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大众文化和明星

大众文化和明星

阅读量:3697006 2019-10-23


  早上睁眼之后,到晚上睡觉之前,打开手机永远都能看见各种认识的不认识的明星们的八卦消息。从电影开始,到电视网络的普及,明星变得无处不在,我们几乎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名人存在的世界,明星的存在甚至比周围人更加重要,试问你能想象一个没有idol陪伴的一天吗?
  然而,为什么明星对我们如此重要?大众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是否像大多数人想的那样,只是一种“奶头乐”文化的荼毒?作为消费品的大众文化,是否只是满足我们的娱乐需求?

  抱着这些问题,我将介绍一本法国社会学家Edgar Morin的著作,在这本书里,他用一种人类学的方式对大众文化和明星进行了社会学分析。不同于同一时代的大部分知识分子们对于大众文化的态度,他抱着中立的立场分析了大众文化本身,以及他作为一个大众文化的消费者是如何看待这些工业文化的。

  大众文化是与媒体一起在20世纪出现的一种文化,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电影,电视,大众图书,音乐,等等都属其中。上世纪30年代后,大名鼎鼎的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mass culture)首先进行了评论以及批判,其中以阿尔多诺与马库斯最甚,他们认为这种给底层的娱乐方式是一种企图催眠工人并且让他们无法再具有反抗斗争思想。与此同时,有另一波知识分子则认为是大众文化提供了让大众获得更多信息的机会,提高了大众的知识水平。

  不管哪种看法,不可否认的是大众文化首先是一种工业文化,因为他是像工业产品一样被生产出来,最终为了被消费这个目标。也正因为这个特征,他常常被批判,比如中国人民所熟知的畅销书《娱乐至死》(作者勒庞虽然是法国人,但是真的没什么法国人读)里抨击这是一种大众娱乐消遣。然而其实我们今天所接触的一切都属于大众文化,不管根据莎士比亚改编的电影,还是你听的那些古典音乐CD。只要他是像商品一样是被量产的,都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而今天我们几乎找不到非大众的文化。大众文化会转化过去的文化知识变为他的一部分,也把过去那些属于精英的文化变得大众化--即大众都可以接触到。
  在这本书里,他着重分析了电影产业和与之相伴的明星的出现。  从卢米埃兄弟拍摄的第一个驶入火车站的镜头开始,电影的诞生也促成着明星从星空降落到地面。除了感叹技术的神奇外,我们也体会到我们是如何与电影主角在一段电影里是如何共生的,Morin把这个过程叫做投射/识别,当我们去电影院观赏影片,我们就是把自己置身投射在这个环境里,把自己置换成主角体会着主角的喜怒哀乐,正因为如此,Morin认为在电影院这个环境下,我们变得更加地人性化,是电影让我们表露出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不轻易流露的情感。因此演员们需要化妆来让我们感到和他们贴近,化妆不只是为了美,更是为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而因为电影是大众文化的而且又是量产,所以我们通常发现,电影套路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趋近一致的,主角永远不败,我们从一进电影院就知道,主角将会战胜所有困难。这种标准的Happy end让我们心满意足,但同时,我们却能发现在人类长久的叙述里,比如希腊戏剧里,主角并不是不败的,相反主角总是承受着苦难,人类千百年的对于苦难和命运的承受不复存在,大众文化宣扬的是享乐主义和活在当下。

  于是随着我们对于角色的投入,我们也对于演员/明星有了喜爱,明星在英文里是star,也是星星的意思,即在地表的星星。同时,明星又如同古希腊女神一样神圣,我们通常只会在媒体上见到他们的消息,并且他们如同神一样被是爱的化身。

  明星在成为明星之后就不再是普通人,而是现代奥林匹亚,他们的肉身随着图像变得永存。因此,在这个程度上,她们就是半神。
  为什么我们需要明星?
  各个社会学家对于现代社会的分析,都帮助我们看到明星和大众文化的出现背后,是由现代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过去由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对于“进步”的执念,随着人的异化,宗教的衰弱和个人主义的兴盛,科学和技术却无法解决人类的苦难和人对于自身失去了身份感的焦虑,我们是无神的现代人类。
  同时,我们又制造了明星,属于我们自己的神。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