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你在教育中的分寸,暴露孩子的未来!

你在教育中的分寸,暴露孩子的未来!

阅读量:3724951 2019-10-24



自信优秀的孩子,身后必定站着懂得通过鼓励激发孩子努力奋进的父母。
在泰国短片《每天努力一点点》中,妈妈就智慧地展现了“鼓励”的惊人力量。
短片里,教练不认为孩子在足球上是具潜力,赛场上,孩子的表现也确实强差人意。
只是这位妈妈却一直安之若素地站在孩子身后,展现给孩子的永远都是“我为你骄傲”的姿态:
再努力一点点。
努力超过你前面的那一个人就好。
每天只超越自己一点就好。
她从不艳羡别人的孩子,也从不愤懑责怪自己的孩子,她坚信孩子有自己的时区,慢一点没关系。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说过:所谓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为自己的样子。
我想,这位妈妈做到了!
最有力量的鼓励,是让孩子坚信: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你想要的自己!


这部短片,让我们明白:鼓励是可以激发孩子内心力量,是教育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手段。
只是,很多家长并不懂如何鼓励孩子或表扬孩子,家长们对于鼓励的概念大多停留于,孩子真棒,孩子好聪明,随时随地“出口成夸”。
大都落入“过度表扬”或“不当夸奖”的误区,把爱的教育误当成毫无分寸的夸奖,孩子在泛滥的夸奖下,失去了抵抗不完美的能力。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过去的10年里,和她的团队都在研究表扬对孩子的影响。
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的研究,这项研究结果令学术界震惊。
德韦克通过三轮不同形式的测试,得出的结果,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原来鼓励,即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

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表扬,即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在后面对孩子们的追踪访谈中,德韦克发现,那些被表扬过聪明,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
这些孩子会这样推理: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认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有些表扬反而是害了孩子。
我们为什么要鼓励或是夸奖孩子?无非是想让迷茫不定的孩子找回自信、勇气,突破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而家长只有用对方式,才能给孩子打上一剂强心针。
所以,鼓励式的表扬才是教育的根本原则和方法,只有扭转错误的观念,才能带来正面的教育效应。
如上文短片的妈妈那般:承认孩子的每一份努力和进步,对他们会取得最终胜利表现出信心,关注孩子在朝着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取得的进步,而非失误,这才是鼓励的本质所在!


既然鼓励如此重要,那么如何鼓励孩子才能激发孩子的内心力量?
首先,客观地向孩子描述被鼓励的行为与达成成果的过程很重要!
其次,不拿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能够有同理心地说出孩子的感受。
最后便是说出孩子的小进步。
它是孩子做得不够好时,我们轻声并坚定的那句:
“你很努力,也已进步很多了。”
它是孩子在帮忙做家务后,我们真诚地感激:
“谢谢你的帮助,妈妈很开心!”
它是孩子取得成绩后,我们由衷地认可:
“这个分数反映了你最近辛勤的努力,我感到很骄傲!”
它或许仅是一句对孩子自我评价地引导:
“你对你的成果感觉怎么样?我相信你还可以做得更好!”
就拿孩子画画来说吧,很多孩子在完成作品后都会迫不及待地想要拿给父母看,并从父母的话语中得到认同感。
我们总结了几种家长最常犯的表扬方式:
嗯!宝贝画得真棒,这幅画真美。
哇,宝贝真能干,会画画了。
我家宝贝就是比别的孩子画的好。
这些所谓的夸赞,并不能充分地调动孩子对画画的热情,充其量只能说是敷衍地回应,即前文所提到“落入表扬与鼓励的误区”。
儿童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说:描述,不要评价;对待事件,不要赞扬品性;描述感受,不要评价孩子的性格;对成绩进行客观现实的描述,不要美化人。
所以,真正能够赋予孩子力量的鼓励性话语应该是:
嗯,这幅画画得真好,我特别喜欢宝贝画得湛蓝的天空,你看一朵朵的白云就像棉花糖,树枝仿佛在摇曳,色彩搭配的很好呢......
这样的鼓励才是单纯的表达,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欣赏才能促使孩子内心力量的增长。


托尔斯泰曾说世间流传着一种错误说法,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确定的特点,比如这个人善良、残忍、聪明、愚蠢、精力充沛等等。然而事实不是这样的,人就像一条河,每条河都会这里窄一点,那里水流快一点,这里慢一点,那里宽一点,有时清,有时凉,有时浑,有时热。
对于孩子来说亦是如此,孩子每个阶段呈现的特点是不同的,每个阶段的孩子都渴望父母理解并懂得自己。
对孩子来说,最曼妙的懂得是父母发自内心的尊重、信任、欣赏,这样的懂得才是真正意义的鼓励,才是属于彼此之间最强韧而亲切的联系。
在一个家庭中,父母若能做到鼓励有分寸,教育有尺寸,才能给予孩子朝梦想大步迈进的勇气;才能教会孩子遇到挫折重新站起来的气势;才能让孩子懂得达成目标也应有不耀武扬威的谦虚,而这些正是成就自信优秀的孩子的必要前提,愿每一位家长都能在言语中给予孩子奋勇向前的力量。
来源:新华社、大江网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