阐提永远不可能成佛,但是众生又皆具佛性,那怎么统一起来?一阐提也有转成善根的时候,这个善根是什么时候呢?其实佛在《涅槃经》里也有讲过的,就是他从地狱出的时候,如果他能把握住这个瞬间,就不是一阐提了。为什么是从地狱出来的时候呢?因为他本身是不信因果的,只有当他受到最重的果报的时候,他才可能有醒悟的那天。就像我们世间人犯了罪,怎么让他悔改,判最重的刑罚,他才可能有醒悟的一天,不然他不会醒悟,罪大恶极的人不会醒悟。只有让他感到恐惧的时候,他才会相信才会忏悔。所以一阐提要有善根显现的时候,就是从地狱出的时候,好比犯人关到监狱里面,劳动改造的差不多放出来的时候,他出来的时候可能会想好好做人,但也许他没把握住,又进去了,他出来又跟那些人混在一起,又变成一个犯罪分子进去了。所以一阐提他从地狱出来的瞬间把握住善根,能把善根保留下来的话,将来就可以修成。所以虽然佛说一阐提永无成佛可能,但是众生毕竟皆有佛性,那个佛性还是一样的。
佛在《涅槃经》里讲过,连阿罗汉都见不到丝毫的佛性,所以在涅槃之前他都没有谈过佛性,在所有的经文里面没有谈过佛性,只有在涅槃的时候,他要走了,没有办法了,才谈了佛性。他说佛性只有菩萨能懂,初地菩萨也只能见到一点点,可能九牛一毛还不到,那么等到十地菩萨呢,还不能见全,能见到大部分还不能见到全部。只有修到证到了佛地,真正成佛了,才能见到真正的佛性是什么,所以他之前都不讲佛性,为什么?佛性跟真菩萨以前的人来讲,是没法讲的,不可讲的。说佛有密语,不是有秘密我不跟你讲,而是没到时候,没法跟你讲。如果同凡夫讲,佛是无因无果,永恒不变的,那凡夫就会着相,佛就变成一阐提了。所以不能跟凡夫讲无因无果,一定是有因有果的,三界内,你逃不掉因果的,哪怕是佛来投胎也逃不掉因果。菩萨来投胎,来修行,来度众生也好,只要在这三界内,你也逃不掉因果。所以他在涅槃前不好多讲。
佛有密语不讲,不是说我有宝藏,偷偷藏起来不给你,而好比是孩子还太小,你就给了他很多钱,他会去花天酒地,钱不是不给孩子,而是还没到给他的时候。所以佛有密语就像密宗一样,有人说:我是密宗我不能说。不是的,如果佛有秘密不跟你说,那就不叫佛了,他有私心在。佛没有私心,他只是阶段没到不跟你说而已。不是说你不是我的弟子,我不告诉你,佛从来不会这样,这样就不是佛了,不是因为你不是我的弟子或者你不是我这一派的我不能跟你说,而是你到时间了,都会跟你说,没到时间我不跟你说,怕你误会,到最后变成一种妄语。
真正的佛性是“常乐我净”,是永恒的,是有“我”的,不是“没我”的。“乐”他永远是快乐的,没有不快乐的;“净”永远是干净的,没有不干净的。所以你修成了佛,最后的佛境是“常乐我净”,而不是小乘里面说的“苦空”、“无我”、“无常”,这是小乘的阶段,并不是大乘佛地的阶段。如果你做了菩萨还在跟你讲“苦空”、“无我”、“无常”的话,就做不成菩萨了,永远证不到佛地。所以真正的佛性是“常乐我净”的,但是我们现在讲“常乐我净”那就不对了,那你就会住在“假我”上面永远出不来了,连出离心也没有了,就会找错“我”,那个“我”找错了,那后面的结果都完全变掉了,你永远不可能跳出三界。你把那个“我”当做真的“我”了,这个身体的我、意识的我根本就不是佛所说的那个“我”,佛的那个“我”。所以在什么阶段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千万不要跳开实际的环境来说,什么事情都是时间地点人物不同而说不同的话,按照实际来,因地制宜。
问4:师父,我想了解一下禅定方面的问题。在四禅八定之前都是在三界内的,共法。阿罗汉的定出了三界了吗?阿罗汉的定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答:阿罗汉的定是可以出三界的。(他的定出三界了,但是还没见到佛性吗?)还没证到佛性。他能定在三界外,但是还没到永恒的地步。(就是他还没有证到佛性,但是他的定是可以在三界外的。阿赖耶识里的种子还是在,没经过菩萨道。就是说有一天因缘到了,还是会发出来?)他的漏没有尽。禅定的本事有了,但是还没有证到无漏尽,不究竟,所以不能保持佛那个永恒不变的状态。习气一起来,种子一出来就动了,动了他就会回来了。(那随之而来的第二个问题。因为我们修的是“戒定慧”,就是持戒,修定,定中生慧。这个“慧”是指佛性吗?)“慧”还不叫佛性。(一般我们说定中生慧,并不是定中就能明心见性,是吗?明心见性的决定性因素不在那个定上,是吗?)明心见性的决定性因素不在“定”上,在“慧”上。而“慧”的来源必须要经过“定”才能获得。(我们是修定,然后生慧,有了慧之后才可以明心见性,开悟。阿罗汉的状态是修定的水平很高,但是他还没有开悟?)不,阿罗汉开悟了。(那开悟了为什么还没有明心见性呢?)那般若为什么有大小之分呢?他也有“慧”,但是他的“慧”和菩萨的“慧”是大小差别。所以最后证得的涅槃,也是有大小差别的。佛地叫大涅槃,阿罗汉(小乘)叫小涅槃,见到的是不一样的东西。
