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这对学者夫妻,用一辈子寻找“中国”,60岁从良渚走到石峁

这对学者夫妻,用一辈子寻找“中国”,60岁从良渚走到石峁

阅读量:3871623 2019-10-28


点击上方蓝字【北大清华讲座】加关注,知识改变命运! 
秋意浓,闲伫立,庭柯影里。—— 《四园竹》,周邦彦
北京亦庄有一对学者伉俪——刘刚和李冬君夫妇,他们在60岁的时候为自己最重要的作品写下了开头。
 
尽管都毕业于南开大学,尽管一人执教于南开大学历史系,一人以自由学者的身份撰述中国思想史,但他们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学者”或“作家”。他们最喜欢的反倒是拾掇院子里的紫藤和水仙,闲暇时写写诗,请客人用他们儿子自己烧制的瓷器喝喝茶。
 


刘刚、李冬君老师家客厅
 
 
一、学术的东西也得好看
李冬君老师在一次讲座中提及20年前撰写博士论文时的一个大胆举动,就是没有按照典型的学术语言写作博士论文。学院派的博士论文一向是欧化语言加新奇理论,无非是一种新八股。她使用的却是一种偏古典的白话文。
 
她想,既然是写作《孔子圣化与秦汉儒者的外王运动》这样的题目,文章要与先秦诸子的活跃思想相称,不仅在内容上无需各种新奇术语,在形式上也可以用一种诸子使用过的诗化的、散文式的表达。
 
她一直有一个念头,就是写出来的东西得让人喜欢看,学术论文也可以变得好看。
 
她在学术上专攻的是先秦思想史,但她更喜欢书画、陶瓷、青铜器、诗歌这些。这些年里,她和刘刚一起逛遍了中国大大小小的公开的、私人的博物馆,其中不少从未面世过的藏品。她也总是迫不及待地把见到这些新东西放进自己的书里,让更多人看到。
 
2000年,她的论文很幸运地通过了七位答辩委员会老师的审查,而她此后的写作也延续了过往诗化写史的路子。她翻译的《叶隐闻书》,她自己创作的《落花一瞬》,都是这样的风格。
 
很幸运,刘刚和她的想法从一开始便完全一样。

刘刚老师与刘泽华先生
 
二、与电视剧的缘分
李冬君和刘刚在南开的导师是历史学家刘泽华先生(1935—2018)。李冬君后来留校任教,刘刚则是早就出去经商了,做过不少投资,其中比较有意思的还是跟历史普及相关的。
 
他和《雍正王朝》的制片人苏斌是朋友,《雍正王朝》是1999年播出的一部电视剧,苏斌原本打算拍一部曾国藩题材的,找了刘刚一块儿研究,不过没能弄成。《雍正王朝》成功了,但这种王权主义的题材刘刚又不感兴趣,就没有参与。后来刘刚投资了苏斌2001年的一部新戏《李卫当官》并作为顾问。这也是一部大获成功的电视剧。
 
但后来投资电视剧的生意就没再做了,与电视剧的缘分却还在。
 
刘和平是《雍正王朝》和《李卫当官》的编剧,刘刚也是这样结识刘和平的。在2007年《大明王朝1566》播出之前,刘刚为刘和平介绍了自己的导师刘泽华先生。刘和平在南开担任兼职教授,导师就是刘泽华。同时,他还请到了刘泽华和冯尔康两位历史学家担任历史顾问,而李冬君也在这部戏里担任历史编辑。
 


《大明王朝1566》职员表,刘泽华和冯尔康任历史顾问,李冬君任历史编辑
 
《大明王朝1566》不仅在历史剧制作上脱离了过往歌颂王权主义的套路,它对中国历史的反思达到令人称奇的深度,这也是这部剧在历史观上不同于大多数的历史学学术研究,反而采取一种批判的视角。
 
尽管与历史剧有诸多缘分,尽管他们也为Netflix(奈飞)正在制作的取景于陕西榆林的石峁遗址的匈奴题材历史剧当顾问,不过那也只是他们考察的一个副产品。石峁遗址是一个被人忽视的重要地方,是弄清楚史前中国和中国起源问题的必去之地,他们这时候正在进行一个更庞大的计划。
 
