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西湖大学开学!195名新招博士生大有来头, 校长施一公这样说

西湖大学开学!195名新招博士生大有来头, 校长施一公这样说

阅读量:3875562 2019-10-28



2019年8月25日,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举行2019级博士生开学典礼,迎来了195名新招的博士生。目前,该校共招收三期学生,均为博士生,共有334名在校生。
“这是迄今为止西湖大学最凸显国际化的一届学生。”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开学典礼上说,195位新招博士生中,有19位同学来自海外名校。
面对新生,面对即将开启科研征程的博士研究生,施一公作了17分钟的发言。
以下是发言节选:
说欢迎
西湖三期的加盟,使得西湖大学在校博士生人数陡然增加了一倍以上,也使得西湖大家庭的成员总数增加了近百分之三十,达到899人!你们的到来,为西湖大学成功创建提供了重要保障,也必将给西湖大学带来更为活跃的智力激荡!
第三期的你们犹为与众不同!同学们不仅来自国内五湖四海,还来自全球四大洲,是迄今为止西湖大学最凸显国际化的一届学生。

▲新生陆续抵达开学典礼现场
你们中间有19位同学来自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的伦敦国王学院、南安普顿大学、哥本哈根大学、阿德莱德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柏林工大、米兰理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匹兹堡大学、马里兰大学、马萨诸塞大学、悉尼大学、南洋理工大学。
三位来自帝国理工学院的同学可以在西湖大学重叙友情,两位来自爱丁堡大学的同学也可以在云栖校区回忆苏格兰求学生涯的点滴。西湖大家庭其他成员和我一样,都在期待着来自不同背景的你们进一步浸润西湖大学的多元文化。
感恩你们的信任,毅然选择加盟初创阶段的西湖大学!请放心,我和西湖大学的所有老师一样,有十足的信心把你们培养成优秀的年轻科学家!你们将在这里,开启无限精彩的可能!
说励志
同学们,请不要低估创业的艰苦!耶鲁大学在创建之初没有校舍,最初的建校资本是牧师们拿出的40本藏书,后来收到威尔士商人伊莱休·耶鲁捐赠的价值562英镑的货物、417本书籍才得以艰难起步。
处于初创阶段的西湖大学,目前各方面条件也依然简陋:我们的云栖校园只有66亩,操场一圈只有200米,全校只有一个拥挤的健身房;我们既没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也没有厚重的文化积淀,更没有丰富的校友资源。

▲新生认真聆听校长的发言
但是,她有梦想、有目标、有斗志!因为年轻,她毫无负担,轻装前行;因为心怀远大,她一次次突破藩篱,大胆革新。我们相信,怀有相同理念、追逐同一梦想的899位师、生、员、工,拥有创造奇迹的所有可能!
说科学精神
在这里,我希望每一位同学将科学精神培养成为一种本能。科学的探索,是人类最高尚的冒险,也是回报最丰厚的心智投入。
未来的几年里,希望你们抓紧每一个时刻,用好学校提供的各种资源,释放你们的潜能;不要知足常乐,不要安于平庸;做,就尽力做到极致,这才是西湖大学的学术品格和精神气度。你的努力将不仅帮助你获得一个值得一辈子珍藏的学位,更将引领你探索回肠荡气的人生。

