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107周年特辑 | @爱校北医人 校址变迁史等你看

107周年特辑 | @爱校北医人 校址变迁史等你看

阅读量:3811959 2019-10-26


校园是学校历史春秋的记载,是师生精神寄托的圣地。每一段校址都曾发生过值得铭记的历史,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校园滋养着北医人的精神,形成北医人的气质。校址变迁是学校发展的明证,也是学校精神的传承。
创业维艰  筚路蓝缕
讲到北医校址变迁,离不开北京大学的历史。
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建立于1898年,是中国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1903年京师大学堂医学实业馆开馆讲学,教授中西医学,成为中国国立医学教育的开端。
1904年,医学实业馆改称医学馆,迁入和平门外八角琉璃井,由兴胜寺庙宇改建的馆舍。可惜的是,当时无论是中医教育还是西医教育都没有完整的经验,加上师资力量缺乏,课程体系也不完善,医学馆被迫于1907年停办,北京大学的医学专业教育也至此夭折。
八角琉璃井解剖学教室旧址
(张卫光老师提供)
据解剖教研室老技术员张绍义先生回忆,八角琉璃井校园有3个类似的楼,分别是解剖楼、生理楼和细菌楼,前面一个篮球场,旁边还有一个锅炉房。根据档案记载分析,此房屋应为1918年6月购自赵姓人,当时同时购入两栋洋楼,另一栋充作卫生学教室使用,大概就是张绍仪所述之细菌楼。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一批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志士仁人希望通过专门的西医教育改变中国人的精神和体质,洗刷“东亚病夫”的耻辱。他们提出解除人们痛苦,促进社会文明,用学术来和列强竞争的办学目的。北医的前身——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由此诞生,成为中国中央政府创办的第一所专门的西医高等院校。
新建立的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校址正是原京师大学堂医学馆所在地——和平门外八角琉璃井胡同,所用房屋正是原医学馆馆舍。
北京和平门外八角琉璃井校区校园内景
第一届学生毕业典礼照片,背景为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后孙公园校舍
由于当时政府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大学“校园”的概念,兴办高等学校依循学堂的方式,几间房屋,一些桌椅板凳和必须的设备即可。加之民国初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能有相对安静的房屋授课学习已属不易。
基于这种现实,早期的校长采取逐步扩充的办法,通过购买附近民房不断扩充校舍。1915年,学校创办的附属诊察所就是在学校周边新购买的民房改建。
1915年6月,学校将原八角琉璃井的校门改为后门,另辟正门于后孙公园7号。
学校发给警厅的函件。早期学校操场因地窄屡有因打球坠入邻家而产生矛盾的事件
      1913年汤尔和校长为扩充校园空间购置民房呈给教育部的函
火传薪继  无问西东
随着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和附属医院医疗事业的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到了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时期,原后孙公园校舍虽几经扩充,但仍然无法满足需要。于是学校向北平当局请求,将西单以北背阴胡同空闲的审计院旧址拨付给学校作为附属医院院址,但北平当局置之不理。
为了医学教育前途,当时的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徐诵明和师生冒着风雪严寒,在当局门口静坐请愿直到天明。经过师生数次请愿后,北平当局最终于1929年4月同意将背阴胡同前审计院房屋拨给了学校作为附属医院院址。
1930年3月,附属医院迁入背阴胡同,从此学校才有了百余张病床的医院。
   背阴胡同北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病房楼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部分师生西迁西安,成立了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院址初定陕西省防疫处内,后设通济坊洋房。1938年4月,战火逼陕,学校迁往汉中,改称国立西北联大医学院。1939年,医学院改称国立西北医学院。北医西迁,使中国西医学的薪火在西北大地点燃,如今已发展成为西安交大的一部分,即西安交大医学部。
国立西北医学院校门
北平沦陷后,由于经费来源断绝,北平的医学院的院务完全停顿。因各种原因没能离开北平的教师和职员,担负起了维持学校运转的责任。1938年3月,医学院附属医院重新开院,接收病人。医学院也于5月10日复课。
1939年6月,医学院在西什库后库建了新校舍。据《北京志》记载,医学院于1942年迁往西什库后库。
对西什库后库校园的回忆有不同的描述。其中《北京大学文化研究》一书介绍,“占地面积67市亩,该校园中心是办公楼,东西各有两栋并列的教学楼,都与办公楼相通”。
据北医校友江伟珣等回忆,西什库后库作为医学院本部,“东门在西什库后库,西门在西皇城根。主要建筑有教学楼和牙科楼。教学楼呈X形,前侧两翼为一层,后侧两翼为两层,两翼交汇处为中楼,教学楼内主要是基础医学各科和教室、实验室,药学系屈居一隅。牙科楼为地上地下各一层。”
2019年,笔者专程约访几位老校友,《北大岁月》的记载得到卢国珵、饶用清等老校友的肯定。另有北京市卫生志记载:1948年10月,牙科门诊及牙学系迁址到西什库后库,成立了独立的牙医学系门诊部。
      北平大学医学院时期办公楼,疑为西什库后库校区
