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海峡都市报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一到周五的我们,总是像陀螺一样,无法停歇,没法思考。
好不容易到了周末,何不强迫自己静下心,慢下来。花几分钟时间,读一段文字,品一篇文章,相信你总能体味不一样的人生。
遇见你,遇见我,遇见最美丽的自己,聆听最动听的故事。这里是海都『慢读』,希望与你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N 宋晖/文 黄孔瑜/图
福州鳌峰坊3号——高士其故居,
是这个鳌峰坊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中
唯一的“省保”单位。
未来这里将作为“科普课堂”,使古厝活化
如今高士其故居大门紧闭,
偶尔有工人搬着木材进出。
“再过一周,这里将完成展陈改造,
开放之后,高士其故居将成为鼓楼区的科技馆。”
鳌峰坊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管委会主任林声哲
带着记者走进正在改造的故居。
古厝如何进行改造?
提升改造中又遵循怎样的基本原则?
这期慢读我们跟着林主任慢慢来读——
古厝里的两位主人
曾意丹在他的《福州古厝》中用“硬骨头精神”来形容这座古厝里的两位主人的共同气质。
原主人高士其的科普童话故事,你们都读过没
在高士其(1905—1988)之前,明代这里的主人叫郑善夫。
郑善夫因为人正直,在官场得罪了不少人,因宦官当政,他辞官归乡。在金鳌峰(今于山鳌峰坊)下筑“少谷草堂”及“迟清亭”,读书其中,“俟天下之清”。可见郑善夫虽身在林泉,仍忧国忧民。此后他重被起用为礼部主事,当时武宗(正德帝)准备南下巡游,这必将劳民伤财,郑善夫等人上书劝谏,被杖责并罚跪五日,硬骨头的郑善夫又写奏疏数千言,对仆人说,他若死就把奏疏呈上去。皇帝仍要南巡,郑善夫便上疏辞官。
二进和三进之间的覆龟亭是采用同样木材复原的
高士其的“硬骨头精神”更为人称道:
他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赴美留学,攻读医学博士课程,实验中,病毒侵入小脑,从此常常发病,眼球上翻、口吐白沫、两手颤抖、脖颈僵直,但他以惊人的毅力,修完了博士课程,并加入了美国化学学会和美国公共卫生学会。1930年,高士其回国服务,以病残之躯,坚定地与祖国共患难。
他致力于用文学的方式写科学作品,为普及大众科学知识做出了卓越贡献。瘫痪之后,他仍用颤抖的手创作了大量科普作品,他的《菌儿自传》和他的“硬骨头精神”影响了中国的一代孩子。
一进大堂的门板拆卸下来,安上了一个月洞门,为了更有透视效果
一次大修若干次小修,实现“修旧还旧”
2018年,高士其故居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鳌峰坊唯一的一座“省保”。
“2005年,福州市文物局组织修缮,那一次是‘落架大修’。此后进行了若干次维护和小修,雨槽、监控等装置就是在小修时安上去的。”林声哲主任说。所谓的“落架大修”,指的是几乎平地而起,虽然主体构件(梁、柱、插屏门)还在,但几进的厢房几乎夷为平地了。
古厝加按的铝制雨槽
修复的原则当然是“修旧还旧”,也就是不改变文物的原状,尽量使用原材料、原工艺来进行修缮,什么地方坏了就修什么地方,而不是进行整体、全面修缮。说到细节,也有许多更细的原则。
据介绍,木构件的损坏主要包括木柱柱根糟朽,柱身劈裂、折断,檩条弯垂、腐朽,木构架倾斜、拔榫等情况,主要原因是潮湿、屋面荷载以及后期改建民房等原因所造成的破坏,“这里大修之前,住着十几户的住户”。
一进大厅新铺设了展板,“趴”在原有墙体上