▲讲席教授Mohamad Sawan与团队合影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深知科研之路虽然有做出突破之后的激动与喜悦,但更多的是如影随形的挫折与日复一日枯燥的重复。怎样才能坚持不懈、终有所成?一是不忘初心,二是学会享受失败。成功带来的喜悦毋庸赘言,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对失败的分析与反思本就是科研训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思维能力提升的必经之路。所以,不要害怕挫折、不要向暂时的失败低头。
同学们,我希望你们更大胆一点,更异想天开一点,既要有创新的精神、独到的见解、勇为天下先,更要实事求是,敢于据理力争、挑战学术权威。西湖大学拥有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的学术氛围,让每一个人可以忠于学术原则、坚守学术道德,保护好灵光一现的科学火种。
求知、探索、厚德、担当,体现在西湖大学每一位师生的身体力行之中。这,正是西湖大学的心跳所在!
说时代责任
西湖大学来自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也完全属于社会。希望你们立大志、脚踏实地,在实现小我的同时,更要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你们的今天,不仅仅是你们自我奋斗的收获,更是父母抚养、老师教育、社会支持、父老乡亲关爱的结果;如果没有幸福和谐的社会大家庭做后盾,也决不会有你们安心读书、憧憬未来的今日。
当然,现阶段你们的责任就是“整顿身心待世需”,兢兢业业夯实基础,踏踏实实做好科研,用行动为理想保驾护航。

▲开学典礼奏唱国歌
说感恩感谢
我要特别感谢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我们亲密的合作伙伴,在科教报国、立德树人的道路上,我们并肩同行,每一步都走得坚定有力;感谢省市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西湖大学的关心支持!我要对所有的捐赠人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博大的家国情怀,始终关注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为教育和公益事业提供了最好的企业家样本!

▲西湖大学的支持者们也来到现场
正是有了各方力量的强大后盾,我们才能全力以赴专注于这项伟大的事业,义无反顾地执着前行。
新生代表:我们所在的是一座科学的殿堂
兰州大学毕业的学生梁志鑫作为新生代表在开学典礼上致辞。
大三期间,他得到兰州大学“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支持,前往英国利兹大学进行半年的访问交流。

他说,“在利兹的实验课堂上,教授通过8块液晶显示屏向同学们进行实验演示,每位学生在实验前都能得到崭新的实验耗材,还有一对一的实验助教……那时我回想起我本科做科研训练时的场景,是的,在祖国广袤的大西北,一大批兢兢业业的科研工作者身体力行地诠释着对科学最纯粹的追求,也是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下,关于科研的梦想,开始在我心中酝酿。”
“去年暑假,在听过施老师的宣讲后壮怀激烈的我,在9月底来到石龙山街18号面试,并在推免系统开放的当晚就填上了西湖大学。我知道也有很多同学和我一样,抛掉了其他顶尖大学的橄榄枝,选择了这里。在这短短的几个月里,除了实验室的焚膏继晷,我聆听了海内外知名学者的讲座,参与了来自不同学院的学术沙龙;而在科研之外的时光里,我们享受音乐大师的引商刻羽,在美食节的食堂里大快朵颐,在体育嘉年华的赛场上酣畅淋漓。”

马云X马斯克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激辩:
未来真正令人担忧的不是AI,而是教育
李臻
 看点    近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召开,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与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就AI与教育等相关问题进行对话。人工智能将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当下的教育模式该如何向未来发展?未来教育系统中,学校与老师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一起跟外滩君来看看吧!
以“智联世界,无限可能”为主题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于昨日在上海世博中心正式开幕。500余位国内外顶尖高校、行业领军企业、国际组织的重要嘉宾云集上海。
在未来三天里,大会将举办超过200场各类论坛和特色活动,分享海内外顶尖专家学者的前沿观点,全面展现世界人工智能发展前沿趋势。

WAIC
开幕式上,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和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长达30分钟的对谈,成了昨天会议的“重头戏”。
在“双马对话”中,既聊到了火星移民、脑机接口、人工智能威胁论等未来构想,也谈及了特斯拉中国团队、AI带来的失业等等现实问题。二人语言幽默,金句频出,引发了众多思考和讨论。