一向热爱历史普及的刘刚和李冬君并没有在电视剧的道路上一路走下去,他们回到了书斋,潜心创作,这个新想法就是“文化的江山”。
 

李冬君和刘刚老师,2019年春拍摄于石峁古城
 
三、结缘慈城古镇
2008年完成了《文化的江山》上下卷书稿后,他们去了江南。一方面是游玩,一方面是为了把那部“大纲”往前往后延伸开来,把“文化的江山”讲得更明白,——这两本书卖了2万套,但确实只是个大纲。不少官员和商人读到了这本书都很感兴趣,还不停地找他们打听什么时候还能看到完整的。
 
刘刚和李冬君总是对他们说:快了,快了。然后一等就是10年。
 
2009年,刘刚和李冬君去了一趟楠溪江,同行的摄影师李玉祥正在拍摄江南的一些古村落。那里还保留着一些宋代风格的古村落,宗族纽带依然清晰,那是北宋、南宋之际北方士人携家带口逃亡至此建立的村落,光是在浙江永嘉就有250多座古村落保存至今。
 

宁波走马塘村,李玉祥摄影
 
这里面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故事。
 
北宋汴州的士人移民发现楠溪江这片地方后,按照桃花源的样式建了一个村落,是一个自治的村落,有私塾,有学院,有戏台。戏台很重要,不识字的人通过戏台学习文化,学习价值观。编戏剧的人多半是落地秀才。李冬君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恶和尚叫祖揭,霸占了一个民女,民女怀孕了。祖揭怕名声不好就让寺院里的一个人娶了这个民女,后来这个人跟民女产生感情就私奔了。恶和尚非常生气,抓住他们,把他们一家都杀死。当地的百姓看不惯就报官,官府不受理,因为已经被祖揭收买了。落地的秀才把这事儿写成剧本,200多个村落到处都在演,甚至传到了京城,最后祖揭被正法。
 
这是一种很有历史感但也很有现实启发的实实在在的事情,然而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没有这些村落的一席之地。但正是这样的村落,是讲述中国历史的时候不能跳过去的真正重要、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这些叙事会详细地出现在他们两人“文化的江山”写作中,在第六卷《通往文艺复兴的岁月》里占据重要篇幅。
 
从楠溪江去杭州的路上,李玉祥提到宁波有一个古镇很不错,值得去看看。于是他们到了慈城。那时候慈城古镇还没开发成现在这么热门的旅游景点,正在进行修复的工作。让刘刚感到惊奇的是城门不俗,还有一尊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创作的青铜雕塑《老子像》,很有文艺复兴时代的感觉。
 
刘刚觉得这个地方不错,就留下来了。李冬君老师回忆:来到慈城,便停下了脚步,决定将后半生写书、做学问和生活的时光都交付于此。

吴为山的青铜雕塑《老子像》
 
当时负责古城项目的人邀请刘刚和李冬君来做顾问,他们与慈城古县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的副总郑利群非常投契,就参与了这项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有时候讲讲课,还带着学员们游学。他们那时候在亦庄的家里堆了上万册书,没地方放了,就一口气全运过去慈城,在那里建了个书院。
 
浙江保留了中国最多的古代书院,浙东学派是明清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群体,并且,良渚遗址在这里,王阳明、黄宗羲、全祖望的墓都在这里。刘刚和李冬君曾带着一群人就在黄宗羲的故居给他们讲黄宗羲,还有整个晚明的思想界,这些高深的学问,在现场讲出来的时候,没有一个学员觉得晦涩。
 

黄宗羲墓,位于余姚市化安山陆岙
 
枯燥的历史一旦经由现场与阐释的交织,就焕发出新鲜的生命力。这是刘刚和李冬君一直实践的历史普及的方式,不只是创作和阅读,还要通过在现场的游学走读触摸历史。“文化的江山”整个系列写作完成后,他们还打算带着一帮人“游走文化的江山”。
 
书本之外的世界,书本之外的中国,更丰富。当初“文化的江山”只有古代部分,商代以前的中国在哪里,宋明以后的中国又走向了何处,需要继续弄清楚。
 
刘刚在慈城的时候,跑遍了江南一带大大小小的遗址,比如很少为人所知的福建楠溪江的好川遗址。还有造出独木舟航行大海的河姆渡遗址,良渚文化的诸多遗址如反山、瑶山、崧泽、福泉山。后来又为了将“良渚化世界”梳理清晰,按着司马迁“从东南到西北”的运势线,考察了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文明源头的仰韶和龙山文化诸多遗址,尤其是几个令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无比困惑的遗址:拥有中国最早的青铜器的齐家文化、拥有庞大青铜文明的石峁遗址、青铜和玉器彼此融合的陶寺遗址,还有鼎鼎有名的二里头遗址。
 


河姆渡独木舟遗迹,李冬君2018年拍摄
 
良渚文化如何进渗透整个中国?青铜文化是怎么进入中国的?青铜文化以前中国文化的形态是怎样的?青铜文化为何没有像从西到东沿着亚欧草原毁灭三大文明古国那样毁掉中国文明?
 
