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师大·师大先锋
第六十二期先锋人物
成青园,中共党员,政府管理学院2016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曾任学院学习部部长、现任班级班长,三年综合测评专业第一,现保送至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工程学院。
曾获2016-2017学年度校一等综合奖学金、实德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称号;2017-2018学年度校一等综合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称号;2019年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国家二等奖;2019年参与一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9年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辽宁赛区一等奖;2019年“务实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019年第十届蓝桥杯大赛辽宁省JAVA软件开发一等奖;2018年辽宁省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特等奖;2018年首届全国高校数据驱动创新研究大赛优秀奖;2017 年辽宁师范大学暑期实践活动先进个人;在国家级期刊公开发表一篇学术论文。
王雪婷,中共预备党员,政府管理学院2016级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生,曾任学院学习部副部长、现任班级体育委员,连续三年专业排名第一、综合测评第一,现保送至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曾获2016-2017学年度校一等综合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三好学生称号、优秀学生干部称号;2017-2018学年度校一等综合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三好学生称号、优秀学生干部称号;2017年辽宁师范大学优秀共青团员;2019年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国家二等奖;2019年主持一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9年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辽宁赛区一等奖;2019年“务实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018年辽宁省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一等奖;2018年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辽宁赛区二等奖;2018年第九届蓝桥杯大赛辽宁省JAVA软件开发三等奖;2018年“求实杯”大学生创业竞赛三等奖;2017年参与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国家级和省级期刊上公开发表三篇学术论文。
……直播间现场
01
品学兼优、努力上进可以说是我对学长学姐的第一印象,那学姐可以分享一下你的学习经验吗?
大学课程的学习主动性占很大部分,首先上课尽量坐在前排,以便更好地接受知识,课堂上专心听讲,随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可以保证课堂上能掌握这节课内容的70%。然后课下一定要及时复习所学内容,仔细阅读课本上的内容会有新的发现,并且巩固课上的所学知识。最后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数学类的课程多做题,自己总结解题方法,编程类的课,多动手实践敲代码。每隔几周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总结学过的章节内容,以便于更好的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及时复习学过的内容。
02
学长学姐不仅学习优秀,学生工作也突出,相信“如何平衡学习和工作的关系”这个问题学长平常被很多人问过,但我觉得好的经验每次听都会有不同的收获,那学长今天能再次给我们分享一下吗?
我觉得学习和工作并不冲突,更多的体现在心态的调整和时间的规划。适量的工作并不会影响学习,反而会释放学习的压力。并且工作也是学习的一种过程。我非常珍惜和享受在大学期间的每一次工作,珍惜与同学们共同工作的日子,享受工作带来的充实与满足。
03
了解到学长学姐在2019年的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中取得了国家级二等奖的成绩,而上周我们2020年的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宣讲会刚刚结束,关于比赛,学姐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方法分享给学弟学妹们吗?
上周的宣讲会,我有幸被邀请给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些经验,我认为做比赛有三个重要因素:第一是选题,项目的主题决定了比赛的天花板高度,以后能走多远。所以前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确定主题。可以是教师的项目,也可以是身边的热点问题。第二个因素是团队协作能力,尽量选择靠谱,有责任心,参赛意愿强烈这样的组员,然后每一名成员擅长的领域可以不一样,有擅长做技术的,有擅长写文字的,有擅长制作PPT的,保证团队的多样性。最后一个因素则是坚持不懈,与指导老师一起不断地打磨作品,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迎难而上是很重要的。
04
了解到学长学姐已经成功被保送至东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那学长学姐可以分享一下你们的保研经验吗?
学长:保研是一场信息战,也是对过去三年学习的总结,如果有机会的话,大三下学期就要开始准备简历,尽早确定自己想要去的城市、大学、专业,适当参加夏令营积累面试经验,争取在预报名中冲刺更好的院校。联系导师的时间根据报名学校的通知确定,一般在复试之前为宜。英语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我差点因为六级没过错失资格。要提前准备英语面试问题,并尝试用英语回答,六级分数考的越高越好。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每天都坚持学习英语,不要让英语拖住前行的步伐。
学姐:在确定了五个学期都是专业排名第一后,我在五月份就进行了夏令营的申请,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同学来说,无论是申请夏令营还是预推免都建议海投,因为这类专业比较注重本科院校层次和六级成绩,所以想要拿到顶尖院校的复试并不容易。再者在申请院校时,可以对城市、专业、学校这三个因素有一个排序,以便更好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于我来说,去上海这座城市的意愿比较强烈,所以最后选择了东华大学。
05
保研成功后,学长学姐准备如何安排剩余的大学生活呢?