马云(左),马斯克(右)
马斯克曾在麻省理工学院演讲时,将人工智能称为“人类面对的最大威胁”,并将开发人工智能的努力比作“召唤恶魔”之举。
在此次对谈中,马斯克对人工智能依然保持悲观。他谈道:“人们低估了AI的能力,可能觉得AI就像是聪明的人而已。实际上,真的远不止这些,AI比最聪明的人类要聪明得多。我觉得未来科技发展的变化,将超越我们的能力。我们要好好思考一下所面临的问题,不然就落后了。我们所剩的时间也不多了。”对于就业,马斯克认为:今后AI会使得工作失去意义。“可能最后工作就是写AI软件,但最终AI自己会写软件了,所以我建议大家去学工程、学物理,或者说做一些人和人互动的工作,当然还有艺术。”

马斯克
而马云对AI抱有的相对乐观,也为此次对谈增添了许多看点。马云说,“我不是搞科技的人,我是讲生活的,我不认为人工智能是一种威胁,也不是恐怖的东西,人类也可以学会”。马云称,“我觉得AI很有意思,我们会拥抱它,很多人担心AI,其实他们需要对自己有更多的自信,今天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方案,但是未来会有,而且会由年轻人来解决。今天要预测未来特别难,基本上99.9%的预测都是错的,只有0.001%的预测是对的,那也可能是因为运气好。很多情况下,80%的数据是错的。”至于AI将对工作造成什么影响?马云的观点是:过去一百年里人们一直担心新的技术将会带走就业机会,但实际上技术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

马云
令外滩君感到意外的是,在这场“技术”的对谈中,两位最终把话题回归到了教育上。
马云说,“现在很多人担心工作、失业,而我最担心的是我们的教育,担心我们的教育系统、担心我们教孩子的内容和我们教孩子的方式。我相信机器将来会比人类聪明得多,那这样的情况下,人类怎样才能变得更聪明?我认为应该改变教育的方式。因为在过去,我们需要记忆的东西有很多,但计算机产生代替我们记忆,并且它比人类能计算的还要多。因此,人类应该更具创造性、建设性来提高自信心。”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教孩子更具创造性和建设性呢?
马云认为关键在教育。“我们应花更多的时间来训练孩子们艺术素养,包括绘画、表演和舞蹈。这些创造性的能力让人类不用担心被机器取代。电脑只有芯片,人有心脏,这是智慧的源泉。因此,我认为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里,每个国家,每个政府都应该集中精力改革教育体系,来确保我们的孩子将来能够找到工作。这很重要,如果我们不改变所处的教育体系,我们都将陷入困境。”
马斯克的对于教育的思路更为抽象,他认为:未来教育应该围绕“如何提高对未来的预测力”展开。过去,人类在判断未来时犯了太多错误。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马斯克认为可以通过“实时上传”的方式进行教育。“现在的教育带宽很低,讲课是一种最糟糕的方式,速度实在太慢了。”
正如“双马”所说,要想真正解决未来世界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教育问题,在外滩君梳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这两位恰好有很多相似的教育理想,值得探讨。

教育不应像“流水线”工厂
作为引领世界前进的企业家和创新者,“双马”对于教育问题都有过一些“抱怨”。
2014年马斯克在一次访谈中谈到:目前,大部分人学的东西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很多所学的东西在以后根本不会用到。这样下去,孩子也会疑惑为什么要去学校,为什么要学习。马斯克发现,学校中存在很多不必要的课程,而学校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根本漏洞。“教孩子们怎么解决问题很重要,或是教他们问题本身,而不是工具”。“所有学生在同一个时间,上同一个年级,教育就像一条流水线一样。”马斯克认为,孩子喜欢什么就应该让他们学什么。“有些人喜欢英语或其他语言,其他人会喜欢数学,还有些人心爱音乐。不同的能力,不同的时代,让教育能做到去配合一个人的天赋和能力才比较说得通。”

