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武汉大学导游词

武汉大学导游词

阅读量:3681637 2019-10-22


——适用于1—8连西门进路线,其他可改。
 
各位游客(学弟学妹们):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武汉大学参观游览,武汉大学的前身是由湖广总督张之洞1893年在现复兴路创办的武昌自强学堂,1902年,自强学堂迁至武昌东厂口,改名为方言学堂。到1932年迁址珞珈山,国立武汉大学是在1928年7月才正式定名的。因此武大距今已有一百一十年的历史,2000年8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武汉大学,合并后的武大占地5342亩,在校学生4万余人。新武大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和管理等11大门类,共有本科专业117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82个.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那武大又是怎么迁到现在的珞珈山和东湖一带呢?这个说起来还是颇费了一番周折。1927年12月,国立武昌中山大学被国民党反动军警勒令解散,校产交由湘鄂临时政府暂管,导致整个武汉出现了大学的“真空”。为解决这个问题,1928年任湖北省教育厅长的刘树杞提议在武昌重办一所大学。受到委任的李四光先生在一次筹备委员会议上提出,东厂口的校址逼仄简陋,无法发展,需要在武昌的郊外另选一个新的校址,建设新的校舍。其他筹备委员纷纷表示支持,但对于新的校址选在何处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意见。这时,在座的农学家叶雅各(其实现在的雅各楼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呢)向李四光建议说:“我考察过武昌东湖一带的农林状况,认为那里是最适宜的大学校址,其天然风景不惟国内各校舍所无,即国外大学亦所罕有。”李四光一听,立马决定与叶雅各亲往考察该地。现在武汉大学校内有一座李四光骑驴选校址的塑像,所纪念的就是这件事。
当时的珞珈山还不叫此名,而是叫罗家山。后来是由时任武大文学院院长的闻一多将其换成了非常诗意的“珞珈山”。后来有人说李四光选这个地方是有左青龙右白虎风水的。所以说李四光作为地质学家,还是相信风水的。如此就不能随便动武汉大学的位置。
 
牌坊:
大家抬头看一下这个牌坊,这是1993年武大百年校庆时由校友捐资修建的,正面“国立武汉大学”六字是由王世杰先生所书,他是国立武汉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是湖北崇阳人。牌坊背后的篆体大字“文、法、理、工、农、医”武汉大学最初的六大学院,前方的金色大字是百年名校武汉大学的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自尊自强,奋发向上,我校最早前身为自强学堂,便是取此意也。“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为抱负远大,坚强刚毅。“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拓新”意为开拓创新。
 
李四光: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辛亥革命失败了,他发愤专心于科学技术的研究,走“科学救国”之路。他去英国留学,先是学采矿,以后转到地质;在北大地质系教学的同时,他对研究工作也不放松,他一生中在地质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如古生物蜒科的鉴定方法、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的创立,都是在这期间开始的;预测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存有石油,后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油田的发现证实其预测;在国民党驻英大使馆接到密令,要李四光公开发表一个声明,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拒绝接受人民政协给他的全国委员的任命,否则就有被扣留的危险时,他选择毅然回国,放弃国外优渥的条件。
鉴湖:  我们前面的这个小湖是鉴湖,很多人叫它未名湖,官方给起的名字是鉴湖,好像是文学院的教授取的,出自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晚上看加上不远处的路灯,古色古香的感觉扑面而来,成为不少武大诗人歌咏的对象。
 
   
宋卿体育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武大的老体育馆,它建于1937年,是由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的儿子黎绍基捐资修建的,黎元洪字宋卿,因此此馆又名“宋卿体育馆”。此馆分上、下两层,总面积2500平方米,楼上是篮球场,楼下是健身房。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国民党在武昌武大宋卿体育馆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有272人。4月6日至8日,国民党召开五届四中全会。当时的国民党主席为林森,会议将选举党的新的领导机构,实施总裁制。这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首都南京沦陷后的一次党代会。大会选出总裁蒋介石,副总裁汪精卫以及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居正、阎锡山、冯玉祥等人。
 
鲲鹏广场:这一开阔的场地是武大颇负盛名的“鲲鹏广场”,鲲鹏是既象鱼又象鸟的动物,它不仅能凌空翱翔,而且可以遨游万里,樱花丛中的这座雕塑就是鲲鹏,就像石雕正面所书的“北冥深广,鲲翼垂天,云拨九万,水击三千。” 鲲鹏展翅的雕塑是武大77、78级校友毕业前捐钱修建的,寓意学业有成,大展宏图。   
 