学长:我希望能继续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学习习惯,坚持跑步、读书、学英语,珍惜在学校的每一分每一秒,珍惜与同学们在一起的不多时日,有机会的话再去旅顺看樱花,去金石滩看海,再参加一次徒步大会。
学姐:一是准备再考一次六级,在面试过程中发现英语真的太重要了,所以六级分还是越高越好吧。二是提前学习研究生课程,我的导师有给我安排任务,需要学习一些算法。三是多读高水平的文献,更快地进入研究生生活,并且好好准备毕业论文。
那么对于想要保研的学弟学妹们,学长学姐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建议吗?
学长:希望学弟学妹们珍惜时间,努力比昨天的自己更加优秀一些,坚持锻炼身体,尽早了解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考虑好将来的方向,常怀进取之心,常怀感恩之心。
学姐:首先一定要保证学习成绩,才能拿到保研资格,然后在英语、科研、竞赛方面,这是保研过程中的加分项,保证有一项突出就可以。保研之路,其实并不简单,学弟学妹们,加油吧!
副刊·心灵加油站
伤害最亲密的朋友和家人,大概是最容易的事情
许多人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扰。
在同样情况下,面对不熟的人,我明明可以把事情很周到的解决,使用恰当的语言、得体的方式,和对方融洽相处——可一旦换成熟悉的人,我却总是忍不住做出伤害对方的事。
这是什么原因,又该如何改变?
1. 从人际关系层次的角度分析
心理学认为,越是与亲近的关系层次交往时,越是不需要“礼貌”来拉近关系或者维系感情。
简单来解释一下,人际关系层次。
人际关系是一个从内向外辐射的系统,亲密关系是我们最内层的核心关系,如与家人和恋人的关系等可以称之为微系统,其他依次向外辐射,如亲戚朋友关系等中系统,社交关系,工作关系等外系统。
我们与不同系统关系打交道的方式本来就有所不同,越是向外部的关系越需要我们调动防御,借助人际功能去维护,因为外部系统的关系在情感上的亲密度并不稳固,我们与同事的情感亲密度肯定不如与死党好,与熟人的关系更次之。在外部社会关系内,我们的情感参与程度低,需要用人际技巧和社会面具来拉进距离,促成沟通,这是自然的。回想下小时候,孩子被大人教导礼貌的时候,常常是面对亲戚朋友和邻居的时候,而这些人,叫做“社会关系”。
很少有大人教导孩子要对妈妈礼貌一点,或者对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礼貌一点,吃饭的时候要请妈妈先动筷子,回家的时候要先对妈妈打招呼:您好,我回来了。或者睡觉前要跟妈妈说:妈妈您辛苦了,请您休息吧。
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因为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些都属于“亲密关系”,在亲密关系范围内,感情是天然有的,不需要客套,孩子跟妈妈哭闹,跟爷爷奶奶要糖吃,跟爸爸打着玩儿,这都再正常不过。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不需要太多伪装,人是放松的,情感是流动的。“礼貌”这个外部的规范模式,是用来在亲缘关系较疏远的情况下建立联结,实现友好交流,便于进一步强化关系。
至于其他“不太亲近”的关系,才更需要用礼貌拉近一下关系,比如上下级的关系,你总得悠着点,观察对方需求,遵守基本规则。
在不能自由发挥的关系内,我们需要规范行为,按照具体情境和所处位置礼貌社交。
2. 亲密关系更容易让人“放肆”
在亲密关系内,我们的情感安全度更高,人更放松,防御系统自然降低戒备,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被关注的渴望和对被照顾被理解的愿望会自然被释放出来,我们的负面情绪也会不由自主地发泄。在安全的关系内,我们会更轻易地发脾气和攻击他人,因为知道对方是安全的,不会像外人一样对我们产生过度的报复,也就是说,代价最小。
同样,在安全的亲密关系内,我们的人际边界意识会降低,即不把对方当独立个体看,而是看成我们情感和愿望的对象。 亲密关系内最容易不分你我,而许多的冲突均来自这个“不分你我”,它意味着我们容易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投射到对方身上,按照我们的意愿去揣测对方,把我们的“内心戏”当成关系中的现实。 但在外部关系内,我们的人际边界是相对清晰的,不把对方太当自己人,投射的程度会有所收敛。
亲密关系之所以成为冲突矛盾的重灾区就是因为我们会不自觉地投射,更多地忽略对方的真实想法。我们更愿意相信对方知道我们内心所思所想,不需多说,对方即知道我们的内心想法。关系越近,这种期待就越多。如果说外部人际关系需要我们“穿衣服”作防御的话,亲密关系则更像是脱衣服。在外面要穿好衣服,甚至要穿西服打领带,穿上正装,人说话的方式和仪态自然会不一样,正装暗示着我们的特定社会形象,需要形象管理。而亲密关系则更像是脱下西装换上家居服,甚至赤裸相对。脱了防御之后,我们的本能和原形均会自然膨胀出来。
小时候尚不会说话时,妈妈会懂得我们的特殊语言和表达,会通过看我们的脸色和表情动作就猜到我们是不是不高兴了,不舒服了或者生病了,然后帮我们处理问题。 她懂小婴儿的意思,无微不至地呵护孩子,而孩子不需要做什么回报。这是亲密关系的原型,我们内心仍会留存这种潜意识愿望:你不是别人呀,你为什么不能对我更好一些,不能做到更好呢?我在外面受了委屈,在你面前当然要弥补一下。 这是内心小孩的愿望,孩子希望被爱和被包容。
但我们内心也仍有成人的功能,即明白关系中的交换原则。大了以后就明白,关系中并不存在无条件的付出或无条件地索取,我们的付出和给予通常保持一个平衡。 交换原则意味着:我用我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对待你。我希望得到尊重,我会尊重你;我希望得到善待,我会善待你;我不仅关注我的需求,也看到你的需求。我不会把你当成一个无限制的情感ATM,只取钱不存款。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讲一下,如何在亲密的关系中营造彼此舒服又互相支持的关系氛围?
