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壮丽70年•民航建工的行走记忆丨聆听与共鸣:企业曾经的文化心声

壮丽70年•民航建工的行走记忆丨聆听与共鸣:企业曾经的文化心声

阅读量:3885742 2019-10-28




在企业发展的历程上
总有一些瞬间和片断
在让人们无比感动的同时
更感受到理想、信念、追求与价值的力量
这是根脉、文化与承续
民航建工铿锵走过的67年发展中,一代代建设者服从国家需要,扎根工程一线,战天斗地,栉风沐雨,不仅创造了令人景仰的建设成果,而且积淀了无比丰厚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宝藏。其中的许多故事、传奇与精神,至今仍为人们铭记和传颂。当下,站在企业发展新起点,回顾、体悟和汲取这些文化与信仰,可以相信,必将让我们更加坚定初心、使命,更好地凝聚起改革奋进的磅礴力量。
下面,让我们一同聆听民航建工前辈们创业奋进那数声响彻时空的嘹亮号角!

敬业奉献的“尖峰岭”精神
1958年8月,国家下达的重点建设工程任务全部提前完成。9月,公司迁址广东茂名,参与中国南方石油城-茂名石油城的建设。由于“左”倾错误影响,国民经济严重受挫,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国家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很快,茂名页岩油基地建设也被迫半建半停。
为了渡过难关,公司分散力量,组织小队,转战琼州海峡、珠海渔港、海南岛及湖南彬州等地,开展施工创收。期间,涌现出很多动人事迹。当时,第一工程处第一工程队在最为艰苦的五指山尖峰岭施工,建设海南省林科所。

尖峰岭,位于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境内,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热带原始森林区。在上世纪60年代,这里正是最原始风貌的热带密林,交通、水、电等基本设施都不具备。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建设一个研究所,施工之艰苦可想而知。
在海南尖峰岭林科所建设中,面对施工条件差、料具供应紧张的情况,除了有效发挥每个劳动力作用和节约地使用原材料以外,大伙主动围绕生产需要大搞业余节约活动,省下物资支援施工。同时,主动开展“查思想、查干劲、查松劲情绪”三查活动,始终保持充沛干劲。道路工程需要拉石片,往返一趟就有四里多路,人人抢着拉,腿酸了,人累了,仍然坚持。海南多风多雨,大家喊着“大雨停停不离现场,小雨淋淋不下战场”口号,白天紧张苦战,吃完晚饭又片刻不停回到工地,许多人手指磨破了一声不吭继续干,有的职工生病不能行走,也再三要求上战场。就是这样,第一工程处第一工程队最终以高度的劳动热情战胜了困难,胜利完成施工任务,成为当时广受赞誉的“尖峰岭”精神。


艰苦奋斗的“定西精神”
1963年初,根据建工部决定,公司调往甘肃,职工们齐心协力,克服点多分散、劳力不足等许多困难,调迁当年就完成工作量509.19万元。第二年,生产形势又上新台阶,特别是在甘肃定西工程施工中树立了艰苦奋斗的典范。

工程地处偏僻的定西深山,当时的环境条件极为恶劣,驻地四周数里之内荒无人烟,无水无电,冬天气温很低,室内墨水也常被冻结。公司参建的600余名员工,困难面前不叫苦、不退缩,利用被乡民遗弃的早已掀顶撤梁的破败土屋,解决住宿难。还组成挑水队,到很远的山沟挑水克服用水难。生活保障供应较为困难,职工们就搞“钢丝面”、“双蒸饭”。

所谓“钢丝面”,是用苞谷面粗粮压制的面条,口感很硬,食后不好消化,很伤胃。所谓“双蒸饭”,就是在火饭蒸好之后,揭盖洒上水又蒸一次,第二次蒸饭,盖子必须盖紧不得漏气,加大火让蒸汽把饭冲泡,双蒸饭十分松软,从感觉上要比单蒸饭饱肚子,常吃会引起人水肿。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依然坚持奋战在生产一线,顺利完成施工任务。在崇高理想鼓舞下,最终实现着改天换地。“定西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一代代民航建工人艰苦创业、勇往直前。

