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新书推荐 | 崔勇《建筑文化与审美论集》

新书推荐 | 崔勇《建筑文化与审美论集》

阅读量:3806328 2019-10-26




《建筑文化与审美论集》
崔勇著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朱启钤
1919年,朱启钤受徐世昌总统委托赴上海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席南北议和会议,途径南京时在江南图书馆发现宋代李仲明编制的手抄本中国古代建筑匠作专著《营造法式》后,顿生寻求全部营造史始末之念,而全部营造史之寻求,有贯通全部文化史并作一鸟瞰之必要,于是组建中国营造学社,并在中国营造学社成立大会上所作的《中国营造学社开会演讲词》中说道:“研求营造学,非通全部文化史不可,而欲通文化史,非研求实质性之营造不可。吾民族文化进展,其一部分之于建筑,建筑于吾人最密切,自有建筑,而后有社会组织,而后有声名文物,其相辅以彰者。在在可以觇其时代,由此而文化进展之迹显焉。”
建筑是社会历史文化的载体,建筑融物质性与精神性于一体的文化实体是研究文化、历史及其思想的最真实的可靠依据。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建筑是社会文化历史的活写真,反映一个时代的面貌,研究一个时代的建筑历史情状,能帮助人们去认识那个时代的文化历史内涵与审美意识。我的博士论文《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学术思想流变》正是循迹先辈心路历程开启。
何以开启中国建筑文化与审美研究的新征程呢?基于先辈奠定的学术基础与传统,我以为作为历史的与美学的统一的中国建筑文化历史与审美研究的视角就不失为一种重要途径。于是我重新阅读恩格斯要用“历史的观点与美学的观点”统一的最高标准来衡量艺术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有关论述而明白了“史学与美学”的涵义。
美学的观点即以艺术自身价值与特殊规律作为衡量标准与尺度;历史的观点即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加以考察,两者的统一即是“合规律、合目的统一”。恩格斯的这种唯物的历史与美学的统一观,既考虑到艺术作为历史现象的一般规律,又顾及艺术自身的特性与发展规律,并期待艺术应当“将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结合”,即历史的真实性、思想性和艺术的审美性融合为真善美统一的境界。只有把历史的逻辑与美学的规律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艺术史论观,因为人不仅按照物种的尺度,同时还会用人类自身的尺度来把握世界,即历史的与美学的统一规律。中国建筑文化历史与美学关系的情形亦然。
迄今为止的诸多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著作基本上是从社会学角度侧重于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将建筑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和规律视为社会政治历史的派生物,而忽视了作为艺术之一种的建筑自身的规律和美学的规律,关注建筑伴随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建筑类型与技术及风格的变迁,而缺乏审美观照,致使诸多中国建筑史学论著几乎成了史料与考证资料的汇编,而不是融历史的与美学的规律统一的动态发展的建筑史。
倘若我们将既往的中国建筑发展历程与审美历程结合起来观照,诉诸人以原始建筑混沌之美、秦汉建筑宏大之美、魏晋建筑超然之美、隋唐建筑壮丽之美、宋元建筑优雅之美、明清建筑境界之美、近现代建筑冲突与交融之美的历史感悟与审美感觉新视域,必然会有自古迄今的中国建筑文化与审美历程新感觉及对建筑文化历史新阐释与美的发现。

当人们徜徉于富丽堂皇的宫殿、流连于充溢人文情愫的江南园林、游历于拢天地于形内并挫万状于笔端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栖息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民居中的时候,常常会情不自禁地生发出由衷的感叹中国古代建筑园林好美呀!但何以致美?又美在何处?则不是人人能一语道破的。
倘若从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来看,就不难理喻了,因为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合规律与合目的统一的学问(这一现实包括自然与社会及艺术,因此而形成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大美学境域)。中国古代建筑园林之美就在于融建筑的情态、建筑的形态、建筑的生态于一体所形成的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谐和的气韵生动之境。
建筑情态是指人的审美情感心理在古建园林中的表露。中国是浓于伦理的“情感本体”的国度。“情生于性而道始于情”,“亲子、君兄、夫妇、朋友、五伦关系辐射交织而组成和构建种种社会情感作为本体所在”(李泽厚语)。因而中国古代一切艺术形态无不蕴含浓郁的情感色彩,即便是偏于工程技艺的古典建园林也是理性与浪漫情感交织的产物。
中国古典建筑园林中的情态是指哲匠们于其中所抱有的感性情感和审美情趣,并融情入景,以致他们莫不将情景交融作为处理艺术与现实关系的诗性智慧,画栋雕梁中匠心独运的艺术情怀、居室中伦理等级的家族血缘之情、街坊邻里间的礼尚往来之情、祭祀坛庙中拜天地时的虔诚之情、宫殿“非壮丽不足以重威”之豪情、园林建筑“纳仟倾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之诗情画意、陵墓建视死事如生事“慎终追远”之亲情、民居建筑田园牧歌式的乡土之情、宗教建筑应天地神灵回响的超凡之情、绵延不绝的万里长城所包含的历史沧桑之情,如此等等的这一切都是哲匠们审美情感心理的凸现,中国古建筑园林所蕴含的万种风情莫不令人欢欣不已。这样的建筑情感有悲喜交集,也有宁静致远。悲者,阿房宫因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是也;喜者,欧阳修醉翁亭游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是也;欢欣者,汤显祖牡丹亭中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是也;致远者,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也。苏珊·朗格说“艺术品是情感的形式,与人的理智、情感所具有的动态形式同构。”由此看来是不无道理的。

