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现代教学丨静安区中小学班主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现状调查及提升对策研究

现代教学丨静安区中小学班主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现状调查及提升对策研究

阅读量:3823127 2019-10-26



【摘 要】本研究以全区中小学班主任为研究对象,对班主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班主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总体状况良好,主要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较高、知识掌握广泛等方面,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整体规划、教师培训、自我学习等方面提出相应举措,以此来促进区域中小学班主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从而更好地推进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中小学班主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纵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来说,教师具备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至关重要。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对提升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水平,提升教师队伍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也足以看出中央高层在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决心。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区域中小学班主任为研究对象,对区域中小学班主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现状进行调查,剖析区域中小学班主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并探索提高区域中小学班主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策略,从而提升区域中小学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一中小学班主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研以静安区中小学班主任作为研究对象,他们教龄不同,且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学段。本次调研通过问卷星下发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17份。另外,我们在区内中小学选取不同教龄、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班主任进行访谈,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
(二)调查过程及分析
1.区域中小学班主任基本情况分析
表1  调查对象的年龄情况
选项
人数统计
比例
21~30岁
316
31.07%
31~40岁
264
25.96%
41~50岁
376
36.97%
50岁以上
61
6%
表2  调查对象的教龄情况
选项
人数统计
比例
5年以下
253
24.88%
5~10年
158
15.53%
11~15年
110
10.82%
15年以上
496
48.77%
表3  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的情况
选项
人数统计
比例
大专及以下
49
4.82%
本科
835
82.1%
硕士
133
13.08%
博士
0
0%
表4  调查对象任教学段分布情况
选项
人数统计
比例
小学
599
58.9%
初中
287
28.22%
高中
131
12.88%
表5  调查对象任教年级分布情况
选项
人数统计
比例
一年级
266
26.15%
二年级
217
21.34%
三年级
228
22.42%
四年级
121
11.9%
五年级
185
18.19%
从表1~5来看,调查对象的年龄和教龄分布情况比较平均,比例差距不大。在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情况中,本科学历所占人数的比例为82.1%,这也符合当前在职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情况。另外,调查对象的任教学段和任教年级分布也较为平均。综上可以看出本次调查的数据结果是相对合理的,对本次研究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2.区域中小学班主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总体状况良好
(1)从内心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个人的文化素养还表现在对这种文化价值的认同度和价值判断上。调查中发现,从整体上看,区域中小学班主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另外,分别有35.4%和57.6%的班主任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自我的作用非常大和比较大。
(2)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方面都有所了解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是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基础,中小学班主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掌握的广泛与否直接影响到其文化素养的高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班主任对传统习俗、传统思想、传统文艺、传统工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都有所了解。
(3)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促进师德素养的提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这也为今天的师德建设奠定了坚实稳固的理论基础。调查中发现,有31.3%的班主任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师德素养产生了影响,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班主任师德素养提升的作用还是显而易见的。
3.区域中小学班主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学习的热情是班主任不断提高文化认知并内化为自身素养的动力。图1中仅有19.1%的班主任表示非常愿意经常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讲座、研讨会、实践活动等。我们发现部分班主任缺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虽然他们能够意识到提高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行动上,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存在消极的学习态度。还有任教学科是非语文的班主任认为所教科目中没有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

(2)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缺乏深度
班主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基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文化认知程度既取决于对这种文化掌握的广度,也取决于对其理解的深度。《管子》中的“四维”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比较有代表性、与我们接触比较多的内容,对于这些“传统经典”的了解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班主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掌握的现状。调查中发现,班主任对“四维”的了解普遍存在一知半解的现象,未能形成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在参与此次调查的班主任有52.1%为语文学科教师的情况下。另外还有3名班主任不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这都是不应该出现的现象。由图2看到,只有19.1%的班主任系统地了解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也可以看出班主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掌握得比较浅显。

