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至10月30日,2019第四届中国凤凰民俗摄影双年展将再次亮相凤凰古城,同期由雲影像空间主办的《绚丽多彩的中国民俗》摄影展同期开幕。本次展览分为《婚礼民俗》、《节庆民俗》、《物质民俗》、《多彩民俗》四个单元,展示了不同民族、不同族群在同一地域或者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的所表现的民俗形式,虽然它们会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但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它们都是绚丽多彩中国民俗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以包容着四方的气象著称世界,其民俗涵化之功令人惊叹!
在以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民俗中,物质民俗占有重要部分,它包括: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工匠民俗、建筑民俗、教育民俗等等。物质民俗,是一个民族或者地区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里进行生产实践活动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现象。相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物质民俗更生活、更具像、更稳定,从中可以更直观感受各族人民认识自然、改造现实的社会生活状况。
· 张孝友 精准扶贫老家寨
凤凰县山江镇老家寨是一个地地道道用石头垒起来的苗寨。近年来,在该县旅游扶贫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村民们搬迁新居,旧寨子充分挖掘古老苗寨风情,发展旅游业。以前在外面做苦力,赚些钱糊口,几乎没有剩余的日子得到根本的改变。贫困村民龙金文的儿子患疾在家,只靠龙金文支撑整个家庭,是旅游扶贫政策改变了他全家人的境况。作者通过图像并制对比的手法,展现苗族村民龙金文家实实在在的变化
本单元展出张孝友、利非、周伟、胡广文、张宝元、王晓琴、高秀容、徐礼宜等8位摄影师的物质民俗作品,他们用自己独特视野,在头脑中的智慧之光与相机镜头的自然之光发生的碰撞的过程中,按动快门而形成的瞬间影像。这个影像纪录了民俗的时代文化,传递了物质民俗最质朴的音符,让人们在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震撼的同时,也感受一下物质文化给心灵带来的同样刺激,让我们牢牢记住:中国民俗中的物质民俗同样伟大!
· 利非 阿婆学艺
禾库安置区是凤凰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在区内,政府建起了同康民族服饰有限公司、雨伞扶贫车间等,并开办了扶贫就业技能培训班,一时间,从年轻人到老年人都积极相应,通过就业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通过参与脱贫产业生产建设来改善生活、走上致富路。在利非的镜头记录下,阿婆们同样表现出了不服输、不落后的精神,虽然这些做起针线活游刃有余的阿婆们在现代化生产中遇到许多新问题,但她们不气馁,不会就先从基本功练起;不懂就虚心向技术员请教;眼花的阿婆新装备了老花镜;家里的娃娃没人看管就带在身边……她们一丝不苟、全然不顾的学艺精神恰恰折射出凤凰县如火如荼的、积极的全民脱贫景象,人人积极主动,不在脱贫路上掉队。
先练基本功
一丝不苟
不懂就问
手把手地教
紧抠细节
加班练手
· 周伟 哈萨克转场
千百年来,转场是写在牧民史册里最惨痛、最壮烈、最惊心动魄的一笔,是一部充满悲壮色彩的史诗。漫长而艰辛的转场路上,牧民们凭着自身单薄的力量,保护着他们的牛羊,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做着抗争,当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寒冷、饥饿、劳累、雪崩、狼群、病痛、死亡……长长的牧道捆住了牧人的洒脱豪迈,也造就了牧人的坚强刚毅。空旷深远的大山里,牧民粗重的呼吸、牛羊的鸣叫、清脆的铃铛……组成一曲高亢的放牧之歌。
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如今的转场在政府的计划和引导下更加安全有序。奔驰而来,呼啸而去,逐水草而居,风雨而无阻,“古老的栈道,千年的轮回,跟随他们的脚步,给予的是最原始于生命的永恒记录”!
哈萨克转场
· 胡广文、张宝元 苗家儿女
作为中国56个民族之一的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其中又以芦笙舞最为普遍。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苗族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女性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绚烂华丽。
苗乡儿女
· 王晓琴 九大碗
“九大碗”,也被人们习惯称作坝坝宴、流水席、九斗碗、九个碗等,是四川地区传统特色菜肴之一,其特色注重的是蒸菜,原意是以蒸菜的九大菜而得名,分别为:软炸蒸肉、清蒸排骨、粉蒸牛肉、蒸甲鱼、蒸浑鸡、蒸浑鸭、蒸肘子、夹沙肉、咸烧白。同时,“斗”在四川方言里,意指大的容器,用九斗碗来称此场面,也是赞其菜多量足的意思。民间凡遇婚娶、新居落成、小儿诞生、老人寿辰等喜事,都要办一顿丰盛的酒席,旧时,除猪肉外,或鸡或羊必上满九碗主菜而得名。
大厨
上甄
上菜
宴席开始啦
· 高秀容 银匠世家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大师。1962年,湘西工艺大师龙吉堂成家立业,在禾库镇开创了“龙吉堂银铺”,主要制作以苗族首饰、传统嫁妆、拉丝工艺品为代表的民族银饰,在多年的潜心研究中,成为了把苗族银饰从单一的白色银饰到多彩银饰发展的开山鼻祖。2006年,龙吉堂接待了国家文化部来湘西寻访民间银匠的工作组,在龙吉堂的演示和推崇下,湘西苗族银饰手工锻造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吉堂正式成为湘西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不止如此,龙吉堂的儿子龙先虎、孙子龙建平同样传承了锻银技艺,祖孙三代人坚守匠心,传承着苗族银饰传统文化。
银匠世家
· 周伟 维吾尔蓝色小镇新疆伊犁州伊宁市的喀赞其是一座浪漫的小镇,只要你静静的行走在这里,就能体验到这里的美丽,所到的每一个地方都是风景。喀赞其的蓝,让人感觉到平静。这里的一切都是蓝色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安静惬意,蓝蓝的天空和蓝色的墙交相辉映,阳光透过树荫散在一幢幢的房子上,静静感受阵阵微风带来的凉爽,维吾尔族特色的民居,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人,让我们如同走进了童话世界。
维吾尔蓝色小镇
· 徐礼宜 苗乡新校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苗族乡金凤村金凤小学地处山区,在脱贫前,金凤小学校舍简陋,容纳学生少。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扶贫政策惠苗乡,脱贫后,这里重建了新校园,宽广的球场给学生们提供了课间活动的舒适场地,学生们在明亮的教室里认真学习,学校给学生们提供了丰盛的午餐,增强了师资力量。校长感概说:“感谢党的扶贫政策,让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
苗乡村小新貌
雲·影像空间.咨询热线
Tel.18611727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