马斯克与孩子
同样的感悟也发生在马云身上,马云认为,如今我们尊重知识、重视知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我们今天的教育更偏向于知识,“教”和“育”是两个概念。教,教授的是知识;育,培养的是文化。“中国的教育,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教’非常好,‘育’一般,‘教’大于‘育’。在‘教’上,放眼世界,中国成绩中下等的学生,到欧美都是成绩最好的学生,但却未必是竞争力最强的学生。我们说中国教育出了问题,就是在‘育’上出了问题。育不好孩子缺乏对做人道理的教诲、缺乏探寻快乐的启发,甚至缺乏犯错误的勇气和机会。”
马云在多次公开演讲中都反复强调,未来教育的使命一定不是培养多少高分的孩子,也不是把孩子培养成为学习机器,更不是在流水线上培养孩子,我们要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真正的人。

双马对话

学校应该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带着对教育的思考,马云和马斯克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学校的创办者。他们分别创办了“云谷学校”和“Ad Astra School”。
2014年马斯克带着自己的5个孩子从一所精英学校退学,随之为孩子创办了一所名为Ad Astra(通向星星)的学校。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打造孩子的教育环境,学校没有任何年级区分,学生们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有人喜欢语言、有人喜欢数学、有人喜欢历史等等,Ad Astra做到的是让教育匹配孩子们不同的能力,每一位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去追求自己想学的东西。

此外,马斯克希望学校能带给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只是会死背硬记。传统的教育方式,就好像是教育孩子所有的工具像是螺丝刀扳手的功能,马斯克的教育是给你一台引擎,你自己会去找工具来研究怎么拆解。只有实际操作如何去拆解,那些工具你自然会明白他们的功用。马斯克认为,正规的学校就是在教孩子们“遵守规则”,而他希望打破规则,教孩子去明白自己能做些什么。令马斯克欣喜的是,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们越来越喜欢上学,他们认为假期太长了,更期待早点去学校。

马斯克一家
与马斯克创办的学校初衷相同,“云谷学校”的创办也完全融入了马云的教育理念,这所覆盖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一贯制学校,希望为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做一点努力和尝试,探索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在给云谷学校的寄语中,马云写到他的办学要求:幼儿园和小学以“育”为主,初中和高中大力放在“教”上。
幼儿园启蒙阶段,将通过音乐、美术和体育激发孩子的灵性,在孩子心理埋下文化的基础和种子。小学的时候,培养孩子对体育的热爱,培养他的团队意识,同时还要让孩子了解东方智慧和西方知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到了初中,除了学习技能和学术,要锻炼孩子的纪律性以及面对压力的能力。高中,一定要让孩子找到感兴趣的东西,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并为他们参与全球人才选拔和竞争做准备。云谷希望通过发现、欣赏、引导,把孩子美好的内心点燃,把孩子学习和探究的兴趣点燃,把孩子无限的想象力点燃,这些会让孩子真正成为一个完整而幸福的人,而不是一个被动学习机器。

云谷主页

老师的职责要以“启发”为主
除了对学校职能的要求外,“双马”对于老师的职责也曾提出一些观点。
马斯克在创办Ad Astra学校时,雇佣了一名教师,他很认同马斯克的教育理念,会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校中,他每天教探讨的内容与现实世界密切相关,都是孩子未来长大后将要面临的各种场景。比如关于道德和伦理的讨论,老师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湖边的小镇上,有一家工厂,镇上大部分居民都在这家工厂里工作,但是工厂持续不断对湖水造成污染,进而影响到湖中及周围的生态环境。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如果关闭工厂,意味着几乎所有居民将会失业;如果让工厂继续运转,意味着湖中的生物都将死去,湖被彻底摧毁,周围人的日常生活也大受影响。学校没有过度强调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而更在意培养学生有关逻辑、伦理、战略和决策的能力,这也与一些专家对于未来人工智能下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而作为老师出身的马云,更是对老师有着极高的要求。“对于云谷的老师,他必须懂得激发孩子的兴趣,点燃孩子内心的那一把火,培养孩子的兴趣,树立孩子的自信。我不要求云谷每个孩子的数学、语文一定要非常好,但是肯定也差不到哪儿去。重要的是,我们让每个孩子要有一、两个特别感兴趣的东西,要么对音乐感兴趣,要么对绘画感兴趣,要么对体育感兴趣,要么跆拳道、要么太极拳,要么喜欢跑步……”马云认为,看一个老师是否优秀,不是一味地看班里孩子考试成绩多好,不是看能给孩子布置多少作业,而是看能否激发孩子对学习这件事情的兴趣,让孩子爱听你的课、爱进你的课堂,这是才是优秀老师的标准,是云谷老师的第一责任。
马云希望我们的孩子回到家里,不用老师要求、不用爸妈要求,而是他自己说,对这个有兴趣、对那个有兴趣,要看这个东西、要学那个东西。“师者很重要的工作是什么?是给孩子找到自信,让孩子学会做人。”
大数据图解美国华人高层次科技人才!
硅谷海纳百川
在美华人约370万,59.9%来自于中国大陆,超过一半生活于加州和纽约州。51.7%华人有大学文凭,53.4%华人从事专业技术、管理等工作。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文理院四院华人院士共约300余人。国内985高校毕业校友超过20万在美国高科技企业或高校机构工作,在美高层次科技人才分布前三名分别是旧金山湾区、纽约地区和波士顿地区.....众多干货数据详见本文!
1、美国华人人口概况

