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感谢特朗普#
10月24日,华为心声社区发布任正非接受北欧媒体采访纪要(采访日期为10月15日)。任正非提到,特朗普拿棒子一打,大家都紧张了,要努力生产,努力“种地”,没有垮下去,让公司的销售收入反而增长了,这是大家努力的结果。任正非表示:“在这一点,我并不认为特朗普不好,他吓唬一下公司,大家都怕了。以前是我吓唬大家,但是我的棒子不够厉害,特朗普棒子大,一吓唬,大家都真真实实努力工作了。”
△cr:燃新闻
之前很多同学都希望我讲讲华为这家公司,贸易战以来,这家公司和美国的爱恨情仇,让它始终处于舆论的焦点上,也让华为突然获得了世界级的名气和声望,大家都很好奇,强大到让美国倾举国之力去打击的一家企业,是怎么从一家落后的小企业,一步步逆袭成为世界第一电信巨头的?
???
本期的老马精选节选自付费书《熵减》,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是:华为活力之源。也就是说,这本书是讲华为的,书的出品方是华为大学,所以这可以说是市面上少见的由华为官方出版的剖析华为自身的书。本期分享了任正非经营华为这家企业的底层逻辑。

华为大学是华为为了给员工和客户提供培训,设立的一所学校,经常有华为的核心管理层,把华为的一些核心理念和经营哲学讲给员工听,而这本《熵减》就是根据课上的思想写成的书,而且有任正非亲自作的序。所以,这本书比市面上其他写华为的书,更能直观的展现,以任正非为核心的华为高层是怎么思考问题的。
这本书可以和之前我们讲过的很多书结合起来听,比如《创新者的窘境》《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重新定义公司》《阿米巴经营》这类探讨管理的书;也包括《必然》《爆裂》《指数型组织》这类思想前言类的书。
那么这期节目的目标,是帮你解释清楚熵减的概念,理解了这个概念,你才能明白这本书到底在说什么。
我们很早就讲过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就是所谓的熵增定律。
熵指的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的混乱、无序的程度,所以熵增定律的意思是说,一个封闭的系统内部,混乱、无序的程度总是在增加的。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一块冰放在杯子里,我们都知道,它一定会逐渐的化成水;对于水分子来说,保持冰的状态,需要水分子按一定的秩序组合在一起,而成为水之后,水分子是更无序的排列组合着。甚至,一杯水放在房间里时间长了,水会蒸发,水分子会扩散弥漫到整个房间,这会进一步增加水分子的无序混乱状态,破坏原有的秩序。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熵增的过程。并且,物理学家发现,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熵增的过程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我们从来都是看到水分子的扩散,从来没有一屋子水蒸气都自己跑到一个杯子里变成一杯水的情况。
再比如说,一间房子,如果没有人的打扫,它的混乱程度只会一直增加,即便没有人住的房子,里边的细菌、灰尘也会越来越多,逐渐破坏房子原本一尘不染的有秩序的状态。显然,只要没有人收拾,这种混乱的状态只会继续加剧,而不会缓解。
熵增规律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甚至物理学家发现,整个宇宙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所以宇宙最大的规律,就是混乱程度只会不断增加,宇宙的秩序总是在减少,混乱总是在增加。一直到最后,所有的恒星都会熄灭,变成黑洞,吞噬一切光和物质,现在的宇宙里的星体之间按照轨道有条不紊的运动,都不复存在,宇宙会变成了无生趣的一盘散沙,这就是所谓的“热寂”,到处的温度都一样,再也没有什么值得流动的了,整个宇宙陷入了寂静。

熵逐渐增加,一直增加到一个死亡般平静的平衡态,这就是所有封闭系统的命运。熵增的概念已经越来越多的用到了社会科学研究上,很多人发现,人类社会也是符合熵增规律的。
这就意味着,一个国家,不管建立了多么有秩序的文明,它的最终的宿命是走向灭亡;一家企业,不管它做到多么井井有条的生产线和管理体系,最终的宿命也是慢慢垮掉;一个人,不管用多么复杂的生物化学方式,把一堆化学元素有序的捏合到一起,终归这个人也要魂归尘土,回归到一堆杂乱无序的化学元素的状态。

