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这个难题,早在明代就让咱肃宁人破解了!

这个难题,早在明代就让咱肃宁人破解了!

阅读量:3867068 2019-10-28


↑↑提示:点击上方开心肃宁看更多肃宁精彩视频

推 荐 阅 读  点 击 查 看
肃宁为什么读XU宁
肃宁各村村名由来
肃宁汉武垣城民间传说
失传已久的肃宁话
肃宁各村人才济济 看看有你认识的吗?
肃宁话叨叨肃宁家长里短事儿
上万只燕子聚集在肃宁这里 太壮观
来源:肃宁大喇叭
    10月26日上午,第二届中国肃宁针纺服装文化节在“中国针纺服装名城”河北肃宁盛大开幕。

       咱肃宁的纺织业历史到底有多悠久?
       看看这个就知道了。




   据史书载,在明代以前,我国的纺织业大多盛行于长江以南方地区,当时元朝纺织专家黄道婆的家乡松江府(今属上海市)成为棉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家纺户织,远近流通”。苏州府也是诸县皆产木棉布,“而嘉定、常熟为盛”。浙江的嘉善县纺纱织布都很发达,所产棉纱数量很多,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之说。
    因为纺纱织布不仅要求一定的温度,更重要的是要求一定的湿度。由于北方天气干燥,在北方地区用棉花纺纱织布,经常断纱,织不出高质量的棉布。这一技术难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使得纺织业不能在北方大面积盛行起来。

 
    最终这一难题被肃宁人破解。对此,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他的《农政全书》中有详细记载,《农政全书》是一部综合介绍我国传统农学的空前巨著,他总结、保存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许多农业、加工业生产经验和技术,内容十分广泛丰富。据该书载,北方地区由于?“风气高燥,棉毳断续,不得成缕......不便纺织”,明末北直隶肃宁人“乃多穿地窖,深数尺,作屋其上,檐高于平地仅二尺许,作窗棂以通日光。人居其中,就湿气纺织,”肃宁人建起的这种半地窖式房屋,屋檐仅高出地面二尺多,大部分在地下,开窗透入阳光,半地窖式的房屋既有利于保持一定湿度,也有利于维持常温,在里面纺纱织布,便可织出紧实细密的棉面。这一技术难题得到解决,以后肃宁纺织业得到迅速发展,肃宁乡村里机户众多,每天邻里间机杼声彼此唱和。“数年来,肃宁一邑,所出布匹,足当吾松(指松江)十分之一矣。(《农政全书》)”而织出的布“几于松之中品。”而且在明代,就已能织出斜纹布。可见肃宁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技术上都成为当时北方手工织业的代表。



  在肃宁的带动下,以后北方的棉纺织业全迅速发展起来,到清代前期山东济南、邹县、登州,河南的孟县、辉县等地。以及直隶的高阳、饶阳等地都成为重要的棉布生产基地,使过去“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之北”的局面得到彻底的改变。可以说肃宁人为纺织业传到北方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据《肃宁县志》载,到了清代,肃宁纺织业更是盛极一时,自给之余,远销山西,内蒙等地。到上世纪30年代初,本县纺织业遍及城乡,县城布庄林立,成为土布的产销枢纽。有力支援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肃宁“青松牌”土布被评为优质产品,大量销往外地山区。    

(民国时期直隶肃宁县城内万泰增布庄宣传画    上有:“提倡国货”字样)

文献纪录片《平原丰碑》中有关肃宁编织业历史的片段。
▼征婚交友|找工作|找房子|二手买卖|点阅读原文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