经过10年的探索,刘刚和李冬君终于弄清楚了史前中国的图景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他们发现了良渚在中国国家起源中的独特地位,而不只是仰韶和龙山。另外,只有理解了中国的玉文化在阻击青铜文化并与青铜文化融合的过程中的历史,才能解读夏和商的青铜器,以及夏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浙江已是完成时,接下来刘刚的根据地转移到了江西。江西原本有300多个书院,大多是宋时期的,现在保留的也不少,至少有几十个书院还存在。刘刚打算把他们全部考察完,为的是写作《文化的江山》第七卷《追求思想共和的时代》。
 
用书院串起来的宋史,但也不仅仅是宋史,这种写法还没有人尝试过。有意思的是,在这卷书里,宋代的帝王只出现了一位宋徽宗,而且是以艺术家的身份进入历史,因为在刘刚看来,宋代前后的那三百多年,真正重要的是思想家。
 


白鹿洞书院和鹅湖书院,江西历史上大大小小300多个书院之一
 
四、历史写作的语言
 
刘刚和李冬君所有的作品都是二人合著,但读者很难从中分辨出自不同手笔的痕迹。不管是比较硬派的《近代中国的财与兵》,还是更倾向于美学的《回到古典世界》,两人的文笔都是自然交融,留下许多文学的意境,写的却都还是历史。
 
他们想找到一种新的历史写作笔法,最后竟然是在王国维那儿找到答案。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开创的不只是文学评论写作的新传统,还是一种史学传统。他用了叔本华和尼采的学说,却没有玩弄任何一个晦涩概念,反而用“境界”“不隔”“兴趣”“神韵”这类简单的词汇更新了中国诗话的传统。
 
如果王国维也用现代研究者写作关于王国维专著的那种方式写自己的《人间词话》,那么他提出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思想和内容需要用更切合其神韵的语言形式来支撑,那就是王国维自己采用的古典白话,不同于后来充满欧式句法的机械白话文,当然也与语法不甚明朗的文言文区别开来。
 
如果用这样的方式写中国历史,会怎样?
 
五、左图右史的传统
  
历史必须有学术的功底,学术功底不等于玩弄新奇概念和堆砌理论的八股文。同时,历史还必须写得很好玩,而好玩并不意味着讲故事。从三皇五帝到辛亥革命,这已经被很多人讲过很多遍了,翻来覆去的故事,无非是看谁讲得更别致。
 
然而,思想性的内容、审美的精神,也可以很好玩。

《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国的来源》内页

《文化的江山04:中国轴心期》内页
 
按照中国过去的记史传统,“左图右史”是一种典范。没有图片的历史书,只能算得上半本。如今历史写作的一个趋势就是考古、文物、艺术、博物馆这些内容的大量融入。但是放一堆精美的插图还不够,必须加以解读。
 
比如司母戊鼎耳朵上的“二虎食人头”,有人注意过么?两只站立的老虎张开血盆大口,中间的一面人头却姿态从容,这是怎么回事?解读这个细节,我们会对整个商代的精神特质和商中期时代精神的变化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是刘刚和李冬君想做的事情。

司母戊鼎耳上的“二虎食人头”纹饰和鼎铭文
 
作者在与编辑聊天的过程中谈及欣赏《韩熙载夜宴图》的时候曾经落泪。
 
韩熙载是五代十国时期投奔至南唐的贵族,李憬很喜欢他,但后主李煜继位后对他多有猜疑,于是李煜派画院的待诏顾闳中和周文拒去韩熙载家里,把他的生活画下来给他看。
 
顾闳中去了,画了这幅夜宴图,整幅画似乎只有荒唐的声色犬马。但最精彩的部分在于,顾闳中懂得这一切——政治的可怕,贵族的没落,尊严的暗藏,自保的哀怜……他与韩熙载,在默然中成了知音。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六、历史观的更新
  