敢打硬仗的“大建港精神”
1974年3月,刚刚从大西北调迁天津塘沽的公司接到天津新港建港指挥部下达的“确保一突堤东侧两个深水泊位‘七一’简易投产”的紧急任务。公司党委召开誓师大会,号召全体职工发扬硬骨头精神,“宁让汗水漂起船,不让工期拖一天”,确保完成任务。

然而设计图纸来得迟,施工材料不足,工期面临严峻形势。公司党委决定学习大庆经验,组织职工大会战。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动人情景:各队领导带着职工,抬上竹筐,拉上架子车,到处收集黄沙、石子等生产材料。运输车辆不够,码头急用大量螺纹钢,公司全员出动,义务突击抢运,30米长的钢筋,两人一根,硬是抬到码头。

在大连鲇鱼湾油码头建设中,参建的班组和职工纷纷写“申请”,递“保证”,“一定争口气,快建港,建好港”。会战正式打响,条件艰苦还可以克服,但工程本身的技术难度和北方冬季施工却成为最大的拦路虎。预制油管道时,正值盛夏,钢管晒得发烫,电焊班职工一个换一个钻进刚能容身的钢管里,高温烤得皮肤一层层脱皮。

为对质量负责,焊工们都郑重地在焊口上打上自己的钢印,“焊缝打上钢印,一百年以后还打你。”同时,他们自检、互检,专门探伤,对近2万米的输油管理逐一检查,不放过任务一个疵点。据了解,鲇鱼湾码头投产后的十数年里,从未出过焊口质量问题。项目也被大连港建港指挥部树为“十面红旗”之一。
“三年大建港”时期,这样的故事、典型、点滴,很多,很多。正是在这样的日夜拼搏奉献下,职工们建起了天津新港、大连鲇鱼湾码头等一批重大项目,为我国筑港事业谱写了光辉的乐章。

拉得动、打得响的“拉打精神”
1979年,公司奉命承担国家重点工程——上海宝钢配套项目宁波北仑港全部设备安装工程。对于一个从未承建过大型港口设备安装工程的队伍来讲,加之面对的是我国第一个成套引进的国外技术设备,工程的压力前所未有。

刚开工不久,建设指挥部经过周密研究,考虑台风季节即将来临,4月12日进行动员,要求必须7月15日前抢下两台卸船机。之后的94天,建设者应令而动,移山倒海。
为了赶最高潮位,为了给企业节约每天1万多元的浮吊租金,职工们在早晨三四点就爬起来,一直工作到月上中天。江南夏季,炽日流火。战斗在最前线的钳工们,钻进闷罐似的设备内部,忍受着酷热熏蒸,喘不过气来时,便嘴贴着螺丝孔拼命地吸上几口,却没有人找借口钻出去透透气。

工程告急,台风又在步步逼近。人手不够,一个人顶二、三个人干;有些班组形不成战斗力,全队便打破了工种界限,一起冲到最关键、最紧迫的地方。当交通部发来贺电,当《浙江日报》以一个整版篇幅报道他们的英雄业绩,当接过几乎用生命换来的立功证书,建设者们激动地落下无可名状的泪水。北仑港战役的锤炼,成为公司始终闯关夺隘,屡建功勋,“拉得动、打得响”的又一见证。
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的前进,从不曾缺少强大精神力量的推动。在时代与发展的熔炼中,民航建工的先辈们行遍万里风雨,在竖起了一面面鲜艳夺目的精神旗帜同时,也培育和铸就民航建工重视文化、发展文化的企业传承和优秀品质。

进入21世纪以来,民航建工勇立潮头、奋楫争先,创新开拓,实干兴企,也持续涌现着“毛塔效应”、“兰渝精神”、“航四好人”等品牌文化,引领着企业跨越发展。
今天,站在新时代、新起点,民航建工正乘着十九大的东风,踏准企业改革重组的步伐,为着光荣与梦想,初心砥砺,使命勇担,努力奔向前方。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