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上至天子皇帝,下至黎民百姓,大至封岳祭祖,小到铺桥修路,只要略具条件的,几乎都借机勒石刻字,以兹永久纪念。
因此碑的种类五花八门,象立在五岳顶上的祭神碑,至今仍随处可见的建庙碑,血战之后的纪功碑,大小不等,格式迥异的桥碑、路碑、亭碑,贞妇、烈女、义士、孝子碑等等。
其中最常见的要算坟前立的墓碑了。这些墓碑大都刻有为墓主人歌功颂德的碑文,也有一些因种种原因而成了无字碑。仅就帝王将相的墓碑来说,东晋“淝水之战”的主将谢安,墓碑就没有刻字。据说是因为他主持淝水之战,击败了骄横跋扈、不可一世的符坚,巩固了东晋江山,所谓“丰功伟绩不胜纪”,故不刻字。
但谢安墓前的无字碑并不是第一块无字碑,而是有所师承,有所借鉴的。当年汉武帝在登上五岳之祖泰山之后,就曾立过一块无字碑,只不过不属于墓碑罢了。
唐代,陵墓前立碑的风气极盛,无字碑也就逐渐多了起来。除乾陵之外,中宗李显定陵,睿宗李旦桥陵,所立之碑也均为无字碑,至于因何无字,原因甚多,定、桥二陵无字,大概与乾陵有关。先帝的碑尚且无字,儿子怎好潜越呢?
南宋大奸臣秦桧的墓碑也没有字。这显然同他陷害忠良,瞒上欺下,品行恶劣有关。正所谓秽德丑行,罄竹难书!据说秦桧死后竟无人肯为他代写碑文,这也难怪碑上无字了。
到明朝,无字碑就更多了。明惠帝朱允炆的老师方孝儒因不肯为成祖朱棣起草《即位诏》,被夷灭十族,死后墓碑亦无字。
再则据史书记载,太祖朱元璋曾言:皇陵碑记,俱属粉饰之文,不足以训示后代子孙。
因此,在嘉靖年间一气建成的献、景、裕、茂、泰、康六座皇陵,其碑均不刻字。
嘉靖以后,诸帝目睹祖宗陵前碑石无字,自己更不敢自吹自擂了。于是,明十三陵之碑大都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