(3)运用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不足
接受文化的过程是一个“内化”加“外化”的过程,班主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高低,既体现在对文化的认知和内修的过程上,更体现在一个人的践行上。
从图3、图4、图5可看出中小学班主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在教学中的落实情况不是特别地理想。班主任在处理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趋于常规化,甚至还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一带而过的现象。而除教材外,班主任用得最多的教学策略是推荐经典阅读,往往就是教师罗列一些经典书目,让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如果没有相应的考察策略,学生阅读经典的效果如何,很难作出合理科学的评价。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教学策略单一化。与此同时,仅仅是推荐经典阅读,也不能很好地体现班主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教学能力。另外,自编和使用教材也是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重要体现之一,从图5中看到能够自编并使用教材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班主任仅有6.7%。由此可见,班主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运用能力不足。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机制亟待优化
从图6可以看到,多数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的频率并不高,在与个别班主任的访谈中也了解到,各级教研和培训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训比较少,就算有相关培训,内容和形式也比较单一,教师们大多时候都处于自我摸索的状态。校外相关培训,由于有名额限制,覆盖面窄,受益教师人数较少。在访谈中,部分教师表达了若要参与区域培训,由于路上占用时间过长,因而不是很愿意参加。

(5)学校对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重视不够
从图7中可以看到,相当一部分学校对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投入出现超出需求、低于需求或投入严重不足的现象。部分班主任表示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不浓厚。这都反映出多数学校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前进行充分、合理的规划,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均和浪费。

二探索提升区域中小学班主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策略
(一)加强组织领导,注重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
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静安区出台了《静安区教育局关于推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意见》,其中对优化教师队伍提出了明确要求。各中小学要提高对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升的重视程度,全面统筹协调,增加资金投入,做好顶层设计,持续、有效地推进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同时,要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在课程建设、项目开发、课题研究、课堂教学研究、社会实践教育及舆情引领上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二)立足教师实际,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
1.涉及范围更广泛。我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教师职后培训等培训课程体系。我区还在区级、校级学科教研活动中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有计划地开展有主题的学习和讨论活动,保证学科教师集体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发生概率。
2.培训形式更多元。我区设计合理的区级、校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课程,结合理论引领、经验分享、问题探究、实践训练、参观学习、课题研究等内容,丰富培训形式。从调查结果看,最常见的培训方式是邀请专家教授作讲座。我们建议在讲座嘉宾的邀请上,充分考虑嘉宾的学术水平、表达能力、讲课方式,要选择既有理论深度,又能以轻松方式演讲的嘉宾;在讲座的安排上,应结合听讲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兴趣,选择社会热点、焦点,以及贴近教学实际的内容。
3.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库建设。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的时间大多是碎片式的,很难大规模、大范围、长期安排统一的现场培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获得实效,要求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相对较长时间的学习、思考、领悟的过程。这种现状使得班主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远程化变得很有必要。目前,区域已经开展了“学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经验文章”征集活动和两轮“征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育人资源”活动,为实现区域网络资源共享做准备。
(三)挖掘主体意识,通过自我学习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1.树立正确意识。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到大部分班主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但是培养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要求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个性特征,需要坚定的意志力和专注力。教师只有树立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才会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付诸实际行动。
2.主动阅读经典。教师通过阅读经典,能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积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师们还可以把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相结合,获取更多的信息,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
3.参加社会活动。教师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参加各类文化娱乐活动,比如,中国文化讲座、诗友会、书法大赛、象棋大赛、学习太极、听中国戏曲等,以此陶冶情操,感受中国文化魅力,不断丰富自身文化积淀,提高个人修养。
4.综合利用媒介。教师可以综合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通过观看、讨论,学习和感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内涵。
(四)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考核标准和激励机制
1.进一步完善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和督导机制。学校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考核的重要内容,细化评价指标,让普通教师有章可循。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考核过程中,不仅要有同事、领导参评,而且要重视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评价。
2.进一步完善、细化奖惩机制。学校可以在教师的绩效考核中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考核内容,对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进行考评,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成绩突出的教师要予以表彰或奖励。在区域层面上,我们要总结各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的经验,树立典型,及时进行全区推广。 
(五)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1.开展面向教师的文化活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为教师创造良好的读书条件;开展读书沙龙活动,如“好书共赏”“好书推荐”“读书心得”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辩论赛、演讲赛、各种征文比赛等活动;鼓励教师自愿组成社团组织或者兴趣小组,在学校的指导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
2.加强舆论宣传。学校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通过黑板报、校园展板、校园橱窗、校园文化墙等进行宣传;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做好宣传工作,如通过区网、校园网、微信等向师生推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课程、沙龙讲座、优秀文章等。
参考文献:
[1]杜钢.当代中华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J].当代教育科学,2015(19).
[2]姜茹茹.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3]马敏.小学语文教师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调查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7.
文丨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  钱寸草
关注“第一教育”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