中国通史的写作,最早由司马迁定下传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就是探究历史的真相和寻求历史背后的内在逻辑,看到历史延续发展中的变与不变并探讨其原因,以丰富论据支撑个性化写作和个人观点。
 
两千多年中国历史写作有三个最主要的传统:一、基于正史的纪传体或编年体传统,以严格的学术方式同时让历史具有道德褒贬和警戒后世的作用,比如《资治通鉴》《廿二史札记》;二,基于民间思维的说书传统,帝王将相和英雄豪杰是主角并加入政治和道德的评判,比如《明朝那些事儿》《易中天中华史》;三,近现代基于西方学术传统的唯物史观,建立在对经济基础和社会阶级分析上的历史框架。
 
同样是基于启蒙运动以后建构起来的理性、科学、人道主义传统,“文明史观”用一种更宏大的视野,考察作为个体的人本身的价值,以及他们对文明共同体的贡献,以这个作为基本尺度讲述中国历史。
 
刘刚和李冬君有意识地使用这种新的史观,它不是正史的“资治”“镜鉴”传统,不是乾嘉学派的“考据”“训诂”道路,也不是民间说书人的“道德”“演义”故事,而是基于对“个体”和“文化”的考察所推演出来的“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选择材料和评估历史的方法是看个体精神在历史中的展现。作为历史的主体,他们不是奴才和御用者,他们不为一朝一代唱颂歌,他们关注的是个体精神的勃发和自然的表达。只要是对文明有贡献的,就是“文化中国”的主角,无论他们的地位是尊还是卑,哪怕他们在历史上根本没有留下名字的记录。
 
所以我们会很神奇地发现在作者笔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不是历史的主角,绝大多数帝王将相在“文化的江山”里连名字都没有出现,更多的笔墨值得给周公、墨子、屈原、乌孙公主、班超、张若虚、朱熹、顾炎武这些人。
 
“文化的江山”里出场的皇帝只有嬴政、刘邦、刘彻、杨广、李世民等寥寥几位,上层贵族也只有项羽、霍去病、嵇康、谢安等少数的几个,却不是以帝王将相身份亮相——秦始皇是“思想者王”,汉高祖和汉武帝是“歌者”,曹操是“诗人”,隋炀帝和唐太宗也是“诗人”。
 
乾隆皇帝虽然也写诗,数量几乎等于流传至今的全部唐诗的数量,加起来却还抵不上刘邦的一首《大风歌》,所以,作者压根儿就没有提他。
 
这样,40岁时开始构思,50岁写作完成两册初稿,再经10年打磨,最终扩展成12册体系完整的巨著,150万字,1800幅图片,对6000年中国历史的重新梳理,对上百件器物和艺术品的详尽解读,中国大陆学者伉俪刘刚、李冬君,以毕生积累,以一家之言,面向当代中国人的一套全新的中国历史。
 
就是这套《文化的江山》(全3辑12册)

第一辑:  文化中国的起源(2019年10月已经推出)
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国的来源
文化的江山02:王朝中国的确立
文化的江山03:中国风雅颂
文化的江山04:中国轴心期
 
第二辑:走出王朝的中国历史 (2020年5月推出)
文化的江山05:走向世界历史的国度
文化的江山06:通往文艺复兴的岁月
文化的江山07:追求思想共和的时代
文化的江山08:近代化与中国大航海
 
第三辑:告别晚清的近代中国 
文化的江山09:世界近代史的中国影响
文化的江山10:被西洋与东洋夹击的天下
文化的江山11:告别晚清的中国近代史
文化的江山12:文化中国里的新文化运动
 
点击图片带走京东专享签名本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该书更多精彩内容
北大清华讲座 bdqhjz汇聚、分享、交流、碰撞。北京高端名家讲座、文化活动第一发布和交流平台!2010年诞生于北大清华校园中,涵盖人大、北师大等北京各高校、及社会最高品味的开放免费讲座和活动,9年90000场。名校课表共享每1年数万门。经济人文、社科管理经典,学术思想前沿。大师身边宜聆教,未来精英共成长!
讲座信息报送渠道1、讲座文案海报私信至新浪微博@北大清华讲座-北京活动 (及时处理)。2、文案海报私信至本微信公众号后台(晚上处理)。欢迎报送和推荐高质量的讲座和活动! 出版社合作和其他发布合作请加QQ:778617662。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