1946年7月,北京大学在北平复员,胡适任校长。北医连同附属医院并入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院院长为马文昭教授。并入北京大学的医学院当时有教员180人,学生610人,下设医学、药学和牙医学三个系。医院有医师 82 人,护士 60 人,职员 65 人,助理 34 人,工友 80 人,病床 120余张,日门诊量500人左右。另外,医学院还附设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和附属药厂。
1947年,医学院又在西安门大街新建一所附属医院。1948年11月,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除外科、妇产科及门诊外,其余科室从背阴胡同迁往西安门大街新址,也就是“水准原点”所在地。
1947年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利用当时政府拨给的西安门内大街49号参谋部旧址,将其改建为医疗用房,并将内科、妇产科、儿科等病室迁入此楼
北医自1912年建校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37年里,走过曲折坎坷,也为中国医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从校址的零散分布,足见当时办学之不易,也见证着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足迹。
砥砺奋发  奋斗以成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给北医带来了新生。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医学教育事业,在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北医从北大分离出来独立建院,1953年更名为北京医学院。
党和国家把北京的西北郊部分地区规划为“文教区”,集中拨地拨款,开始大规模建设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北京医学院也被列入“文教区”,按照规划新校区于1953年开工建设,校址位于学院路38号。学校原来所在地作为临床医学教育和临床医院使用。
1954年,北京医学院被确定为6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北医进入国家重点投资与建设大学的行列,开启了新的历史征程。
 1954年12月31日《新北医》第四版发表《我们的新校舍》进行迁校动员
北京医学院时期校园内景
随着学校的发展和人民对医疗卫生的需要,临床教学基地也随之发展。
1956年,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扩建为两个医院,即第一附属医院,以江逸为院长,第二附属医院,以左奇为院长,后又合并。1963年5月,中南海门诊部划入第一附属医院。
1958年学校接收了中央医院、建工部职工医院、北京市平安医院、市立第七医院作为附属医院。 
1958年12月,学校新建第三附属医院门诊开诊,地址位于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1962年5月,北大医院口腔门诊部改为附属口腔医院,地址仍在西什库后库。1984年口腔医院迁址海淀区魏公村。
1972年,北京市决定在北大医院肿瘤科的基础上筹建肿瘤防治研究所。1976年8月,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建成,地址位于北京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二部西城区大红罗厂街1号,后发展成为北京肿瘤医院,1995年迁址海淀区阜成路52号。
1951年北京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建立精神病院。1966年迁址到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为该院精神科。1992年10月迁址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增加北京医科大学第六医院名称。
北京医科大学主楼
1984年,北医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十所重点大学之一。1985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1997年,北医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2000年,北医和北大合并,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和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更新完善,临床教学和医疗条件不断改善。现代化的教学大楼里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一应俱全,跃进厅焕然一新,科研大楼拔地而起,游泳池旧貌换新颜,医学图书馆改造在即。
上图为1960年代学校游泳池,下图为2019年即将建成使用的新游泳馆(效果图)
上图为1960年建成的跃进厅,下图为新跃进厅
结语
岁月不居,时序如流,北医建校,百又有七。北医校址从八角琉璃井到陕西汉中、西安,再到西什库后库,直到如今的海淀区学院路38号,附属医院院址从八角琉璃井到背阴胡同,再到西安门大街、西什库后库,如今临床医院更是分布在北京各区和深圳、天津等地。北医及其临床医院规模逐渐扩大,实力日益雄厚。
作为我国第一所国立的西医专门学校,他创造了历史,推动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变大,从弱变强的发展进程。这期间虽筚路蓝缕,但北医人始终不忘初心,在各个历史时期为国家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10月26日,北医107岁生日来临之际,我们通过梳理校址变迁,追忆历史,缅怀先贤,砥砺精神。
北京大学医学部 宣
来源/北医报第858期
图片/由档案馆提供
文字/王红涛
编辑/邱志维 武慧媛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