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在看文章之前,请点开音乐,愿你的生命活成天籁!
提起民国的大家族,许多人对“宋氏三姐妹”可能更为熟悉。
然而,在当年,文化界里最有名的却是教育家张武龄的四个女儿——张氏四兰。
叶圣陶曾感慨: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的确,那样的家庭熏陶出来的民国才女,已然成为时代绝唱:
大姐张元和成为昆曲名家,与同为昆曲名家的顾传玠结婚,两人一唱一和,琴瑟和鸣;
二姐张允和成为杂志主编,嫁给了“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相伴数十载,伉俪情深;
三姐张兆和是著名女作家,在沈从文的一封封情书示爱下,答允了婚事,让“乡下人喝了杯甜酒”;
四姐张充和在哈佛执教20余年,与汉学家傅汉思发展了一段异国恋,两人携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不仅婚姻美满幸福,四个姐妹终身都在为弘扬昆曲事业奔走,不遗余力。秦瘦鸥先生曾评说“张氏四兰,名闻兰苑”。
足见她们在当时的影响力。
而不仅如此,事实上,四姐妹以外,张家的六个儿子同样出类拔萃,各有建树。十个子女各个成才,这其实与他们的父亲著名教育家张武龄的培养分不开。
生活教育:过怎样的生活便受怎样的教育
张武龄出身合肥名门望族,父辈非常重视诗书礼仪的传承。在如此家风濡染下,他从小便广闻博览,思想颇为开化。
辛亥革命后,张武龄携一家迁往上海,一来为了回避庞杂的家族事务,让孩子免于沾上封建陋习;二来为了离开闭塞的合肥,让孩子眼界开阔、思想进步。
不久,出于安全考虑,他再度携家人前往苏州,彼时的苏州风景如画、民风清嘉、局势相对稳定,可以说非常宜居。
当孩子看到苏州新家的花园时都欢喜极了,这里“有水阁凉亭,有假山,有花草,有果树,粉墙黛瓦,幽美雅静,此景只应天上有”。
在这一花园中,张武龄设置了一间书房,供孩子读书习字;又搭建了一座戏台,供孩子登台演戏。
“每天我们只要离开了书房,这里就不再安静。我们有时文文雅雅地学王羲之‘临池洗砚’,更多的时候是疯疯癫癫爬山、玩水。”《张家旧事》一书如此回忆。
张武龄为孩子创造了优美雅致、生趣盎然的生活环境,置身其中,孩子从未觉得学习是件苦差事。
相反,他们每天读书、唱戏、玩耍,“度过了一生中最甜蜜、最幸福、最无忧无虑的时光”。
不由想起古代 “孟母三迁”,与今天张武龄两度迁居,都是出于同样的考虑:为了让孩子能在良好怡然的环境中,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教育”的理论:过怎样的生活便受怎样的教育。过好的生活便受好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受艺术的教育,过快乐的生活便受快乐的教育。
父母若是能为孩子创造诗情画意、快乐幸福的生活,孩子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诗书艺术的熏陶,感悟快乐幸福的真谛。
诗书教育: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苏州,为了解社会动向与时代思潮,张武龄每天都要翻阅当时能订到的所有报纸。
平日里他爱读书,也爱逛书店,因而与书店老板往来密切,书店进了新书都直接送到张家,其中不仅有经典古籍,也有五四新作。
张武龄还在家中设了几间大书房,四壁都是天花板高的书架,分门别类摆满了书籍,每天他都要在这里读书看报。
看着父亲天天伏案阅读,手不释卷,张家孩子自然也沾上了书卷气。他们随意出入父亲的书房,自由翻阅各种藏书。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尽享“悦”读时光。
对于昆曲这一融合音乐与诗文之美的艺术,张武龄同样情有独钟。在孩子还是一两岁时,他就常年包下戏园的一排座位,带着一家老小去看戏。
待孩子稍长,他让孩子一边看戏一边对照戏文,还请来昆曲名家教孩子识谱拍曲。就这样,张家孩子个个都与昆曲结下不解之缘。
张武龄身上保留着传统文人的风尚雅韵,孩子们耳濡目染,同样延续了这种风尚雅韵。
诗书给予他们文化的滋养,戏曲给予他们心灵的享受,让他们个个温文尔雅、气度不凡。
人们常说“言传身教”,意思是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而从实际效果来看,身教往往重于言传。
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
比如,你想让孩子爱上阅读,与其一遍遍劝说,不如在孩子面前看一本书,这样孩子自然就爱上阅读了。
如此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过程,正呼应了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所说的“教育的本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父母若想把孩子培养成腹有诗书之人,首先自己要饱读诗书,让孩子以你为榜样,追随你的步伐、沿着你的足迹一路前行。
素质教育:
修养比学识更重要张武龄不仅身体力行地让孩子乐于接受诗书戏曲的熏陶,还请来名师为孩子授课,并设置了全面而讲究的课程。
孩子几岁大时,请来万老师教授方块字,让孩子从小接受汉字启蒙。
