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整本书阅读和教学的困境与策略

整本书阅读和教学的困境与策略

阅读量:3830277 2019-10-27


马云在华东师范大学发表演说
? ? ?许多人认为,整本书阅读最大的障碍是没有时间。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如果希望每个人都拥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做某件事情,就好比希望每个人都有花不完的钱一样不切实际。
? ? ?那么,整本书阅读和教学真正的困境是什么呢?
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在华东师大讲话
一、不会挑选书目
? ? ?不会挑选书目可能会造成两种后果:第一,不管是难易程度不符合自己水准,还是内容风格不对自己口味,都会丧失把整本书读完的毅力和兴趣;第二,读完后收获不大甚至会产生误导。
? ? ?所以,很多人常说的时间不够,其实是因为算上了自己浪费的时间和对可能要浪费时间的焦虑。
? ? ?选书当然是要试错的。但如果有一个大致标准,试错的时间成本就会减少很多。
? ? ?第一,是要选经典。我所谓的经典,包含了历史沉淀下来的经典(文化与思想的传承),某些人口中的经典(时代性、群体性),以及经过文字熏陶后自己的经典(偏狭的个人口味)。
? ? ?这个要举的例子就太多了。历史的经典和某些人极力推荐的经典,大多不会读来失望。我们要做的,是在漫长的阅读生涯中逐渐积累自己的经典书单。
? ? ?第二,当下的热点。可能这个说法会引起一定的争议。但我所谓的热点,不是跟风的话题,不是娱乐的焦点,也不全是排行榜上的畅销书,而是关注到我们当下的生活,具有时代意义、敏锐感、主体意识和反思精神。
? ? ?比如近些年在一些文学奖评选中涌现出的好作品,包括毕飞宇、张嘉佳、李洱等名作家的作品。我也很喜欢楚惜刀老师的小说。我还希望笑笑即将出版的绘本《我把妈妈藏起来》会成为经典,嘿嘿。
? ? ?第三,与自己要有契合点。比如不同年龄的思考方式、思维能力,不同的阅读诉求,等等。有了这个维度,就能从前面的经典和热点中宣传适合自己的了。注意,这些并不只是文学作品,而是包含各种阅读的内容和形态。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在华东师大致辞
二、不会文本细读
? ? ?这一点,其实才是无法更好地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关键,它比选书更重要。如果说选书更是一种方法和策略,文本细读就是一种能力了。
? ? ?在我当中学老师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课是上好了的。唯有《我与地坛》和《边城》,在大学兄弟伙的帮助下,效果还差强人意。这两篇课文,在文本细读上就做得很好,从而能引导孩子从文本中读出感情或意境,不需要预设和暗示。
? ? ?细读文本需要有“三感”。第一,是整体感。细读,并不意味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是首先就需要全局观、大局观。
? ? ?一种是总体架构,读完对全书的结构、脉络、人关系等有很清晰的把握,好比一张思维导图,浮现出很强的画面感。第二种是总体视角,既能入乎其内,也能出乎其中。不浮于表面,但也不会深陷其中。第三种是意识的高度,始终有一种审视的眼光,其实也就是“批判性思维”了。
? ? ?第二,是线条感。对文章的脉络、作者的思维逻辑有比较好的把握。这样,在读到后面的部分时,才能将其与前文观照起来。所谓的文本细读,也是一种细心和有意识的留心。这也跟记忆有关,记忆好的人,更容易读到细处的要害。记忆不好的话,可以做一些勾画、笔记和记录梳理。
? ? ?第三,是语感。比如对文章节奏的感受,内心情感的体验,自我经历和意识的唤醒,思想的洞察与共鸣等等。语感有天生的部分,同时也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在孩子小的时候多读书,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代蕊华
三、不会设置问题
? ? ?设置问题,不仅是教学时老师通过提问来引导孩子,也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思考,与文本和作者对话的问题意识、审辨意识。
? ? ?好的问题就像一条线,把全书都串起来了。如《鲁滨逊漂流记》,余党绪老师就用一个问题——一个人,一座孤岛,28年的生存,何以可能?就把阅读的方向指引出来了。
? ? ?这就需要我们用“三题定位”的方法来解决。“三题”就是母题、议题、问题。
? ? ?“母题”就是全书的主题,它好比我们站在高楼上能看到的海天相接的尽头,那是全书的终极指向,是我们能看到但还感受不到的抽象的远方。它指引我们的阅读,为阅读定向,好比大人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我们懂得,但还需要靠自己的经历去实践和体验。
? ? ?这就需要“议题”了。议题就是话题,是我们所在的高楼和海天尽头之间耸立起的一座座岛屿。这就是坐标,以防我们跑偏。一次次探讨议题(话题),就会逐渐接近母题(主题)。
? ? ?而“问题”,是连接岛屿之间的桥梁,是走向主题的路径。阅读也像我们的人生经历。小孩子会问各种问题;慢慢长大,会把问题归类;再往后就明白了一些更终极的人生道理。
? ? ?整本书的教学,是从母题到议题到问题。即先确定主题,然后分解为话题,再设置问题引导孩子们的阅读一步步向前行进。
? ? ?整本书的阅读,则是从问题到议题再到母题。一个个问题促使自己有兴趣往下读,一个个问题又能连结成一个大话题,最终对整本书的主题有所领悟。
? ? ?如《三国演义》的阅读中,有曹操、刘备、孙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又有孙、刘、曹与各自麾下名将的爱恨猜疑。每组人物关系就能构成一个问题,而问题归类,就会成为《三国演义》里的“主公与谋士”话题,“叛将与降将”话题等等。
? ? ?培养问题意识,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多一些思考。当孩子还没有掌握这种“批判性思维”时,需要老师引导,也可以通过亲子阅读的提问来启发(可参看上一篇推送《亲子阅读的正确打开方式》)。
马云朝华东师大“扑面而来”
四、没有形成“群文阅读”的思维
? ? ?自从温儒敏先生在统编教材培训会上首次把“群文教学”提高到国家教育层面的高度来重视后,群文阅读越发受到关注和推广。
? ? ?所谓“群文阅读”,实际上就是对单篇阅读和单点思维的补充,是思维角度、深度、广度得以提升的有效方式。它既是一种中观的阅读方式,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品质。因为有了多文本的参照、对比、统整,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就会更全面一点,思考问题会想得深一点,关注的问题面也会更广阔一些。
? ? ?为什么说读不好整本书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形成群文阅读的思维呢?
? ? ?因为,整本书就是多文本的组合。
? ? ?比如不同的章节,不同的人物命运,不同的故事事件等等。《西游记》《朝花夕拾》《中国神话故事》等,都是多文本的组合。如果没有前后对比参照的意识,就很难把故事读透彻。
? ? ?再比如小说《三体》,在故事的推进中,作者埋下了非常多的钩(伏笔),后面情节的合理性就是建立在之前的设置基础上。再如一些推理小说,则更是如此,如果没有前后的观照,就不能揭开谜团。
? ? ?除了章节之间的关联外,群文阅读的意识还包括不同图书之间的关联,以及跨媒介之间的互读。
? ? ?如高校所鼓励的“探究式学习”,也是类似的思维模式,要善于在各种信息中去辨识与提取、比较与整合、评价与反思、应用与创新。
? ? ?有时候这个细节没有看懂,但在另一个故事里出现,在参照中就明白了。有时候在这本书里看是孤立的个案,但在更多的阅读中发现这是一种有趣的现象,等等。
? ? ?在整本书阅读与教学中,若能在以上四个方面多加注意,刻意训练并有所改进,相信对阅读效率的提高会有帮助。
重庆校友会为母校庆生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