(我了解禅定的顺序是从欲界定,四禅八定,到罗汉定,然后是菩萨定,再往后是佛的定。罗汉定开始就是出了三界了,是不共法。之前都是共法,没有出三界。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罗汉不继续修到菩萨的位置呢?)罗汉是小乘,小乘得到的是小涅槃。如果是大乘,你就不能想着小涅槃,当你证得涅槃,也不可以去享受涅槃。《大般若经》里讲过,你能证到三界最高级别的时候,也不要受生在那个最高的天。所以当你能证得罗汉的时候,不要想着涅槃,你还要继续修菩萨道,这样才能最后走到大涅槃,而不是小涅槃。那为什么他修到明心见性的时候就想着去享受那个结果了呢?就好比小学毕业了,有些人就满足了,因为识字就能挣钱,就去享受人生了。但有些人要读到博士毕业,时间很长,之前都要刻苦学习,不能很早出来享受。但是一旦到博士毕业,和小学毕业的起点就不一样了,挣钱的能力也不一样。大小涅槃的结果,类似这样。当你有能跳出三界的本事,就跳出三界外,不再回来了,你要出离,不再愿意回来三界以内吃苦。但是“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修行也是一样。好不容易修到三界外了,你不愿意在继续受三界内的苦,那只能是小乘。如果真的是菩提心,就不会在意来还是不来。如果说我修行就是为了出离三界,那还是小乘发心,不是菩提心。所以为了出离三界而修行的话,最终获得的还是阿罗汉果,而不是佛果,或者菩萨。
小乘和大乘的差别在于,一个是小乘漏没有净,不究竟。很多习性的种子还在第八识里面, 种子还埋在底下,哪天成熟发芽了,他就不能维持原来那种定的状态,就掉下来了。而大乘呢,必须要在修菩萨道的过程中,把这些种子都发掘出来,把种子都烧焦,灭掉。把第八识的种子全部灭完的时候,才能证得无漏和佛地。这两者的差别,打个比方,如果大乘是太阳光的话,那小乘(阿罗汉)的涅槃光亮相当于萤火虫,萤火虫的亮度和太阳不能比。所以当你没有经历菩萨道的时候,萤火虫永远成不了太阳。最后的结果,最后的快乐都是不一样的。(那他们的初发心不一样。阿罗汉没有菩提心。)阿罗汉没有菩提心。有菩提心就是菩萨了。(禅宗修行讲到的“直指心性”指的是证到阿罗汉道?)是阿罗汉道,它指的是明心见性这个层面。(在灵山会上佛祖拈花一笑,大迦叶破颜微笑。书上写的是将涅槃妙心传于大迦叶?大迦叶是禅宗初祖。那不是佛的境界吗?)小涅槃也是妙心呀。他没说大涅槃妙心,小乘也是涅槃妙心。
问5:从阿罗汉见性以后,到最后大涅槃,就是在度众生的过程,同时也是在修自己,也就是自利利他,不断的这样做,最后才可以功德圆满。在《金刚经》最后一句也说:“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答:对,其实在利他的时候就是在利己。因为只有在利他的时候才能发现自己在第八识里面的种子。你如果不去度他,怎么还能发现自己的种子?你不跟人打交道,怎么可能会发现自己的脾气呢?所以在度别人的时候,也是在度自己。佛在《金刚经》里也说过,其实没有一个众生是可以度的,其实度的是自己,是借度众生来度自己。在度自己的同时,确实也度了别人。所以这两者是不可分的,分开了就不对了。就像我们今天所说的,把所有的对立的,矛盾的都统一起来就好了,那就是中道了。如果还没有做到,就不是在中道上。(这种把对立的统一起来,是一种内证的过程。)对。(师父,要把对立的统一起来,就是在意识层面就不要去分别他,让意识处于中道吗?)意识始终处于如如不动。你只要在中道上,一定是如如不动,就像平衡的称一样。你如果不在中道上,歪了,你就动了。
问6:师父,登地菩萨明心见性以后见到的是自性,自性和佛性是什么关系呢?
