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动态|人大国发院年度报告之《推进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和绿色发展》发布

动态|人大国发院年度报告之《推进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和绿色发展》发布

阅读量:3812211 2019-10-26


2019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年度研究报告之一《推进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和绿色发展》发布,同时举行研讨会。报告会由人大国发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主持,人大国发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人大学报编审林坚发布报告内容。
报告主要包括三部分:
(一)阐释生态文明体系。
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同发展的文化,是21世纪人类面对诸多危机所作出的新的生存方式和价值取向。生态文化是人类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为适应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自然生态文化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的一切活动与成果。生态文化可分为生态物质文化、生态精神文化、生态行为文化、生态制度文化等。生态文化体现了生态智慧,其核心理念包括:万物相联,和谐共生;多元相安,平衡包容;互尊相宜,平等互动;生生不息,真善美圣。
(2)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经济,就是遵循生态学原理和规律的经济,是生态和经济的复合系统;其本质是把经济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是将生态文明要求融入经济体系的具体任务,也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框架:以生态保护为出发点,发展生态林业、生态农业,以生态工业与生态信息业为支撑,以生态产业为主导,以生态金融为平台;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金融是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金融机制。
(3)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生态目标责任体系。制定责任清单,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责任分解落实到位。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科学规划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打造美丽乡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评价考核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生态环境质量优劣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
(4)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全面深化细化生态文明管理制度体系改革;完善生态文明政府治理和监管体系,提升政府生态环境治理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加强生态文明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创新,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完善生态文明国际合作制度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我国面临突出的生态风险表现在:生物种群减少,水土流失,地表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紧张,生态失衡,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雾霾天气频发,噪声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也很严重。生态危机对自然界、人类和社会都造成巨大的风险。构建生态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包括风险预测、数据管理、信息分析、专家咨询、动态模拟、预警演示、预控对策等内容。
(二)以系统工程思路推进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全新发展理念。绿色生态环境是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保证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绿色经济是指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新型经济发展理念,致力于提高人类福利和社会公平。绿色政治是指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优良。绿色文化是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进共荣共发展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文化现象的总和。绿色社会成为一种极具时代特征的历史阶段,辐射渗入经济社会的不同范畴和各个领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抓住几个关键问题:一是完整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体系的论述;二是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体制改革为抓手,把生态文明建设贯注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三是大力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尤为紧要的是创办中国生态大学,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生态文明学院。
(三)具体建议
第一,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涉及领域广泛,应该单列。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下设六个专项小组,包括: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涉及领域广泛,应该单列出来。就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迫切性、关联性和长远性来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建设都应该放到更加重要的地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放在一起,这与“五位一体”的格局不相配置,应该单列出来,作为一个专项。
第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形成一个全覆盖、多层次、广领域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覆盖全国城乡、所有人群,包括城市、乡村,包括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大学本科、成人继续教育、研究生、博士后、老年大学等多层次,形成生态文明的终身教育体系。把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把生态文明意识融化到人们的血液中,贯穿在人们的行为中。生态文明教育(或绿色教育)是全程性、终身性和持续性的教育,参与主体不仅包括学校,还包括政府、社会团体、媒体、企业,等等。
第三,在雄安创办中国生态大学。
生态环境治理,需要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满足科学、有效地进行生态环境治理的迫切要求,需要创办“全科”性质的“生态大学”。创办“生态大学”,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一是现有综合性大学、农业大学、林业大学等“生态学”专业奠定了基础;二是众多相关学科可以介入和参与,形成多元的学科结构;三是雄安新区迫切需要创办新的大学。在学科建设、教学规划、专业设置等方面,需要统筹考虑,做好总体规划,全面衡量,循序渐进,突出重点,逐步推进。
第四,在若干地区设立生态文明研究院,条件成熟时创办区域生态学院或生态大学。
把位于秦皇岛的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改造、升格为京津冀生态大学;设立京津冀生态研究院,系统地研究京津冀生态环境问题。在上海设立长江三角洲生态研究院,系统地研究长三角生态环境问题。在深圳设立粤港澳生态研究院,系统地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问题。在武汉或宜宾筹建长江生态研究院,全方位研究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条件成熟时创办长江生态大学。在郑州或兰州筹建黄河生态研究院,全方位研究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条件成熟时创办黄河生态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智库理论部主任黄承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欧阳志远、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陈安国、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生态文明世界》杂志执行主编汪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谢士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李建军等对报告进行评议,并发表各自的意见。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冯景源、张云飞,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康之,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周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爱华,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原研究室主任王宏家,一带一路(国际)研究院主席陈春风,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创新办公室主任邓智华,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侯满平,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邬晓燕,人大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陈劲松、张耀军,哲学院副教授徐尚昆,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曹明弟、杨凡欣等, 参与了会议讨论。
本期编辑:胡珊
      人大国发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现任理事长为学校党委书记靳诺教授,院长兼首席专家为校长刘伟教授。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球智库百强,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
      人大国发院积极打造“小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在基础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大国发院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引领者”为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最懂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智库”。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