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首发于490期《法治周末》15版
资料图 图/网络
《西游记》开篇诗曰:“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而真正开辟鸿蒙,超越混沌,靠的是启蒙与教育。
《易经》之《序卦》有言:“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特之稚也。”蒙昧未开的状态,需要教育的启发,因此《易经》专门有一个《蒙》卦象征教育过程。孙悟空不只是那大闹天宫、砸碎凌霄宝殿的猴子,其实他对于师道尊严,无比虔诚。
为了学得仙术,孙悟空放弃花果山猴王的尊荣,扎个木筏,不计生死,开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从东胜神洲飘过两重大海,到达南赡部洲,见到老师,如是介绍:“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本专栏之前还提及,其路线大致切合海上丝绸之路,后来唐僧取经的则是路上丝绸之路,合起来便是今日之“一带一路”。悟空飘海与唐僧西行,为的都是拜师求学,何等漫长而虔诚。
古代拜师,“只闻来学,未闻往教”。这不是摆谱,是起码的师道尊严。而且,童蒙去求教老师,是因为自己心中有了困惑,这样才有学习的主动性。
猴王是因有了对死亡的恐惧与困惑,想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于是萌发拜师之志,哪怕万水千山。孔子《论语-述而篇》写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理一也。
猴王一见师傅菩提老祖,便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志心朝礼!”
志心朝礼,便是道家的宝诰中第一句“志心皈命礼”。皈身皈神皈命,算是道教最高的顶礼仪式,足见悟空何等虔诚。
这可是未来的齐天大圣,见了玉帝也只是“唱个大诺”,绝不可能下跪的。但他见到老师,不仅下跪,而且是“磕头无数”,“倒身下拜”,毫无片刻犹豫。悟空曾盘点自己一生,只拜了三四个人:三星洞拜师傅,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观音,两界山拜唐僧。算起来,这些不是老师,便是老师的老师。
菩提老祖问他姓什么。猴王道,我无姓,是石里长的。祖师见他走路如猢狲,以形取姓氏,教他姓“孙”,并取法名叫做悟空。书中说“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
“名”之为义,大矣哉。许慎《说文解字》训“名”为:“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可见,故以口自名。”人在黑夜中互相看不见,需要借助声音自报名号来识别。“名”,表达了从幽冥到光明的华丽转变,所谓开辟鸿蒙。
老祖是悟空的命名者,让他从无姓到有了名号。因为老师是文明的启蒙者,是暗夜的传灯者,带人从蒙昧走向光明。
《蒙》卦有言:“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蒙以养正,圣功也。”不是我有求于幼童,而是幼童有求于我,第一次向我请教,我有问必答,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没有礼貌地乱问,则不予回答。这才利于守正道,也算是对求学态度和课堂纪律的要求。
世人都晓神仙好,但神仙也有神仙的规矩。至少就课堂纪律来说,比之人间来说真有天壤之别。
唐僧前身本是金蝉子。《西游记》第一百回如来说:“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做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谩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按这描述,金蝉子不过是因为听课不用心,惹得如来勃然大怒,定了一个“轻谩我之大教”的罪名,开除学籍,贬下凡尘。
悟空性格招摇。作为一个学霸,喜欢炫耀。一次演神通变化,惊冒师尊,被直接开除:“悟空过来!我问你弄什么精神,变什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我也不罪你,但只是你去罢。”而且以后“别说你是我学生,否则万劫不复”。句句狠话,不留一丝余地。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记》有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立国家、治理百姓,要把教育放在优先的地位。而教学需要教师来实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只有师道尊严,世人才会敬学向学。
先秦诸子有百家争鸣,但在尊师重教的问题上,却出奇的一致。孔子被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一生最伟大的成就便是教书育人。荀子将“师”与天、地、君、亲并列,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天地君亲师”的序列。他认为教师是礼法的守护者、引领者。众人在教师的引导下习得礼仪法度,这是个人成长、国家治理的开端。道家的《道德经》说:“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法家的《管子》有《弟子职》一篇,详细地规定了学生对教师各方面恭敬的态度和服侍的礼仪。墨家的《墨子》则言:“夫为弟子,后生其师,必修其言,法其行。力不足,知弗及而后已。”
在古代尊师重教不仅是道德要求,也是礼法规范和法律规定,具有强制性。如唐律对教师的尊严予以法律上的保障,唐律中最重的罪有“十恶”,而殴、杀教师则属“十恶”中的第九恶——“不义”。《唐律疏议》中有一条,“殴伤见受业师,加凡人二等”,意即殴打老师所受到的刑罚,要比平常人再加二等,且一旦触犯,一般不能申请减刑,而且遇赦不赦。足见对教师有特别的保护。
“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尊师重教是文明的标志。师道无存,人便无敬畏之心,难行规范之举,国也便有衰乱之相。在此意义上可说,师道关乎治道,关乎法度。没有师道尊严,便无礼仪法度,便无国家强盛。
—END—
推荐阅读
往期精彩
【法说西游】(二十三) 八戒的痴愚与禅机
【法说西游】(二十二)“冥府审判”的法治与道德观念
【法说西游】(二十一) “唐太宗入冥”的民间道义
【法说西游】(二十) 中元节与孝亲伦理
【法说西游】(十九)《西游记》与“我命在我不在天”
【法说西游】(十八) “哪吒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法说西游】(十七) “强盗做官”与“官不如盗”
【法说西游】(十六) 江流儿复仇的情与法
【法说西游】(十五) 獬豸护法黜妖邪
【法说西游】(十四) “猪八戒相亲”背后的法律规制
【法说西游】(十三) 猪八戒强占高小姐该当何罪?
【法说西游】(十二) 《西游记》中的埋尸案
【法说西游】(十一) 罪人八戒缘何走上取经道
【法说西游】(十) 孙悟空行医说妙理
【法说西游】(九) 人性善恶的逻辑层次
【法说西游】(八)“知理明律”天蓬帅
【法说西游】(七) 《西游记》中的“一带一路”与“通关文牒”
【法说西游】(六) 《西游记》中的“996”
【法说西游】(五)攫取权利的“如意真仙”
【法说西游】(四)“坏人理论”的正面效用
【法说西游】(三)猪八戒:为权利而斗争
【法说西游】(二)悟空八戒斗法律
【法说西游】(一)探寻神话文学的法律意蕴
责编 | 王京仔 王硕
《法治周末》微信公众号
《法治周末》音频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