孩子稍大,请来陈老师教授《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典籍,让孩子在诵读中知晓国学、明白事理。
孩子再大些,请来于老师教授古文,每周布置一篇文言文写作;
又请来王老师教授国语、地理、历史,每周布置一篇白话文写作;
还请来吴老师教授算学、自然、音乐、跳舞、体操,让孩子汲取各学科知识,培养多方面兴趣。
他还让孩子每日练习大小楷书,“大字写两张,小字抄一纸”,让孩子在一笔一划的书写中修心养性。
这样融汇古今、结合中西、兼顾文体的课程,可以说和现代课程设置颇为相近了。
不由感慨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它让张家孩子在广泛涉猎中开拓眼界,在博采众长中提升修养,最终实现全面的发展。
在那个封闭落后的年代,张武龄已懂得为孩子设置如此课程,其眼界可见一斑,而这种眼界又直接影响了孩子的人生格局与未来走向。
反观当下有些父母,一味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注意孩子的全面发展。
殊不知,往后的竞争,绝非简单的成绩比拼,更有品德、心理、能力、身体等的较量。
唯有受过素质教育、得到全面发展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所以,人们常说,修养比学识重要,眼界决定人生格局。
父母越早明白这一点,越能尽早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也就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兴趣教育:
参差百态乃幸福本源张武龄为孩子设置了丰富的课程,创造了自在的生活。
他从来不给孩子设限,相反,他给予孩子最大的自由,让他们随着内心去发展兴趣,放飞自我。
大姐元和凭着对昆曲的热爱在艺坛辛勤耕耘,最终成为昆曲名家。二姐允和从光华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担任中学老师,负责教材编辑。
三姐兆和从中国公学大学英语系毕业后,担任《人民文学》编辑和中学老师。四姐充和工诗词、擅书法、通昆曲,先后到北京大学、耶鲁大学任教开讲。
大弟宗和从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来到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历史和昆曲。二弟寅和擅长文墨,通晓格律,成为记者和诗人。
三弟定和从小便显出音乐天赋,后来成为作曲家,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
四弟宇和从小在苏州花园中已对植物有浓厚兴趣,后来投身研究成为植物学家。
五弟寰和从西南联大毕业后任苏州乐益女中校长,成为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小弟宁和从小热爱音乐,从巴黎音乐学院留学归来后担任中国交响乐团指挥。
▲晚年的张充和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言:参差百态乃幸福本源。
张家孩子的兴趣爱好各有差别,人生走向也彼此不同,但最终都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收获了快乐与幸福。
这一切都与父亲对其诗书音乐的熏陶和开明自由的教育密不可分。
张武龄不像时下众多父母那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只希望孩子可以自由发展兴趣、尽情享受快乐,最终,孩子都获得了各自的圆满。
正如电影《三个傻瓜》中所说:
当你把你做的事变成一种兴趣,久而久之,你会变得优秀。当你变得优秀,成功就会来追随你。
父母给予孩子更多可能,孩子才能创造更多可能。
好的家风,
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莫言曾说,每个人一生,最早接受的是家庭教育,受到影响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片土地,也是最重要的土地,可以源源不断地给予孩子滋养与支持。
家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土地的品质,而父母,就是给土地施肥、松土、浇水的人。
张武龄给予孩子的,是快乐的生活教育、高雅的诗书教育、全面的素质教育、自由的兴趣教育。
由此形成的好家风,如春风细雨润泽孩子的心灵,如细水长流滋养孩子的生命,最终培育出满门芬芳,浇灌出一脉斯文。
好的家风,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杨绛说:“好的教育不是被动受教、受到管教,而是启发学习的兴趣和自觉,在不知不觉中受教。”
是啊,好的教育,就是充分给予孩子爱与自由,又懂得在关键点上提纲挈领。
孩子生出来,就是一张白纸,你给他画什么就是什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全部会进入小孩的潜意识,进而影响他的一生。
一个家庭的好风水、好运势离不开稳重如山、虚怀若谷的父亲,离不开柔情似水、善解人意的母亲,更离不开良好的夫妻关系以及和睦美满的家庭氛围。
有家的地方就有家风,它像一个传承,深深影响着你的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