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职场并非大学,你的思维转变了么?

职场并非大学,你的思维转变了么?

阅读量:3735046 2019-10-24


大家好,本喵最近通过学员的交流反馈,发现大家普遍存在较强的“学生思维”,这是从学生身份到职场人身份转变中存在的最大阻碍。
今天,本喵会从职场新人的角度,聊一聊学生思维的六个典型误区,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学生思维的六个典型误区 存在“学生思维”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你根本没有意识到。
误区之一——高学历是自己混迹职场的底气
常见表现:很多高学历的年轻人,都容易在职场初期表现出“名校光环”的优越感,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学历普通的同事的时候。
 存在原因:应试教育环境下的评价标准是非常单一的,仿佛成绩好学历高就代表着优秀。  职场真相:高学历只是进入一家公司工作的门槛,工作中的底气不来自于你毕业于哪里,而来自于你在公司做成过什么事情。 
误区之二——领导有义务手把手地教我工作
常见表现:很多职场新人都容易对领导抱有极大的期待,认为领导有义务手把手教自己工作。
存在原因:校园中我们主要以“被动学习”为主,我们没有学好时常会抱怨这个老师不会教,没有学过就考的题目我们会把它定义为“超纲”。 职场真相:过去是我们交学费给学校,学校提供服务,我们是消费者;现在是公司支付我们薪水,需要我们提供服务,公司才是消费者。 在职场中,老板不是老师,而是资源。不能被动等待老板手把手教,而是要学会定义问题、主动求助。
误区之三——薪资高低直接代表了在公司的地位
常见表现:很多职场新人,都对同事的工资有极大的窥探欲,想通过对比其他人的工资,来判断自己在公司的地位。
 存在原因:校园中习惯了被老师家长拿着成绩单来做比较,职场中以为工资单就是成绩单,工资高的就是“三好学生”。 职场真相:一个人在公司的地位,既要看ta自上而下掌握的决策权、资源和收入,也要看ta自下而上建立的威信和话语权,你的地位并不仅仅由工资单上的数字决定。 而且,千万记住,公开谈论工资是职场大忌。

误区之四——领导打断我说话那就是不尊重我
常见表现:很多职场新人在工作中都会遭遇汇报工作被老板打断的情况,其中很多人还会抱怨:“打断我说话就是不尊重我的人格,这是一家不关注员工感受的公司。”
 存在原因:在学校中,我们反复会被教育打断对方说话是非常不礼貌的。因此,很多人也把这个原则带到了工作中,认为不管我有没有道理,别人都不能打断我,要认真听我说完。 职场真相:在校园中,打断别人说话是不礼貌的,因为教育讲求的是以人为本;但是在工作中,浪费其他人的时间是不礼貌的,因为公司追求的是效率为先。
误区之五——机会要等做好了准备再去争取
常见表现:很多职场新人在面对机会的时候,总觉得自己能力和经验还不够,没有准备好,所以不敢争取。
 
存在原因:在读书的时候,每当我们考试成绩不佳的时候,不管是我们自己,还是老师家长,都会把原因归结为“考试之前没有好好准备。”这句话成为了我们面对失败甚至避免失败最好的借口。 职场真相:在职场中,一个人是无法完全胜任自己的工作的,每一次的能力提升都是通过搞定一件看似自己无法胜任的工作中实现的。 你会发现那些抓住机会的人,在每一次挑战自己中提升了能力;而那些打算准备好再上的人永远没有准备好。

误区之六——领导怎么看不到我的努力
常见表现:很多职场新人在工作中都会展现自己工作的苦劳,反复强调自己的努力与付出,同时还会吐槽老板不会管理没有人性。 
存在原因:在校园中,一个好学生的标准不仅仅是成绩好,还要学习态度好。因此,老师不仅会表扬成绩好的同学,也会表扬那些成绩不够好但学习态度很好的同学,学生就容易效仿这种行为。 职场真相:职场拼的是功劳,而不是苦劳。对于公司来说,只有努力是不产生价值的,尤其是低效的努力。职场要的是漂亮的结果和高效清晰可复制的完成过程。想要让老板认可你的价值,先达成工作结果,然后把工作过程总结成为可复制的方法论。你就是老板眼中的高价值员工。
 职场并非下一所大学,而是一个全新的系统
看到上面的六个思维误区,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学生思维”给职场发展带来的杀伤力呢?其实,每个人在进入职场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带有“学生思维”。 在这里,我们并不是否认应试教育,而是辩证地来看,十多年的应试教育对我们思维方式的影响。应试教育给了我们相对公平的争取教育资源的机会的同时,也带给我们的“学生思维”,成为我们适应职场环境一个极大的阻碍。 想要真正地从“学生思维”转变为“职场思维”,我们需要从本质上了解:校园与职场有什么不同。
对于理解校园与职场,我们可以通过系统化思维来进行拆解与分析。任何系统都有两个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要素、关系,而学校和公司就是两个系统。 我们来看一看学校这个系统中,都有哪些要素呢?大概能想到的就是老师、校长、同学以及同学的家长。到了大学相对复杂一些,有了辅导员、学长学姐、室友、学生会同事等等这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大学的人际关系要更为复杂的原因。 但是如果我们用结构化思维进行归类,大致还是可以归类为:1. 同学类,2. 师长类,3. 工作伙伴类, 4. 室友。不要问我为什么室友是单独一类,有过室友的人都能理解哈哈~ 所以,我们在学校系统中,基本只需要学会处理四种关系。 那让我们再看一下公司这个系统,公司的系统中都有哪些可以归类的要素呢? 从纵向来看,你会有你的同事、你的下属、你的直系上司、你的直系上司的上司……越扁平的组织层级越少,越大的组织层级越多,假设你所能够接触到的层级数是N。 从横向来说,凡是你需要打交道的部门,每个部门都至少包含了两类要素,一类是和你平级的跨部门同事,另一类是和你的直系上司平级的跨部门的领导。假设有M个你会接触到的其他部门。  我们来做个简单的计算题,你至少需要处理2*N*M种关系。而且伴随着你每换一份工作,这个数字都会有一个翻倍的增长。 对比之后,我相信你一定发现了,学校和公司绝对是两个量级的系统。因此,千万不要把职场当作下一所大学,这是一个全新的复杂的系统,当中有很多种关系的连接方式,是你过去从来没有经验的。 没有人天生就能应付陌生的系统,但是没关系,我们可以学习。 职业猫在做的事情,就是首先让大家意识到从学生角色到职场人角色之间本质的变化;然后通过体系化的课程,帮助大家清晰认识、提升能力、快速适应职场。把反复踩坑的时间,用来快速迭代和成长。
更多精彩文章

 №  ·  近  ·  期  ·  活  ·  动  ·  介  ·  绍 
2019年只剩下 69天了,赶紧抓住今年的尾巴,对心仪已久的课程下手吧~
职业猫广受好评的主体课程,准备开启99元优惠试听啦!

另外在秋招季,我们计划举办3次低价模拟群面体验课,关注我们还有优惠券、赠课、立减等后续超值福利!
?扫描下方二维码?快速获取活动详情
组队提升职场竞争力,成为更好版本的自己!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