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再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是故城人”

再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是故城人”

阅读量:3823068 2019-10-26


点击上方 “微故城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为微故城加上星标,以后找小编就方便啦!

找房子、找工作、找二手、找服务、找电话、找优惠,就上【故城掌圈】小程序!


作者简介:胡恩堂(1953—)男,河北故城人。衡水市党校原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教授
再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是故城人”(上)
胡恩堂
自2018年12月14日,我在《衡水晚报》发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是故城人》以后,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有的来信来电表示赞同文中的观点,有的致函发文提出质疑。不管是赞成还是质疑,我都看作是对我从事研究工作的鼓励,更促进我对孙伏伽其人探讨的深入进行。下面,针对部分读者提出的疑问,做进一步的答复,再次商榷。
一、关于孙伏伽出生地之争的阐述
孙伏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旧唐书》《新唐书》均有明确记载,在此不再赘述。但孙伏伽的出生地目前却有一定的争议。比较集中的有三种说法:一是清河人;一是贝州武城人;一是河北故城人。不管哪种说法,都必须以史料记载为依据。在《新唐书·孙伏伽传》记载:“孙伏伽,贝州武城人。”《旧唐书》中有关孙伏伽的记载与《新唐书》是一致的。既然《新唐书》《旧唐书》均有明确记载,为什么又出现了三种说法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考察贝州武城县的历史演变过程。
武城(开始是城池,不是县的建制)这个地名战国时期才有记载。战国时期属赵国,是为了防御齐国进攻而设立的。那时城池的地点在现在的故城县饶阳店镇南部(见《武城县志》《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在公元前350年这个时期,现运河以东的武城一带曾是齐国的边境地。
秦属巨鹿郡东武城。
汉高祖四年始将武城设为县的建制。因陕西今华县附近有一武城县,故在县名之前冠一“东”字称“东武城县”,以示区别。属冀州刺史部清河郡管理。
东汉、三国时为“东武城”,属清河郡管辖。
西晋太康年间,去“东”字是为武城县称谓的开始。
东晋、南北朝、隋均设武城县。治所一直在饶阳店镇的南部。到唐朝调露元年(679年),移治永济渠武城祖杨一带(现军屯镇王行杖区域,见《武城县志》)。唐改清河郡为贝州,武城县属贝州管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武城县在历史上(汉、三国、隋)曾属清河郡管辖,但不能说孙伏伽是清河人。自唐以后,武城县就没有属清河郡管辖。所以,孙伏伽是贝州武城人而不是清河人。至于孙伏伽与故城的关系就比较容易解释了。在我国历史上,武城县和故城县时而一分为二,时而合二为一,多有交插,互相融合。远的不说,就拿1964年河北省与山东省管辖区域划分来说,山东省武城县将运河以西的三个公社一个管理区244个大队划归河北省故城县,与此同时河北省故城县也将部分村庄归属山东省武城县。而就在这次两省区域划分中,原属山东省武城县管辖的孙伏伽的村庄划给了河北省故城县。即孙伏伽的出生地、殒没地由原来的山东省武城县武官寨公社双冢屯大队划为河北省故城县西半屯镇双屯村。
二、关于孙伏伽墓地具体位置的说明
综上所述,孙伏伽是原山东省武城县人是毫无疑义的。但《新唐书》《旧唐书》没有说明孙伏伽是武城县哪个村的。然而《武城县志》(民国元年本)记载,武城县古之丘墓有:“双冢,耿将军墓、秋胡墓、孙伏伽墓……”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孙伏伽生于武城,死后葬于武城。那么,有孙伏伽墓的到底是哪个村庄呢?经过查阅原《武城县文史资料》和《故城县志》,唯一有双冢墓并且世代相传是孙伏伽墓的村是原山东省武城县武官寨公社双冢屯村大队,现河北省故城县西半屯镇双屯村。这个村原名叫双冢屯,是因两座古墓而得名。后来人们觉得双冢屯这个名字不吉利,于是去掉“冢”字,改名双屯村(村史有说明)。虽然《旧唐书》《新唐书》没有具体记载孙伏伽出生的村庄。但宋以后的《史记》中有了明确的记载。如:在孙伏伽死后330年,北宋雍熙末至端拱初年(984年-990年),乐史所撰的《太平寰宇记》中写道:“孙伏伽墓。在县东北二十里,高三丈。唐刑(民)部侍郎。”(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五十八,河北道七、贝州,光绪八年金陵书局底本)。到明朝天顺五年《1461年大明一统志》记载:“孙伏伽墓,在武城县东北。”(明·李贤等)《大明一统志》卷之二十陵墓。《武城县志》记载:“孙伏伽墓,县东北三十里”。