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这座城市, 一直都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穿插着.

1911年10月, 革命军攻克总督府, 占领武昌, 消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 燃起燎原烈火.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南京沦陷后,武汉成为全民族抗战的指挥中心和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1938年,武汉保卫战期间, 周恩来同志作为中共代表团和长江局的主要领导来到武汉,负责统战、军事以及与国民党的联系和谈判工作。
你可能向往着武大校园里一年一度的樱花雨, 但却不知道这座校园里还藏着一个灰色的小房子, 是武汉大学有名的十八栋, 周恩来总理的故居.

珞珈山南坡, 武汉大学一区18栋, 始建于1931年. 灰砖红墙, 绿树缠绕.

抗战初期,周恩来先生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1938年5月至8月,周恩来和邓颖超居住于此。这段历史时间虽然不长,却为珞珈山上这所钟灵毓秀的学府平添了传奇. 在这里,他会见了斯诺、史沫特莱、斯特朗等国际友人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部分工作人员。图为周恩来夫妇与美国记者在此处的合影.


在这里,周恩来同志为武大学子做演讲,告诉武大学子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要担负起国家复兴的重任. 不少青年学生在他的引导和感召下投笔从戎,奔赴革命前线。
在这里,周恩来同志为军官训练团授课,组织政治部第三厅开展“抗日活动宣传周”、“七七抗战一周年纪念”、“七七献金”等抗日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在这里,周恩来同志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伟大的精神感召力和杰出的才能智识,殚精竭虑,夙夜在公,为团结争取多方力量共赴国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仙山楼阁十八栋

原国立武汉大学校长王世杰、王星拱,以及陈源、周鲠生、杨端六、刘秉麟、查谦、汤佩松等著名教授,都是入住"十八栋"最早的一批人。
在1938年的“武汉抗战”时期,郭沫若等人都在这里短暂居住过.
十八栋还有这样一件趣事, 著名西洋文学家和红学家吴宓曾在武大执教,他当时也很想住进"十八栋"。论资历,吴宓是当时全国仅有的45位教育部"部聘教授"之一,全武大也只有4位"部聘教授",足见其学术地位之高。但尽管如此,由于"十八栋"早已住满,吴宓还是无法如愿。当时,他曾在日记里写道:“夫宓在武大,不能与一区仙山楼阁(十八栋)之贵家世臣,同居同乐,因而甚感不悦,最后还是离开了武大。”
还有高尚荫教授,他30年代就在"十八栋"居住过,1945年去美国研究病毒学,1947年回校后仍然想继续住在"十八栋",由于没有空房,他甚至向武大申请再盖一栋房子,规格小一点都行。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东渡日本时立志要抱负祖国, 就算像陈天华一样为了警醒世人投河自杀也在所不惜.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的复兴尽心尽力.
和平的年代也有激荡的风云, 虽身处安宁, 仍应有危机意识, 想人所不想方能成人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