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周六晚,我们不见不散!
每一次相机聚焦,都为战友助力
■95084部队 唐俊
今年夏天,我因出差未参加旅地靶实弹训练任务。任务分队归建那天,一名战友打趣地对我说:“这次你没去,我们都找不到镜头了。”
这句玩笑引起了我的思考,作为一名经常奔波在训练一线的宣传干事,相机是我最亲密的战斗伙伴。于我,它不只是记录的工具,更是交流的桥梁。镜头,变换焦距,拉近我与战友们之间的距离。战友们的身影进入镜头,而我走近他们,记录他们以及他们的故事。
至今难忘,第一次近距离拍摄战机起飞,发动机巨大的轰鸣震撼心灵,我的目光穿过镜头追着战机远去,周遭喧嚣而我内心非常宁静。有的人不习惯机场上的轰鸣,但我则很喜欢,每次听到战机出动、发动机蓄力作响,都觉得内心满是冲动。
转进铃响、战机轰鸣,就像出征的号角,催促我赶赴现场。记得去年在外驻训,正值晚饭期间,警报拉响,大家放下碗筷就直奔停机坪,我带上相机紧随其后,抓拍这些争分夺秒的瞬间。
那里的黄昏很美,但战友们都忙着手头的活,根本无暇顾及。落日余晖给战鹰镀上了一层金色,专注备战的战友们在霞光中化作一个个剪影,格外动人。那时的我们,神经紧绷,疲惫而快乐。只要任务能顺利完成,所有的劳累都能化作满满的喜悦和成就感。
闻战则喜,是部队的战斗姿态,也是我作为一名新闻宣传工作者的心态。每次执行任务,我都会主动申请,因为现场抓拍的镜头最动人,亲历后写出的文字更有温度。
背起相机,我随部队转战南北。相机和我一起飞跃高山大海,经受严寒酷暑,常常昼夜奋战……眼看着,我的皮肤一点点变黑,它的外表一点点老旧,唯有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视频光亮如新,定格住了时光。
相机只是机器,本身不会选择画面。镜头没有感情,记录呈现的情感,源自拍摄者本身。一支部队的作战训练,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在我们看得见或看不到的角落,都有官兵在为之付出。要想抓拍最有表现力的练兵影像,需要反复观察、尝试。我花了两年多的时间追踪3名救生装具员的成长,目睹着他们一点点变黑变成熟,看着其中2人从列兵变成下士,记录下退伍的那个兵在战位上告别战鹰的情景。
救生装具员,就是大家口中的“捡伞兵”。一有飞行,他们就守在跑道一头。日常除了捡伞就是包伞、送伞,工作看似简单,却非常关键,出不得半点差错。日复一日,他们守望着战鹰降落的方向,随时准备“冲刺”。因为很少被人关注,当我第一次把镜头对向他们,这些兵笑得有些羞赧。透过加速的奔跑、不经意地看向镜头,我可以察觉到他们的兴奋。
镜头焦距再长,如果我们不走近,压缩的也只是物理距离,而无法密切心的联系,听不到战友们的心声。每一次聚焦和拍摄,能给身边这些质朴的战友注入动力、增添自信。对于他们,这就是褒奖和肯定。当照片登上报刊或出现在屏幕上时,他们的自豪更是溢于言表。
时光流转,我和我的伙伴还会继续战斗,走近一线、走进现场,记录现在、眺望未来。
晚安!
【本期主播:航空工程学院 刘晏彰】
“秦听兵事”栏目向亲们长期征稿啦 ——
只要你有可以打动人的正能量文章,不论是强军故事、军旅感悟、军人情感、老兵心声……都可以给我们来稿。我们既欢迎原创投稿,也欢迎好文推荐。
将你的稿件发送到邮箱:
sxsgfjy@163.com
注意,请说明“秦听兵事”栏目来稿哟!
还在等什么呢?快快行动吧。
三秦国防《秦听兵事》,每周六晚与您相约!
END
投稿邮箱:sxsgfjy@163.com 【来稿请注明单位及作者】
编辑 | 曹 琦 王武俊
审核 | 郭建生
晚安!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