建筑形态指的是中国古典建园林在营造过程中刻意追求的“有意味的形式——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的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克莱夫·贝尔语),与印欧建筑体系重视单体雕塑般垂直向上大异其趣,中国古典建筑园林作为整体艺术,她重视的是重视造型与各个局部位置的合理安排以及内部结构的完整与和谐,以整体的气势在大地上作平面铺开,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以及对周围环境的亲和,以致建筑园林的整体结构韵律在空间上形成统一与变化多端的变奏,在时间的进程中产生一种流动的美感,从而交织、构成浑然一体的含意深邃的富有民族精神的艺术形态。诉诸人的审美感触的是,中国古典建筑园林的内部构成与空间彼此“勾心斗角”但又情同手足,外在的气象则是以殿堂、楼阁、聚落、亭榭、寺塔等型制与大自然相依恋,形与色构成与天地的回响。这样的艺术形态是中国先贤对天地精神的理解与形象把握,是具有具象与抽象、有限与无限统一为一整体的哲理意味的形态。在这里,情理相依、虚实相间、内外沟通、天人合一,遂成一幅浓缩了天地精华的天然图画。

建筑生态是指生态哲学观在建筑园林中活现,追求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的生存境界是中国古典建园林美学思想智慧的集中反映,也是中国先民们自然环境道德伦理涵养的鲜活表露,这一生存哲理同西方关涉人与自然分离的生存观念形成鲜明的比照。时空无涯,而人生有限,梁思成认为“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是中国古代以木构为特色的建筑园林之所以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因,因为中国古人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园林如被服,随时可以更换。建筑园林是承载与体会天地之道的容器,屋宇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人们居住在上栋下宇、虚实相间的建筑园林中犹如置身阴阳际会的风水宝地,可以汲取天地之精华、感受四时之节律,天地人三才互参并融为一体而生生不已。在此,生命的真谛得以体验,即便是终归一死,也视死如归地脱体向山阿。于是乎房屋的朝向、聚落的龙脉气场、陵墓的风水选址、建筑园林的因地制宜、都城的象天设邑等等,莫不是这种生态观的显现。中国古人禀赋着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观念在他们自以为是的居住环境中度过了几千年的文明,充溢着“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的无限美感。
中国古代建筑园林之美及其价值意义对于为当下全球物欲横流、精神失迷、家园失却所导致的建筑形态单一、建筑情态失却、建筑生态失衡的危难情状提供拯救与启蒙的双重效应。易朽的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不朽的艺术精神能为东西方面临的困惑提供文化与美学思想启示。
是为序。

自序/1
第一编 
建筑历史与理论
中国建筑考古二十年(1979199)9述评/3
朱启钤与中国营造学社/32
中国营造学社的学术精神及历史地位/57
论20世纪中国建筑史学/78
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学术回顾与反思/92
冲突与交融的文化焦虑
——20世纪中国现代建筑史论研究发凡/108
第二编 
建筑评论
反思与行动
——关于中国当代建筑评论的剖析/119
建筑评论何为?/133
建筑学的完整畛域
——20世纪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与建筑理论及建筑评论的关联境域/140
建筑考古学的观念与方法及价值意义
——兼评建筑考古学家杨鸿勋新著《大明宫》/148
第三编 
建筑美学
中国古代建筑园林美学思想/161 
北京“三山五园”建筑园林空间美学解析/176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与历史反思/196
第四编 
建筑文化
诗性智慧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21
东方文化自觉的人文诗意表达
——简评王澍的建筑与莫言的小说/222
从知识灌输步入对话境界
——20世纪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境遇的文化反思/230
文化积淀与知识转型
——20世纪中国传统建筑观念的现代转型与发展变化/238
第五编
 建筑艺术
有意味形式的文化范式
——20世纪中国实验建筑师的存在及其价值意义/253
华夏建筑文化的支脉
——20世纪中国台湾地区现代建筑发展透视/264
参天化育的历史物语
——20世纪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现代启示/276
从世纪初的先驱到世纪末的先锋
——20世纪中国现代建筑设计思想变化历程/291
第六编
建筑遗产保护与研究
中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刍议/311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研究的文化策略/320
20世纪40年代北京中轴线古建筑测绘史述/329
从《威尼斯宪章》到《北京文件》的历史衍变
——兼论中国有机建筑论思想及其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特色/349
第七编
世界佛教建筑艺术概述
世界佛教建筑艺术概述/363
绪论/363
一、佛教建筑源流及流传/365
二、中国佛教建筑艺术概述/371
三、中国佛教建筑的审美特征/393
四、各国佛教建筑艺术纵览/429
五、佛教建筑的当代发展/445
后记/461
 内容来自公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本文仅限信息分享不用做商业用途,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删改。











 责编:茶茶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