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远读城》:盛况空前的军运会,正在更新人们对武汉城市形象和武汉人素质的印象;即将进入后军运会时代,对于每一个生活在武汉的人而言,都要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你要做一个怎样的武汉人?
●现象级“武汉专用词汇”批量诞生
短短10天的军运会里,诞生了一批“武汉专用词汇”,将成为武汉人的集体记忆和城市文化底蕴的组成部分
告别的那一刻,说来就来。让整个城市忙碌了4年的第七届军运会,即将正式闭幕。
本届军运会中,热情的市民,主流媒体和自媒体携起手来,共同创造了多个现象级的武汉专用词汇,如“军运会车道”、“止戈为武”、“点燃的水”、“长江灯光秀”、“武汉奥运会”……它们将成为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和文化底蕴的组成部分。
其中,最值得关注,也最容易引起争论的一个词汇,就是“武汉人”。
这毫不奇怪。在莎士比亚的《科里奥兰纳斯》第三幕第一景开头,就曾充满智慧和哲理地说道“what is a city,but the people(城市即人)”。
一座城市如果只有建筑而见不到人,那这座城市一定毫无生气。
在军运会的舞台上,各式“武汉人”被大小媒体用精彩的文字和细腻的镜头语言勾勒出来:
在千万人口大城市中,毫无怨言地让出194公里专用车道保障军运会通行无阻的车主;
为战乱国家叙利亚军人运动员拼命鼓掌的武汉人;
为泳池里最后一名的运动员拼命加油的观众;
安慰丢失包裹境外运动员,并努力帮忙寻找的“小水杉”;
为完成接待任务,每天练习一小时口语的公交车司机;
让各国运动员感到热情似火的广埠屯电脑城售货员……
●武汉人素质高吗
今天愿意为武汉辩护的人越来也多了,而且是越来越多的外省人
当然,也有另类的声音。
《志远读城》上一篇博文《还是那个武汉,但不可思议的变化正在发生》发表之后,在网友中引起热议,在三、四百条留言中,有这样一条东北网友“滚子乐”的留言,引起关注。
他的留言,立刻引起众多网友的跟帖,有赞同的,有打脸的。
赞同的如:
打脸的如:
武汉本地网友也出来善意解释:
其实,关于武汉人素质的讨论,一直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就如同另外一个话题“武汉百万大学生为什么留不住”一样,每到关键时刻,总会有人拿出来讨论一番。
一个可喜的现象是,今天主动站出来为武汉辩护的人越来越多,不仅仅是武汉本地人,一些外省人也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给出了更为客观的观点和建议。
●武汉为何总爱惹人议
“武汉人素质”的话题为何经久不衰?搞清楚了这一点,或许就能找到进一步提升武汉城市形象的钥匙。
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武汉似乎是一个特别容易引起争议的城市。其中,最热门的话题,就是武汉人的素质和武汉的城市建设。
似乎,武汉天生就有招人议论的“体质”。
其实,这跟武汉作为“中国大学之城”的特色密不可分。武汉高校89所,在校大学生数量130万。有媒体称,武汉是全世界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
也就是说,每年会有数十万大学生涌进这座城市,每年也会有数十万大学生离开这座城市。
来的是一批要告别温暖的家庭,首次尝试独自生存的中学生;走的时候,是一批要努力去寻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他们中很多人未必能够找到称得上“称心如意”的工作。
此情此景下,对这两类人而言,他们即将生活数年的陌生城市,或者已经生活了数年的求学城市,很容易就成为他们个人情绪的承载物。动不动,武汉就会被拿来说事。
武汉人的性格是另一个原因。武汉人的性格,跟这里的气候一样,也是冰火两重天。
环境、气候会塑造市民的性格。
“镇,重兵驻守且兵家必争之天险也。武汉之所以叫“镇”,就因为它地处北上南下、西进东征的咽喉要道。”“由于这个原因,武汉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的阴云总是笼罩在武汉人的头顶上。”“吃软不吃硬,宁死不服周,这大概就是武汉人性格的内核。”
对很多人来说,武汉夏天够热,冬天又够冷。生活在恶劣环境中的武汉人不但有顽强的生命力,也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用武汉作家池莉的话说,就是:“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
而另一方面,“武汉人是非常可爱的。”“武汉人最大的优点是直爽。爱骂人,就是他们直爽的一种表现。尽管表现得不大文明,但却至少也说明他们喜怒哀乐胆敢形之于色,骨子里有一种率真的天性。”
易中天曾经由衷的赞叹:“如果你了解武汉人,那么,你就会发现他们其实是极好相处的。因为他们骨子里有一种率真的天性。”
但是,对从全国各地来武汉求学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主要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极少有机会去真正的接触武汉人。
而在极短、有限的几次接触中,又很难真正去了解武汉人。感受到的,都是武汉人的“冲”、“火大”。
“武汉人最大的优点是直爽。爱骂人,就是他们直爽的一种表现。尽管表现得不大文明,但却至少也说明他们喜怒哀乐胆敢形之于色,骨子里有一种率真的天性。”有民俗学家曾经这样总结。
这样的直爽,在初来乍到的外地人那里,未必就能留下好的印象。
百万外地大学生每年会定期穿梭于全国各地与武汉之间,难免会被人问到对武汉的印象。他们的回答,就有可能影响到千万人,包括他们的亲戚、朋友、同学。并且,亲身体验东西,非常有说服力。
这百万外地大学生的口碑,对于武汉的城市形象来说,塑造力量不能说不强。
军运会期间,误闯专用车道的小红车
●两张皮如何融合
武汉人要收敛一下自己过于直率的性格,外地大学生则要多一点对武汉这座城市的理解
既然找到影响武汉城市形象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百万外地大学生和冰火两重天的武汉本地人率真性格之间的不相容,接下来该怎么做呢?