答:明心见性和佛性没关系。(登地菩萨是不是可以见到一点佛性?)只能说见到一点点的、一点点的佛性。明心见性见的是自性,但是离佛性还很远很远。就像我们在黑夜里面,那个房子没有玻璃,只有在门缝里透出一点点的光。(佛性如果是类似于光,那应该是可以看到的?)你看到别人的,毕竟不是自己的,只有看到自己的才算是。你看到佛的光亮,哪怕你觉得理解了佛的光亮是这样的,也不能真正理解那个光亮。只有自己证到的才能真正理解。看到了只能说我学到了,没有证到,还不能说真正理解。就好像学佛经一样,我看了佛经了,理解了,当你证到的时候,现在的理解和真正证到的理解又不一样了。所以真正的佛性是自己证到的才算见到。如果看到的只能算是看看风景。(《金刚经》不是说“若以色见我”?)如果把看到别人的当作自己的,会被误导。就像《楞严经》说的,你自己证到的某一个境界,当成胜解的话,你就入魔了,更不要说看到别人的。(就是我们修行的时候遇到什么体感,境界,都不要当成胜解了。)你可以玩玩,但不要洋洋得意,以为自己证得什么了殊胜的东西了。如果当成胜解,你就入魔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如如不动”,一招打遍天下。可以玩游戏,但不能钻进去,钻进去,就成真正的世界了,跑进另外一个世界了。所以可以游戏,但不能真正进入。反正你只要记住如如不动就好了。(所以我们在教这个功法的时候,一定要配合《金刚经》,不能着相。)对。不然一得意,就往魔境上走了,只是入的深浅而已,但都是在魔境。我记得以前在练太极的时候就跟你们说过以《金刚经》的心法来练太极。如果以《金刚经》的心法来练功夫,就不会走火入魔。
问7:师父,我们现在讲的一招鲜——“如如不动”,这样训练定。是不是就不要过多的去辨别分析?比如去分辩总结自己的贪嗔痴慢疑。是不是只管把自己定下来就可以?
答:分辨是觉知,觉知要有的。不是说“如如不动”我就跟石头一样,什么感觉都没有了,那还不如做石头算了。问题还是要分析清楚的,“如如不动”是戒骄戒躁。比如说,我发现我自己这件事情还是有贪嗔的,那就继续做,下次少一点,慢慢灭掉。不是说我做好了就骄傲起来了,做得不好就烦躁起来了,这不是“如如不动”。“如如不动”的意思是始终如一的保持这个心态去做这件事。(所以这个过程当中,把这个感觉和意识变成本能的,而不是做完这个事情再去纠结琢磨了。)你有觉知了,就会知道,你有就是有,你有多少就是有多少,既然有觉知了就不用去研究了。比如说,你骑车摔倒了,那就起来继续骑,不用坐在地上研究为什么摔,怎么避免摔,你就直接爬起来继续骑。(就是说在这个摔跤的过程当中,把我们学到的变成本能。不要去过多的分析纠结我到底怎么了?)骑自行车其实到最后这就是一种本能,骑上去就会了。(如果我们还在研究原因对错,找对治的方法,其实我们就已经错了。)对你就是还坐在地上不肯起来。
问8:众生都具有佛性,只是说每个众生的层次不同,见到的佛性大小,圆满程度不一样的。我想问一下,当年佛陀在世的时候,他的十大弟子,目犍连,大迦叶尊者等,他们都是大阿罗汉,他们其实也有授记,未来会从小乘发心转为菩萨。到现在他们应该已经都是菩萨了吧?