但是,可能有人发现不对劲了,人类社会好几千年的文明了,到现在还是非常有秩序,我们并没有看到人类社会变成混乱无序的样子啊?
这就得说另一个概念了,那就是耗散结构。什么叫耗散结构?我们还是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一壶水,怎么让这壶水一直保持是100度?很简单,底下加热就是了,一直烧柴火。这个过程中,热水分子就能保持原有的快速运动的状态,也就是保持原有的秩序。有了一个外力的参与之后,我们发现熵就没有机会增加了,而一壶水因为有了外力来维持它的秩序,它也就变成了一个耗散结构。
所以我们看,为什么熵增强调的是在封闭的系统里混乱程度才会是一直增加?因为耗散结构的存在,就导致系统变成开放的了,一直加热的热水,有外在的能量进入,同时这个系统也在往外释放热量,这是一个开放自由的系统,它是可以抵御熵增规律的,而这个过程就被称为是熵减。
这里要注意,熵减并不能抵御熵增规律的发生,因为熵增是永恒的,热寂是必然会发生的结果。
因为没有一壶水永远会有能量输入,早晚柴火会烧光了,所以水分子原有的运动速度、运动方向都会消失,秩序会被破坏。一个生命,如果不吃饭了,不摄入能量了,也不输出了,不锻炼、不运动,那就一定会死掉,死了之后就是一种热寂,达成了一种不再有秩序、也不再有活力的平衡。而熵减能做的,实际上是延缓生命、组织死亡的时间而已。
有了熵减这个概念,我们看待事物变化的视角就变了。
拿中国古代历史来说,中国朝代大概是300年一个兴衰周期,比如东汉、西汉、唐、宋、明、清都是这样。那为什么是300年呢?传统的历史研究从政治、经济、军事的角度恐怕都很难解释清楚,但你用熵减的道理一下就能看明白了。

这是因为农业文明最主要的社会矛盾就是粮食供给和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在当时的耕种技术下,最大的粮食产量能养活多少人。
所以,清朝人口为什么到了3亿多这个史无前例的规模?这是因为土豆、玉米、红薯这些原产地在美洲的作物,到明朝后期被引入到了中国,这些粮食产量极高,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而在这些粮食被引入之前,中国的耕地能供养的人口最高也就5000万~6000万人,前面说的那些朝代的人口都是这个规模。三国时期,由于打了100年的仗,当时人口从6000万降到了不到1000万,但只要建立了稳定的新王朝,人口和土地的对立关系得到了改善,几十年的时间人口规模就会恢复到五六千万。
所以,一个王朝为什么只能存活300年左右?这是因为经过300年安定生活,人口也基本上达到了土地能养活的人口极限。到了五六千万人的规模,这时候已经很危险了,到了极限的状态了,只要发生点内乱、旱涝、虫灾之类的意外事件,人口与粮食的脆弱平衡就被打破了,也就必然会爆发农民起义,导致王朝更替,周而复始。
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从熵减到熵增的过程,王朝维系的时间里,整个中国社会就是一个耗散结构,粮食生产就是人口增长的柴火,它能撑着人口一直增长,等人口增长到巅峰的五六千万的时候,再也没有足够的粮食了,这就是输入的能量持续不了了。
一般王朝晚期都会有宰相做改革,比如王安石、张居正之类的,你仔细看看他们改革的方向,其实是增加输入的能量,常见的比如打击地主兼并土地,让农民手里有地,发挥出地的生产能力,但是改革大多以失败告终,因为宏观的来看,柴火已经烧没了,小修小补不解决问题,所以王朝300年的寿命和五六千万的人口规模,基本是地力的生产极限决定的。
另外,我们也可以用一种新的视角来看人体的健康。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一直处于食物、能量匮乏的状态,所以我们的身体就有一种储存能量的功能,把已有的能量储存在体内,这就是脂肪的由来。

但人体作为一个耗散结构,一方面要输入能量,另一方面也要释放能量,所以你吃饱了之后一定要把能量再消耗掉,这才是一个稳定的耗散结构。我们之所以健身锻炼才会健康,逻辑就在这里,如果只是摄入能量而不消耗,就跟现在的大部分人一样,那么人体这个系统也更快的出现熵增。
同样,企业作为一个系统,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要从外面输入能量,所以企业就必须赚钱,钱就是企业的脂肪。脂肪是用来被消耗的,钱也是被用来消耗的。所以,一家企业怎么做才能活的更长?肯定不能把赚更多钱作为终极目标,这样的企业就是一个半封闭状态了,这样的企业并不健康,企业挣到钱一定要花出去。
所以,有些企业经常对媒体说,我们企业现金流很好,账上趴着多少多少亿,实力雄厚的很。这其实并不一定是好事,这就像一个人吃了很多都变成脂肪,浑身虚胖一样。
我们看马云演讲的时候,说过一个意思,他说每个月挣一两百万很快乐,但是挣一二十亿很痛苦,网友都说马云是装逼,挣钱多有什么痛苦的。但其实,如果你懂得耗散结构,知道让企业活下去的唯一办法,就是不停的实现熵减,把挣到的钱找到合理的出口花出去,那么你就能明白,马云说的没错。

一起来看看本期的收获——
本期我们解释了熵减的概念,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熵增,宇宙间一切秩序终将会灰飞烟灭,会在无序中达成一种死寂般的平衡,而那些有序运转的生命体、组织、国家社会之所以能长期存在,就是因为他们是一个开放的耗散结构,不停的通过引入一些外部能量对抗熵增的过程,所以实现了生命、组织的延续。
以上就是本期的老马精选,任正非推崇的基本逻辑就是熵减,那么熵减在企业的精英层面,如何体现在企业文化、创新机制、业务流程等各个企业的实操面上呢?如果你想听到华为人的答案,欢迎戳下图收听这本书的完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