换而言之,武汉市最大的城市特色和武汉人颇为独特的性格,这“两张皮”如何融合呢?
其实,双方都应该做点什么。
随着“军运会效应”逐步发挥,武汉会越来越国际化。对于武汉人而言,需要收敛一下过于直率的性格,毕竟外地来汉上学的大学生也好,短时间在武汉停留的游客也好,都没有义务要去深入了解你武汉人。而你就代表了武汉的城市形象,你需要主动出击,而不能被动等人来理解你。
对于百万外地大学生而言,则需要多一些对武汉这座城市的理解。面对这座正在蒸蒸日上的新兴城市,学子们对其更多的了解,意味着可能抓住这座城市腾飞的机会,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找到方向。
而这中间,需要一座沟通的桥梁。6年来,笔者一直在做这样的尝试。
2013年,笔者进入华中师范大学任教之后,利用自己所教授的创意写作、新媒体营销、广告文案等课程的机会,极力促进外地大学生们对武汉更深入的了解。
笔者的做法是,对于写作、营销以及广告这些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尽力将课堂开在社会一线。
比如让学生们走进武汉那些有特殊意义,承载着武汉城市发展史的街巷,为它们设计广告形象;带学生到武汉本地知名的企业考察,比如“周黑鸭”、“武汉80万吨乙烯项目”,去一线撰写文案,采写新闻。
大学生走进武汉工业中的明珠“80万吨乙烯项目”参观
周黑鸭的市场总监来到课堂与大学生们交流
笔者发现,通过这些深入接触,外地大学生对于武汉的印象,有了极大的改观。他们中的很多人,逐渐爱上了武汉这座城市。
笔者这样做,已经连续坚持了6年。已经有600名左右的大学生对武汉的印象有了重新认识。
这样做,受益的不仅仅是外地大学生,与大学生们接触的武汉人也从中受到鼓励。
建国70周年前夕,在组织大学生参观“武汉80万吨乙烯项目”之后,他们兴奋地写下自己感想。这些感想也极大鼓舞了武汉石化的工人,他们将大学生们的感想,一字不漏的刊登在《武汉石化报》上。
《武汉石化报》刊登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参观企业后的感想。
当然,一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志远读城》呼吁,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促进外地人尤其百万大学生对武汉这座城市的了解。
《志远读城》相信,只要持之以恒,从两个方向去努力,将会极大提升和改善武汉人和武汉城市的形象。
《志远读城》:有思想的表达
出品人:吴志远 传播学者
联系作者
《志远读城》精彩文章
还是那个武汉,但不可思议的变化正在发生
军运会,一场武汉盼望已久的成人礼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长江(深度长文)
老式书店的倒闭,也是城市的进步
武汉度伏:热到窒息,美到极致(摄影)
大人物走后看东湖
绿茶是湖北茶产业的压舱石
有什么样的书店,就有什么样的城市
“小混(浑)蛋(淡)”会把信阳毛尖带到坑里去吗?
“大湖幻境”:邂逅此生东湖最美的日出
在汉名校高调举办毕业典礼:有仪式的人生,让你从不相信到相信
“利川红”借势,你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
一曲倾心
当6000只天鹅来敲门
粉红湖,写给天下女人的一封情书
路过Albany,你会觉得自己很喧闹
绝世小镇遇见谁
世界最长、最无用的桥,却让每个路过的人终生惦记
奇幻的“地下城”:库伯佩地
Fremantle,端杯酒走你千遍
夏醉利川,就贪那点凉
身体的张力
华中师大百名女生致信马化腾:你欠我们一杯茶
迷失在茶馆的妹子们
“周黑鸭”危机公关的得与失
千年银杏谷,寻一个像聂隐娘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