答:一切菩萨皆为假名。目犍连,大迦叶,阿难等等,都是假名。(当时可能讲佛陀,佛弟子故事的时候,都是以阿罗汉的假名来说这些故事。但其实这些尊者的境界可能已经不是小乘了,已经迈向了菩萨的境界。)最后众生都有回向大乘的一天,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你说现在他们是什么乘,其实时间空间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佛说一劫是多少时间?佛给阿难授记的时候是多少劫以后?给大迦叶授记的时候是多少劫以后?这个不是我们地球的时间可以计算的。我们才过了几百年,几千年,而一劫有多少?不知道多少亿年啊。所以说那些时间地点人物都是假名,既是真实的也是虚假的,既是虚假的也是真实的。这个真假就好像我们看世间的人和事都一样,不用执着在这个假名上。菩萨把真正的佛法赋予谁啊?既有传给阿罗汉的,也有传给凡人、妖魔鬼怪、菩萨,只是传的法不一样而已。比如教了大迦叶禅宗法,但是真正的大乘的法,只有谁懂啊?在《涅槃经》里佛说,只有菩萨能够理解他。除了菩萨,这些阿罗汉们都不能理解他所说的意思。可能阿罗汉们自己觉得理解了,但是佛说他们没有理解他所说的意思,只有菩萨能够理解他。所以佛也说了,真正能够把这个佛法传承下去的,不是阿罗汉,只有菩萨。只有真正懂的,才能传下去,哪怕原文可能都会传错。传法的时候,每个人对原话理解都不一样,传到后面可能原话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所以菩萨的理解和阿罗汉的理解也不一样。
问9:师父,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弘法?
答:如果我觉得我在弘法,那我就错了,那我就着相了,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须菩提,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如果我觉得我要弘法,那我就是有法可弘,那这个法就是非法。因为如果我觉得我在弘法,我就是有个弘法相在那边,那我就是把弘法当作一个圣解来定义了,对我来说就是魔道了。你可以觉得我在弘法,但是我不可以认为自己在弘法。如果我说我要来弘法,那我就是着相了。(但您的弘法作用确实是起到的。)你可以认为我在弘法,或者比如就说我有老师,我也可以认为他是在弘法,我要赞美他,尊重他。他教会了我东西,确实是在弘法。但是作为菩萨,如果他认为自己是菩萨,作为圣解,那他一定不是,连阿罗汉都不是。佛说须菩提,如果认为自己得阿罗汉果的话,他肯定不是。但是不代表他没有得,须菩提的确是阿罗汉了,但是他自己不能着在这个圣解的相上了。如果一个人说,我就是有这个发心,一定要广为弘法,说明他没有在“定”上。因为真正的“定”没有弘法,也不弘法,如果真的觉得这个法很好,一定要弘这个法,说明他还没有明心见性,不是一个圣人,没有证得空性,还是个凡夫俗子。
参照《金刚经》的法门,真正的弘法是所谓弘法者,即非弘法,是名弘法。所以这个弘法呢,不会拿着一个法到处弘,人家没需要我也要弘一下。我不在这里讲经,我同样是在修行。不是说我在这里弘法才是菩萨道,我游戏人生也是在菩萨道。(从我们的角度来讲,还是需要有人弘法。到哪个程度我们可以自解自悟了呢?)一是再来菩萨,二是明心见性。
问10: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有法执。越是法执着的人,我执就越厉害。也许我们用游戏人生的态度来对待这个事情,可能就真的悟到了。
答:法执的源头也是我执,如果没有我执,也就没有法执。游戏人生没有错啊。修行人就是游戏人生,如果把人生太当真了就不是修行人了。连出离心都没有的人,就不是修行人了。当然这个游戏人生不是浑浑噩噩的那种,是真正的游戏。修行人的游戏人生和不是修行人的游戏人生不是一个概念,人生可以游戏,神通也是可以游戏,从这个佛国到那个佛国游戏,也可以游戏。(那么修行人的游戏人生和非修行人的游戏人生的区分的点是什么?)区分点在于两者是不是有菩提心在里面,是不是真正的菩提心。(真正的菩提心要等到开悟以后才发得出来,所以就是说我们现在还没有能力游戏人生)对,那个状态其实还是要如如不动的状态,菩提心本来就是“如如不动”。如果说每天都在那边动,那就不是菩提心,菩提心是自利利他,但是有一个前提——“如如不动”。如果动了就不是菩提心,那个叫发善心。
慈航人生义工组
整理校对于2019年10月22日
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查看往期「《大般若经》讲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于公众号以及其它平台
『慈航人生』
一个专注于佛法、实修心法的微信公众平台
这里是一群与佛有缘的人
与有缘人 做有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