修复的原则是:柱根糟朽的一般是主根包镶或墩接;檩条、枋子发生糟朽的,若糟朽部分不超过断面面积的1/3时,可采用剔补的办法,即将糟朽部分剔除,将接触面刨磨光净,然后用材质相同的木材在糟朽部位黏结牢固并固定。当檩、枋断面糟朽超过1/3,且已影响构件的受力性能,则必须进行更换。当木构架各构件基本完好,但整体出现倾斜、拔榫现象时,则需采取打牮(jiàn)拨正的办法,这是不拆落木构架而使构件复位的一种专业维修方法。零星木构件破损、缺失,如斗拱的升、斗等,修缮则比较简单,只需更换整修即可。
林声哲称:“即便是更换,我们也尽量从别处老厝找来‘老物件’,这样看起来不会那么违和。实在没法补的,我们才用相同的木材重修,比如这里二进和三进之间的覆龟亭就是之后新建的。”
厢房是平地盖起的,有新木材也有老木材
展陈提升遵循“可逆”原则
经过修缮,才是如今看到的高士其故居。但此次闭门“重修”的定性为“展陈提升”,也就是说,原有修复效果保持不变,此次只做展览部分的装修。
“高士其故居处于繁华地段,但此前每天来这里参观的,最多也不过百人,不是很正常的情况,所以鼓楼区政府拨专款进行展陈提升,打造成街区科技馆。”此次中标负责该项目的是北京的一家公司,其曾经为北京故宫、颐和园里的展览布展,因此资质不缺,经验丰富。
主座边落的池塘,池水与内河相连
据项目负责人张女士介绍,“可逆”原则不仅是古建修复的原则,也是古建筑内布展的最重要原则,其中就包括了材料的可逆性,即对古建实施的所有干预性操作均能被安全解除,不会对古建造成任何影响和变动。加载到古建上的修复材料也能用无害的方式去除,将文物恢复到保护修复前的状态。
比如,古厝的第一进,正在安装展板,“先打一个龙骨,再在龙骨外面打防火板,再上一层石膏,龙骨是‘趴’在墙体上,所有与墙体接触的程序不打钉子,这样最大限度避免了对墙体的破坏”。
三进天井
厢房里是高士其生平事迹展,展厅内正在安装吊顶,张女士说:“吊顶采用的是一种黑色铝制的特殊材料,叫铝方通,故宫屋顶上有很多可观赏的细节,因此布展不遮顶,但这座古厝屋顶可看的细节不多,所以我们把顶棚遮起来,顶棚也不用钉子,铝方通的卡扣可起到加固的效果,让所有的目光集中到对展品本身的关注。
厢房的木门,我们也经过了几次讨论,最后的方案是拆下来,保存到库房里,因为无论打开或者关上都会影响整个展览的空间,这里会设置一道帘子,房间里会加装空调,保证观展的舒适度。”
边落的小天井
拆下的不只有厢房的门板,还有第一进的插屏门,张女士介绍说:“这里原来是放置高士其雕塑的,雕塑的位置保持不变,我们会制作一个月洞门的效果,让视觉有延伸效果,但这一切装饰都是可逆的,把门板拿回来,还可以恢复成原来的样貌。”
工人们正在刷墙(展板),展板上介绍高士其事迹
新增声光电设备和科普童话课堂
在古厝的第二进大堂,放置了中式木桌椅,布置成了一个小小的科普课堂的空间。林声哲介绍说:“高士其是科普先驱,这里将来会引进一些科普讲座,这个街区附近有很多学校,未来孩子们可以在这里活动,还可以做小型的学术研讨会、新闻发布会,让这座古厝得到最大化利用。”
墙上的灰塑也是后补上去的
据介绍,展陈提升的经费中有一部分是用来购买科普设备的,“原来这里只是单纯的故居的概念,展览的是高士其的遗物、生平介绍,相对静态,很难吸引孩子们的兴趣,逗留在这个馆也许只有10分钟,现在我们把声光电的东西搬进来,有了互动的设备,看了高士其的《菌儿自传》,孩子们还可以在这里的显微镜下看细菌,可以在触摸屏上了解更多知识,高士其的事迹、国际上对高士其的评价,学习高士其精神,把科普发扬光大,这些都会有所体现”。
统筹:小燕 编辑:郭郭
您可能还想看这些
◆岂容破坏!多部门紧急叫停!宁德白溪漂流引众怒,网友:还我绿水青山!
◆嚣张!福州罗源一“黑气站”竟开了10多年,还暴力抗法!村民:有“保护伞”!
海峡都市报微信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