这两种说法是目前影响人们或者说是人们对孙伏伽墓产生疑问的焦点。首先说孙伏伽墓距县城东北二十里是怎么回事。史料中所说的县城不是现在的武城老城。武城县城的治所在历史上几经变迁。如上所述,武城县城最初在今故城县饶阳店镇南部,到唐朝调露元年(679年),向南移十余里,至武城县祖杨一带(现故城县军屯镇王行杖附近)(见《武城县志》)。按史料记载进行对比,孙伏伽出生地的方向正好是在原武城县城(王行杖附近)的东北方向,其村庄距离县城也恰好是二十余里。至于明·尤麒,嘉靖《武城县志》卷一:疆域志,墟墓,1963年9月,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本记载:“孙伏伽墓,县东北,三十里”的说法,我的理解可能是由于乡间道路变更所导致的。因为从孙伏伽卒年(公元658年)到明·嘉靖(公元1520年)时期修志,已间隔了800多年。期间的道路可能产生直线或者曲线距离的变化,这样就产生了一定的差距。但墓地与县城之间的方向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这不影响孙伏伽墓所在双屯村的客观事实。那么,武城县城是在什么时间迁移到现运河以东的呢?是在宋大观年间(1108年—1109年),现运河以西决口,淹没县城,故迁至运河东岸,即今武城县老城(见武城县文史资料第十辑《武城地名文化集锦》)。
三、关于孙伏伽墓规格的解释
根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孙伏伽墓。在县东北,高三丈。唐刑(民)侍郎。”通过对我国古代墓葬特点的考查,到唐朝时,贵族及高级官员多采用砖室,一般官员或平民则是土洞墓。孙伏伽墓就是砖室墓的形式。因为在几十年前,曾有盗墓人将孙伏伽墓挖开,深度计有十米(盗墓者挖开后填埋,)从挖上的土中,发现了砖头。唐朝葬制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死后坟丘高度14尺,墓前可置石人、石虎各2件,成对排列。据双屯村村民介绍,孙伏伽墓周围曾有庙宇、石人、石碑,后被拆毁。据此判定,孙伏伽的官职当在三品。那么,为什么他的墓《太平寰宇记》记载是“高三丈”而不是14尺呢?此时距孙伏伽殒没已332年。在这三百多年的时间里,雨水的冲刷,墓土的流失,尤其是黄河水泛滥,淤泥将周围地势的抬高,孙伏伽墓的高度降在10尺左右也是有可能的。那么,现在孙伏伽墓的高度是多少呢?经测量在丈余。据史料记载,在公元1048年,黄河水泛滥,将现在运河以西的武城县城周围淹没,有的地方淤泥达4米。明清时期再度发生水涝灾害,泥土淤积达2米,两项相加计6米,而墓高三丈合9米,所以孙伏伽墓应该比地面高3米,这与目前孙伏伽墓高丈余正好吻合。
再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是故城人”(下)
胡恩堂
四、关于孙伏伽墓旁碑文的解释
孙伏伽墓旁目前有一石碑,是1920年所立。这个碑文共三个自然段,六十七句,367个字。此碑文并不是记载孙伏伽的,而是歌颂一位郎中即所谓的“胡仙”。正是由于这个碑文,使本来的孙伏伽墓衍生出了一段迷信传说。碑文中说:相传在三皇时期有一位“胡仙”至此。凭乩行医,预测吉凶,能治各种疑难杂症,受到百姓的爱戴。死后葬于此,附近百姓念其恩德,经常给他上坟敬香,久而久之,形成了规模,出现了“红旗绿牌飘摇其上,过往人士亦常留恋徘徊”(碑文语)的现象。其实,这些故事都是后人臆造的,根本没有史料记载。在碑文的第二自然段开头两句就说清了碑文内容的不可靠性。“仙踪移驾原始,父老传述莫道其详。”(译:这个仙人(郎中)从哪里来,何时至此,都说不清楚)碑文本身的记载,就说明了仙师降临为民治病只是一种迷信传说而已。根据作者的考察,真实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孙伏伽死后,据唐朝葬制,不但有坟丘,而且地面上还应有石人、石虎、石碑和部分建筑物,在孙伏伽墓周围还应该有其家族土墓,只不过是一般平民坟墓较小,经过上千年雨水冲刷和泥土淤积而消失了,只幸存了孙伏伽墓和地面上的建筑。可能有一位郎中走街串巷行医,居住在孙伏伽墓周围的屋内。由于此郎中为人热情,且医术高明,解决了一些附近百姓的病痛,深得百姓的信任,此郎中死后可能葬于此。当地百姓念其“恩德”,逢年过节,给其上坟烧香,以示纪念。久而久之,人们以讹传讹,把为民治病的郎中,误认为是“仙人”下凡。把本来是孙伏伽墓说成了是游医墓。即便是游医墓,他也绝对不能享受三品官员的待遇。唐及以后各个朝代对墓葬制是有严格规定的。所以,我们应该还原故城县西半屯镇双屯村的丘墓是孙伏伽墓的真相。
从以上的探究分析,可以更进一步确定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孙伏伽,是河北省故城县西半屯镇双屯村人。作为状元家乡的后人,应该认真研究,挖掘其历史价值,把状元乡打造成一张亮丽的名片,为故城县的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服务。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也是时代给予我们的责任。(完)
来源:衡水晚报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觉得好看,右下角猛戳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