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建功新时代
展风采 树楷模

陆建华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领域专家组首席科学家,科技部变革性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国家基金委“空间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副组长。陆院士潜心基础研究,积极开拓创新,主持灵巧通信试验卫星工程,实现我国低轨移动通信卫星零的突破,为国家探月与载人航天重大工程任务和信息与通信学科创新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项,以及“中国卫星应用杰出贡献奖”,被授予“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称号,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

矢志不渝,不断超越,
把人生追求与国家需求紧密密结合
陆建华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领域专家组首席科学家,科技部变革性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国家基金委“空间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副组长。主要从事空间通信网络、宽带无线通信、信息与信号处理等研究,提出了结构化通信理论方法,为解决通信网络面临的复杂不确定性难题做出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部分成果在绕月探测、卫星通信等工程中获得重要应用。
主要科技贡献:
主持灵巧通信试验卫星工程,实现我国低轨移动通信卫星零的突破
2014年9月,陆建华教授作为工程总师负责研制的灵巧通信试验卫星成功发射,实现了卫星移动通信、互联网(FTP、Email等)等实验验证,在轨正常运行至今逾四年。他带领团队开展了成体系的创新实践,提出、设计并成功实现了按需覆盖灵巧通信新体制,通过时、空、频多域资源在广域多用户间的结构化协同调配,有效解决卫星通信传输容量与覆盖广度相互制约的难题,与国际同类在轨通信卫星相比,通信速率等关键性能指标显著提升,取得了我国低轨移动通信卫星零的突破,并实现了天地(互联网)网络互联互通,获2014中国卫星应用创新奖。
基于他提出的灵巧通信新体制,他还组织实施了海域宽带通信创新工程,针对大范围、远距离移动宽带覆盖面临的理论与技术难题,从通信系统架构、信号处理及异构网络融合等方面开展了创新研究,获得了系列发明专利,形成了广域宽带协同通信技术体系。创新成果在大连-烟台航线的安全监控与应急通信系统以及崆峒岛海防信息化系统中得到应用验证,可为安全生产指挥调度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有助于解决长期困扰海运的宽带通信难题。专家鉴定认为该成果“丰富了宽带无线通信的技术体系,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1)。
积极开拓创新,为国家探月与载人航天重大工程任务做出突出贡献
在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中,他带领团队针对深空通信能量极度受限的问题,创新提出结构化LDPC(低密度奇偶校验)编码方法,并设计、实现了星载编码器,相比工程原编码技术可提升2.5dB增益,等效节省卫星发射功率近一半。创新成果于2010年探月工程中实现在轨应用验证,先于并优于国际同类技术的深空领域应用,用户应用证明称“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未来深空探测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该技术获得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1)。他被授予“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称号。
在载人航天工程中,为实现着陆场返回舱搜救视频指挥零的突破,他带领团队提出基于结构化处理的视频传输理论方法,有效解决着陆场搜救直升机大范围机动及飞机旋翼遮挡造成的视频传输不稳定难题,并设计、研制了载人航天着陆场主用通信装备,其“直升机-卫星”传输容量比我国原有技术成倍提升,成功应用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及探月三期返回保障任务,先于并优于国际同类技术。相关理论成果获得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1)。
潜心基础研究,为信息与通信学科创新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陆建华教授一直活跃在信息通信基础研究第一线。自1998年,他担任国家科技部首批973计划项目“信息技术中的应用理论与高性能软件”首席科学家助理;自2007年,他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多域协同宽带无线通信基础理论研究”,这是我国移动通信领域的第一个973项目,该项目在科技部2011年组织的专家评估中获得优异成绩(信息领域排名第一);自2013年,陆建华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继续带领团队,成功获得973项目“智能协同宽带无线网络理论基础研究”资助,该项目在2017年圆满通过科技部验收,成绩优秀。
2010年,由他领衔的清华大学“宽带无线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创新群体成功获得资助,并在2013年、2016年两次评估中得到专家高度认可,获得持续资助。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从源头为我国通信事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做出了重要贡献,该研究群体获得2016年中国电子信息科技创新团队奖。
他坚持育人为本,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活跃在教学一线。他连续15年为本科生主讲专业基础课《信号与系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他为学生讲授《信息科学技术概论》等启蒙课程,秉持“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立足国家需求、以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术兴趣。他累计培养了1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其中数十位已经成为国家信息通信领域的中青年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他是清华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带头人,清华大学该学科于近三年软科发布的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连续位列第一。
自2016年,他应邀担任《China Communications》主编。三年来,他着力凝聚我国信息通信行业的骨干科技人才力量,期刊质量不断提升,影响因子从2016年的0.4左右跃升到2018年的1.514,超过欧洲《IET Communications》、日本《IEIC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等老牌通信期刊,在国际通信领域彰显了中国期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