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茫茫人海中,为防大家走失,请大家
点击上方 “Sugarnews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
为我加上星标,就再也不会迷路啦
一项调查显示,有近8成90后爸妈不会做饭,他们会选择带着孩子外出就餐。这个比例在80后身上低一些,但也有几乎7成80后爸妈,
习惯带孩子下馆子。
微博和豆瓣上有两个非常火的话题分别叫“”在家吃“阅读量达到2300万+
以及,我家的家常菜,
浏览量有591万+
人这一辈子,大概要吃76000顿饭,
这两个帖子打响了”捍卫家里吃“的第一枪。
01
我家的镇宅之宝——家常菜
每一桌家常菜里,都是“世袭”下来的满满温情。好多菜式的年纪比家里的娃都大。
于是,坐下来,吃一口家常菜,不单是仪式感,也是一种纪念。
@八老东:他帮厨,我掌勺...好久没有跟室友“平静”相处了。
网友@LMS:小时候,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妈妈做了爱吃的饭菜。。。那是家的温暖的味道。。。
@抓壹把:好久没有在家做饭了,大老陈终于短战结束加班的日子,可以在家吃饭啦!
@煊小兔兔兔兔兔兔:某人说这几天很累,就多做几个菜犒劳一下他吧。
有妈妈做给孩子吃,有老婆做给老公吃,当然,好丈夫也必须拥有名字不是吗?且看下面这些贡献家常菜的爸爸和老公们!
@纷飞:昨晚想吃饼,老公7点到家,说了句:“”7点回家还得现和面烙饼,啥家庭啊,有厨师啊!“。。。50分钟后,我就吃上了
@聿十安:这个话题我可以说很多。钱先生负责做,我负责吃。
@纷飞:老公从不甜言蜜语,但婚后5年多的饭菜基本都由老公一手包办。。。老公是做菜好吃无限责任公司的,味道真的超级好。
美食、美味、还有眼前人,每一种都不可或缺,也值得珍惜。
02
婆婆的口头禅:我儿子一直在家吃
在家吃千好万好,年轻爸妈们却避之如猛虎,道理很简单。
第一:不!会!烧!呗!
普通人要解锁烹饪技能,通常办法只有一个——爸妈教。中国的80、90后,实在是很特殊的一代,他们的成长经历大都是——吃的多,做的少。
现在等到要给自己的孩子交这一笔美味帐,爸妈们两眼一抹黑,最后的结局无非就是——感谢大众点评,感谢饿了吗,感谢一切制造和运输美食的别人,最终让家里的厨房保持清洁。
第二:老人继续代劳
吃不惯外面的菜,没关系,家里的老人虽然退休了,厨艺可没生疏,有多少家庭,老人除了是人力儿童看护,还是人力厨师,给儿子女儿做的菜,继续给孙子孙女做。
乍一看,这事儿挺暖的,味道本就可以传家,唯一不同的是,这份传家的滋味,走的是跳跃通道,而且跳一次,基本就到终点了,以后翻相册,往事还能“历历在目”,味道嘛,只好魂牵梦萦求之不得了。
但话说回来,不烧菜,不做饭,不回家吃,真的是当代爸妈的一宗罪吗?这个不好说,但在老一辈眼里,这绝对是罪。请爸妈们回忆一下,每周是否都会听到家里老人这样的抱怨:
天天在外头吃,身体能好吗?日日下馆子,营养怎么均衡?你知道人家餐厅拿什么炒菜?。。。
总之,地沟油、瘦肉精、猫肉做成的牛排和三天催熟的黄瓜,这些中老年圈经久不衰的“外食风险”,是否一直在你耳畔萦绕?媳妇们大概都听过这样的话:
“我家xxx(你老公的小名)能长那么高,都是他小时候吃我做的菜“
这话的意思是:要想把你儿子、我孙子养好,你还得亲子下厨!
于是,不会烧菜的妈妈们更怒了,攒不出一桌惊天地泣鬼神的家宴,难道是我的错?
朝九晚五不说了,隔三差五还得加班,工作上的压力不比丈夫小,回家还要洗手作羹汤?
这绝对不是自私,这只是黔驴技穷加上一点点伟大光明正确的效率至上,于是,家里的餐桌,可以成为任何东西——娃的写字台,妈妈的临时办公桌、爸爸堆砌杂物的私人领地,或者,干脆,永远千尘不染的花瓶之家。
03
在家吃饭 味道是家人永远的保护伞
陆文夫的《美食家》里,写一个一辈子都在为时代变迁所折腾的阔少朱自冶,在他的人生里,世界天变地变,唯吃不变。朱自冶的整个成长经历,就是在“吃”这件事里,温故家庭的意义。
作为读者的我们突然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有令人惊惧的宏大力量都无法摧毁的小小日常,比如孔碧霞令人叫绝的厨艺,比如女儿在苏州庭院的家里,于回廊间传菜的细嗦步子。。。
这些轻拢慢拈起来的瞬间,都是一个人在时代和困境面前,退无可退的最终归宿——回家,吃一顿饭!
当我们愿意坐下来,聊些什么,插科打诨,甚至是互相埋怨,在食物与餐桌的催化作用下,坚硬的冲突最后被软化、缝合。于是,所有因为“ 一起吃饭”而被修补的矛盾,成了关于家庭成长的荣耀伤疤,在时间的磨砺中,历久弥新。
去生鲜超市逛一次吧,爸妈一起,带着孩子,挑选蔬菜和食物,一起讨论价格与滋味;
或者缠着老人学一个菜,毕竟,有一天娃长大了,心里会有一个地方,能放进妈妈或者爸爸的味道,不那么抽象,而是实实在在的、酸甜苦辣咸所织成的一个家,在狂风暴雨的人生试探面前,稳得住,也立的牢。
记忆或许会随风而逝,唯那一餐饭,有时确能存到天长地久!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来源自爸妈营(ID:bamaying)0-16岁 亲子生活专家,分享最新、最热的教育、旅行、生活、购物资讯!10000篇知识库,50万册分龄童书、15000部分龄电影动画片、2000个亲子游、游学目的地!
-END-
SUGARNEWS
全家人的终身学习社群
微信公众号ID :sugar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