人口现状
据统计美国华裔约370万,约占美国总人口1.2%,占亚裔总人口24.3%左右。
370万华人中,其中170万为ABC(American-Born Chinese 美国出生), 200万为第一代移民; 中国公民持美国绿卡为110万,中国公民持学生签证约35万。改革开放后40年来,美国华人人数增长迅速,华人已成为美国亚裔中最大的族群,并在当地经济和科技发展中显示日益重要作用。
出生来源
约29.4%在美华人出生于美国,而其中53.8%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和纽约州,因此超过一半以上在美华人生活于加州和纽约。
剩下约70.6%在美华人出生于美国之外, 其中 59.9%来自于中国大陆,15.9%来自中国台湾, 9.4% 来自中国香港,15.3%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来自中国大陆华人比例近些年日益增长。
代际分隔
1.5代华人创业精英黄仁勋(NVIDIA总裁)从移民历史分析,美国华人社会可以分成两大部分:约54.2%属于第一代移民,45.8%属于第二代移民。
而“1.5代”移民现象是那些出生于美国之外,在10-15岁期间移民美国的华人。第一代移民通常与主流社会存在不少隔阂,而“1.5代”移民因其在语言能力、社会生活诸方面都较早并很好地融入了主流社会。 “1.5 代” 代表譬如李开复,李飞飞,黄仁勋、杨致远.....
 
聚集区域
下图是在美华人在各个州分布比例

下图则是华人居住人数排名前7大地区;不难发现半数以上的美国华人(53.8%)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和纽约州,超过150万人。难怪国内朋友们来旧金山湾区、洛杉矶地区,有一种回到祖国的感觉:)

教育背景
美国华人受教育的程度呈现高低两极分化状态。
一方面,25岁以上的华人持大学文凭比率为51.7%,远高于美国27%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华人中高中以下学历者占18.5%,明显高于美国高中以下学历15.9%平均水平。这部分华人通常从事餐饮、日货等服务业,在美中餐如此受欢迎离不开他们的辛勤付出。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感谢在美华人展示勤劳、善良等中华传统品德,这里必须点赞!
职业背景
 
美国华人最钟情的职业是综合管理、专业技术及相关行业,占从业人口的53.4%,虽低于美籍印度裔的62.2%,但高于美国平均水平的34%。
 
美国华人第二大职业领域是商业营销人员和办公室工作人员,占从业人口的20.8%。 
华人第三大职业领域是服务行业,占从业人口的15.4%。
2、美国华人高层次人才

华人诺贝尔奖(现居美国)

