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班刚开学一周,小敦社幼儿园叽叽喳喳班就陷入了一次转园危机。
家长A:老师,我们5个家长商量好了,要一起转园了。
老师:小朋友在幼儿园健健康康、开开心心的,怎么突然要转园呢?我们哪里做得不好了?
家长B:还不是你们什么都不教,孩子天天在幼儿园只知道玩儿!
家长C:我们决定去隔壁街的哈佛宝贝幼儿园,每周有三次兴趣班,英语拼音写字算术样样不少!
老师:可是幼儿园不该学那些小学知识啊,孩子在幼儿园就是在玩中学啊。
家长:天天就知道玩儿,我们的孩子就输在起跑线了!
上述对话来源于幼儿园真实发生的事件,每年都有许多幼儿园因为“幼小衔接”的问题,被迫接受家长转园或是开设幼小衔接班的要求。
是坚持原则禁止小学化说服家长,还是接受现实迎合家长,这也是许多园所管理者纠结的问题。
01 /
幼小衔接焦虑的源头
尽管,去年教育部办公厅已经发布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强调在幼儿园要坚决禁止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但在现实中,小学化禁令很难落实。家长的质疑就是一座大山,因为他们十分担心自己的孩子能否应对小学入学考试,和跟上小学的学习节奏。
在当前各地区“幼升小”考试的禁令之下,一些小学还是会“打游击战”秘密组织考试,给孩子设置了超越年龄发展规律的知识量和综合素质门槛。

小学面试问题:
小红站在队伍中间,前面7个人,后边6个人,问总共几个人。
在社会培训机构的推波助澜下,幼小衔接焦虑在家长手中接棒,甚至形成“剧场效应”。因此,一些原来的“佛系家长”也开始焦虑了,他们原本不支持孩子提前储备小学知识,但发现别人家的孩子“抢跑”后,不禁也有些沉不住气了……
另外,一些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认为提前、抢跑就不会落后。殊不知儿童的发展是一场漫长而曲折的马拉松,而不是稍纵即逝的短跑。
除了关切幼小衔接辅导班之外,有的家长甚至希望直接把幼儿园变成“小学预演班”,为孩子上小学提供“实实在在”的准备,提前进行识字、算术、拼音、练字等知识技能性训练,让孩子参加五花八门的补习班在中大班进行超前学习,所以对幼儿园的课程也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
02 /
提前恶补小学知识的危害
但根据上海的一项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提前接受过小学阶段知识教学的儿童与没有学过的儿童相比,学习适应性较差,学习态度也较差。上海市静安区市西小学校长蔡骏也发现,不少超前学习的学生往往到了一年级下半学期就已经后劲乏力。
蔡骏认为,“孩子在不同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学习重点,在0到6岁就是应该在活动、游戏中培养好习惯。可现在很多家长急着让孩子学很多知识性的东西,这样的孩子到了小学往往会不认真听课,忽略学习习惯的培养,影响之后的成绩。”

03 /
禁止小学化≠不做入学准备
入学准备≠突击小学知识
其实幼儿园纠正“小学化”不等于严防死守,什么知识性内容都不能教,小学“零起点”教学也不等于对入学新生没有任何要求。要知道幼儿园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为儿童今后的学校生活做好准备,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广义上讲,从入园就需要开始为孩子做入学准备了,孩子的自理能力、社交能力、规则意识、学习能力都会影响小学入学适应。狭义上讲,时间观念、任务意识、倾听习惯、课堂纪律、学习品质、基础知识储备都是孩子需要在幼儿园阶段打好基础的。

据一项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小学低龄段的老师普遍认为,幼升小阶段的孩子很难适应小学学习,主要是表现在不会认真倾听老师讲课,独立思考能力较差,也有很多孩子不能很快适应小学的作息时间等。
因此,突击学习小学知识并不代表做好了入学准备。北师大学前教育系教授冯晓霞认为,“评价一个孩子是不是做好了幼小衔接有三个关键:第一个是‘对学习感兴趣’,对学习、对新事物要有好奇心、有兴趣,喜欢探究,喜欢问问题;第二个是‘活动能合群’,能学会和其他孩子相处,能很快融入到班级这个群体中;第三个是‘生活有条理’,具备基本的自我照顾能力。”
04 /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
的现状与问题
许多园所意识到家长的焦虑和幼小衔接的需要之后,在课程、作息等方面都做出了调整,但现状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警惕。
· 幼儿园单方面向小学靠拢
不少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在教育要求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但是小学做的工作较少,不主动与幼儿园接触,不与幼儿园老师咨询、交接。
· 缺少家长的配合
很多家长并不配合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将幼小衔接看作是幼儿园一方的责任,甚至出现“5+2=0”的状况。这显然不利于孩子在专注力等学习品质、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任务意识等方面的发展。
· 突击准备,在大班下期集中开展
在很多人眼里,幼小的衔接似乎只是6-7岁幼升小阶段幼儿面临的问题。出于这种观念,一些幼儿园在幼儿大班下学期时才开展衔接工作。但幼小衔接并不是一年半载的事情,应从幼儿一入园就开始建立稳定的行为学习习惯和成长环境。
· 流于表面,缺少制度性的、可持续的活动
有意识的幼儿园会在课程结构上做出改变,比如延长集体教学活动时间、减少午睡时间。在大班下学期会开展一些幼小衔接主题活动,比如学写自己的名字、认识书包里有什么、参观小学等。
但这样的幼小衔接活动还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不足以有效地培养幼儿可持续的入学适应能力,也难以照顾到他们面对未知的小学旅程时迷茫、畏惧的内在情绪。

《成长的秘密》中迷茫的一年级新生
· 缺少教育制度的支持
以往,为了帮助从没有上过幼儿园的孩子入学,我国向苏联学习,广泛开设了学前班。但在学前班大量裁减之后,目前我国的幼小衔接支持几乎为零。而在教育发达的国家已有不少成熟的案例。
例如,美国的kidergarten基本上附设在小学,接纳5-6岁的儿童,会接受到为期一年的入学准备教育,这也是美国K-12教育的起点。
瑞士和英国考虑到幼小衔接的需要,其教育机构设置的主趋势是将学前两个年级与小年级设置在同一个环境之中,将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结合或合并为一个教育阶段来考虑,不论从环璄布置、课程段计、教师培训都以创设一个整体的、连续的、发展而协调的学习坏境为中心。
除此之外,他们都共同关心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和协同培养。
05 /
结语
幼小衔接不是幼儿园老师一个人的工作,需要多方一起为孩子搭建幼小衔接平稳上升的坡度,而不是替孩子硬生生地插上翅膀,飞越这道鸿沟。
工作坊推荐
10月31日到11月2日,日敦社幼师学院邀请两位在幼小衔接课程设计与实施上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师/课程设计师在成都开设为期三天的“幼小衔接”工作坊。工作坊内容如下:
1/关于幼小衔接的基础五问
2/幼儿园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小学入学准备?
3/给幼儿园教师的幼小衔接攻略
4/给幼儿园家长的幼小衔接攻略
1/从儿童视角开启一年级
2/儿童在空间中的自我管理
3/小学你必须知道的一些事-
4/适应小学生活的始业课程设计与实施
详情请戳:
《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幼小衔接”,你可能连孩子的起跑线在哪儿都不知道 | 鲜课程》
参考资料:
冯晓霞,《贯彻落实指南,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演讲内容
刘怡倩,《小学生入学准备情况与学习适应性的相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曹霞,《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奕阳幼教评论
梁燕颜,《国外幼小衔接的经验及其启示》,教育导刊
-
主编 / 晔子
撰稿人 / 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