3. 在亲密关系中保持边界意识
再亲密的关系,也依然你是你,我是我。我们也许很像,很投缘,很要好,很相爱,但我们终究不是一个人。我们的想法很可能不同,想要的东西不同,性格不同,偏好不同等等,这是多么正常的,我们不是对方的影子,对方也不是我们的镜子。
难道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察觉自己的投射,简单的现实检验原则:如果你认为事情是这样的,在发脾气或采取行动之前,暂停一秒钟,问一下对方的想法。 比如你下班回家发现家里地板上堆了一摊垃圾,一定是熊孩子搞的事!你瞬间气贯长虹,在使出洪荒之力怒吼之前,先简单问一句:这是怎么了?
也许熊孩子会告诉你,他在做一项什么什么“实验”,本着科学探索精神把包装箱做成了一个“太空堡垒”,然后兴冲冲地展示给你看他的“成果”——就是你看到的那堆破烂儿。
你有机会知道,你以为的捣蛋其实是孩子兴奋地向你展示的“收获”,虽然你的内心在吼叫,但当你给了孩子一个解释自己的机会之后,你会明白那堆破烂儿对孩子的意义,避免了一声怒吼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增进了亲子关系。 虽然你的内心在滴血,但是你们可以以另外一种方式讨论如何将“太空堡垒”送到楼下的宇宙垃圾中转站,而不用直接上演星际战争。当然,也有可能孩子就是搞出了一堆垃圾并且一副逃避责任心不在焉的样子,那么你随意吧,没误会,没毛病。
表达你的愿望,而不是要求
把“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这么懒?你怎么这个忙都不肯帮?”这种日常口头指责,换成自己的愿望,“我想请你帮我看看作业,我想每天多做几次练习,我想让你跟我一起练习好不?” 愿望与要求不同,愿望不带有强制性,没有压迫感。愿望并非要求对方一定接受,而当对方感到没有压迫感的时候,也就不会有敌意。当我们表达自己的愿望时,隐含的意思是:这是我个人的愿望,但我尊重你的选择。
听听对方的想法,试着理解TA的沟通方式
我们的语言和行为背后通常有相应的动力驱使,与其在言语上纠缠不休,不如听听彼此的想法,我们的动机是什么,我们沟通的目的是什么。 你想要什么?我想要什么?当我们的动力相似,言语的表达错位便不再那么重要。很多时候,我们说的话跟内心的想法是脱节的,甚至背道而驰。明明担心他太晚回家不安全,嘴里却说的是:你怎么每次说话都不算数,明明说好了八点到家的! 如果对方能明白你的动机是关心和不安,他也许就不会对你语带讽刺太在意。对一个人了解越多,你越能理解他的沟通方式,也就是说更明白他表达的背后情感是什么。
很多人并不习惯亲热地表达关切,他们也许会用故意生气的语气来表达关心,听出“画外音”,忽略细节,你就不会太苛责。
沟通没有输赢
当你在生活的沼泽中奋力前行时,有至爱亲朋在你的身后,做你的护盾,做你的社会支持网,在你跌倒的时候不唾弃你,并且接纳你。这是我们最好的礼物。 当你明白了这些,我想我不需要再解释为什么沟通没有输赢,因为我们所有与亲人好友的沟通,都是为了能更好地在一起。
不同的声音
相同的力量
敬请关注
【师大周刊】
图源 ? 成青园 王雪婷
主播 ? 王蕾 杨雅琼
编辑 ? 王蕾
责编 ? 娄俊
审核 ? 曾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