1.李政道(93岁)
2.丁肇中(83岁)
3.崔琦   (80岁) 
4.朱棣文(71岁)  
注:杨振宁教授已定居国内;钱永健教授于2016年8月逝世,高锟教授于2018年9月逝世;
美国国家科学院与工程院华人院士(近5年新增)
美国科学院华人院士80余人,大家比较熟悉的有李政道、朱棣文、丘成桐、颜宁等;,美国工程院华人院士约140人,譬如崔琦、加州大学伯克利胡正明、斯坦福大学鲍哲楠教授等。比较遗憾的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张首晟教授于2018年12月不幸逝世。下面两图分别是2013-2017 5年间两院新增华人院士人数统计。(更新:2018年共12人获选美国科学院(6位)和工程院院士(6位),2019年共4位华人获选美国科学院(2位)和工程院院士(2位))
单位:人数
单位:人数
在美名校华人正教授
上图是在美主要名校华人正教授人数分布!
近些年,不少美国华人著名教授回国发展,譬如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教授、北京大学饶毅教授等。当然,其中不乏在国内任教又回流美国的华人教授,譬如回清华任教又回归普林斯顿大学的美女教授颜宁(2019新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这从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了我们国家科研实力提升。

在美 “985” 学校毕业华人人才概况
据不完全统计,39所985高校人才在美约有20万人,本次调研通过地域分布,行业分布,职位层级分布,名企分布,技能分布,以及工作经历这几个维度来进行,并且所有的数据都基于500人以上的大公司。
——数据来自于LINKEDIN(领英)
1.地域分布
高层次人才分布前三名分别是旧金山湾区,纽约地区和波士顿地区
2.行业分布
从行业分布来看,大部分985高校人才在美从事高新技术行业,计算机软件、半导体硬件以及金融地域分布比较明显。另外在美从事高校教育以及科研工作的985毕业生也非常多。——分类根据LINKEDIN
3.职位层级分布
其中绝大部分在美华人人才是高级工程师或主管,占约61%。公司高管(CXO, VP, Owner以及Partner)相对较少占12%。
4.名企分布
绝大部分国内985高校留美校友毕业后选择了去微软、谷歌、亚马逊以及苹果等知名企业工作。上图是就业企业排名前20强!
5.技能分布
大部分985高校留美校友毕业后从事计算机互联网行业, 计算机相关技能,数据算法等相对普遍集中。上图是在美华人科技人士技能关键词前20强,包括Matlab、C++、Python、Java、C等。
6.工作经历
上图是在美科技界华人按工作年年限人数分布(仅根据LinkedIn数据,横轴单位是年);进一步,下图以5年为一区间进行人数统计,不难发现,2000年后留美华人还是主流(工作在15年之内),这也说明了这些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出国留学变得越来越便利。

“985” 部分高校毕业生在美做什么?
下图给出,国内985高校在美校友就业领域分布(单位:人数):
进一步地,上图是领域分布比例图,前3名分别如下:
Engineering  23%
Research     20%
Education    10%
不难发现,工程研发类还是占绝大多数。吸引更多在美工程和研究人员回国创新创业,必将对我国科研发展、产业升级起到重要作用!
半导体硬件方向华人人才统计
针对在美华人从事硬件行业人员(包括集成电路硬件设计、EDA软件、仪器设备、工艺、测试验证等),我们初步统计了全球前50强半导体企业中(包括英特尔、英伟达、博通、高通、AMD、Marvell等等)来自国内主要985高校校友从业人员约有6500余人,一半以上是Senior Level以上职位,其中3500余华人在旧金山湾区工作。
题外话,近期美国商务部把华为公司等列入实体清单从而禁止华为购买美国公司芯片、软件等,这也让国内意识到了缺乏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容易让别国卡脖子、打铁还需自身硬。接下去为尽快摆脱“缺芯少魂”困境,政府正大力支持相关领域政策扶植、研发投入、人才培养,同时鼓励海外相关领域华人专家回国创新创业,当然前提是坚持自主知识产权。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