樱花大道:我们现在所走的就是武汉大学最为著名的樱花大道,每年的三月20号左右到四月初这里不仅繁花似景,而且游人如织,今年也不例外。可惜的是人太多,我们只好错峰来参观了,不过没关系,说不定以后你们就能以武大人的身份和樱花来一场约会对吧?武大的樱花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引进的,1938年10月26日武昌弃守,日军果然将珞珈山校园辟为其中原司令部,司令部驻扎在图书馆里,并在图书馆楼顶四角修了四个瞭望塔。理学院中还修有关押抗日人士的地牢。但在此养伤的日本伤兵是十分怀念故乡的,而日本指挥官为了缓解他们的思乡之情,1939年便在这宿舍下面的大道旁种上了日本国花樱花。因此,当时的樱花其实是被视作“耻辱之花”的。日军当年在武大种下的日本樱花不超过30株,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樱花大道上时已基本死绝,因此,我们今天在武大樱花大道上所看到的日本樱花,已远非当年日军所留下的花种了,而多为原种的第二、第三代。近20年来,武大园林工人还不断对其进行补栽。
     时至今日,武大校园内已有樱树1000多株,内含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樱花和云南樱花共四个植物学种,有早樱、垂枝樱、晚樱、红樱等三十多个品种。每年三月末四月初,樱花大道旁银装素裹,落英缤纷,象如诗如画的梦幻世界。
    日本国内颇具权威的樱花专著《樱大鉴》明确记载,樱花原产中国,盛名于日本。既然樱花源于中国,为何多数人把樱花看成日本的象征?这其实是长期文化差异造成的误传。在我国历史上,樱花不似别的名花那么被人熟悉。中国人喜欢大气富贵的牡丹、品格高洁的梅花。日本人眼中,由于樱花开时热烈,落时缤纷,短暂的绚烂之后,便随即结束生命的“壮烈”精神深受日本人的喜爱,他们认为樱花具有高雅、刚劲、清秀质朴和独立的精神,是勤劳、勇敢、智慧的象征。樱花纯净刚烈,落败时不带一丝泥土的性格,与他们武士道的精神很契合,符合日本的国民精神,樱花成为日本国花。
     至于常见有文章称中国樱花来自日本,这实为误讹。我国古典诗文中可觅到樱花的芳踪。如白居易有诗“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描述的便是樱花盛开的景况。樱花成为日本国花后,赏樱文化开始丰富起来,樱花作为日本的文化符号开始输入中国。
    
 
 老斋舍;这幢是有着布达拉宫式建筑风格的“老斋舍”,老斋舍是武大最早的学生宿舍,它是仿西藏布达拉宫琉璃瓦建筑,意在让学生不慕繁华,潜心向学。老斋舍顺着狮子山南坡而建,随着山势的转折,做成微微外凸的形状。东西延伸共50间,建筑总长近200米,沿山坡等高线建筑了不同楼层的建筑,共有三排,一排比一排高,形成了高低错落的两重内天井的院子,各排房屋的底层地坪处在不同的标高上。而建筑的屋面则是在同一标高的平面上,形成了一种“天平地不平”的格局,突显了设计者天人合一的理念。1938年老斋舍作为日军伤病病房。从樱花大道登老斋舍石梯95级台阶才到老图,是一段颇为艰辛的攀登历程,这对要进入科学知识殿堂的莘莘学子而言,也是一个精神和意志的磨练,寓意着书山有路勤的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如果大家觉得累了呢!不妨听我说说这建筑的趣事,大家可以看到每层两边入口都有一名称,大家试着认一下。这些字是由下至上依次按《千字文》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编号。老斋舍最初每层都供应热水沐浴及冲水厕所,这些设备现在看来很平常,可在当时却相当“贵族化”。这里也是采光照相的好地点哟!
   
樱顶:即武汉大学樱园宿舍的房顶,这里又被称作樱花城堡。樱顶之上有武汉大学老图书馆,能在老图自习,成为武大学子梦寐以求的幸事。
大家请看老斋舍武大学生会房顶琉璃瓦脊上的排列的神兽,在屋脊上除了具有很强的装饰作用外,还有驱除邪魔、防火灭火、除恶平暴、镇宅化凶、吉祥如意等多种含义。
《大清会典》上说这些琉璃釉面小兽的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Suān ní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能食虎豹的猛兽,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押鱼(是海中异兽,汉族神话传说中它和狻猊都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獬豸(xie zhi俗称独角兽,与生俱有辨别是非,公正不阿的本能,自古视为法兽。)、斗牛、行什。如若数目达不到9个时,则依先后顺序。这里还有个口诀,便于记忆:一龙二凤三狮子,海马天马六押鱼,狻猊獬豸九斗牛,最后行什像个猴(古建上将骑凤仙人安排在首位,表示腾空飞翔并有祈愿吉祥意。其作用是固定垂脊下端的第一块瓦件。此仙人不计在小兽数目之内)
 
老图书馆      老图书馆出自美国著名建筑工程师开尔斯(毕业于麻省理工大学)之手,于1933年10月开工,1935年9月竣工,建筑面积4767平方米。整座图书馆由一座主楼和前后两翼的四座附楼联结而成,整体外观为中国传统殿堂式风格,是武大建筑群特色的经典之笔。它那飞檐画角,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宫殿式建筑的威武和庄严,内部则采用了西式的回廊、吊脚楼、石拱门、落地玻璃等,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发挥得完美而极致。其中还夹杂了湖北元素。它是集中式构图,中间是八角形重楼,但又不是八角亭而是八角歇山。下面用4个歇山衬托起来,前面2个在功能上是办公,后面2个朝北的建筑是书库,前面2个4层,后面2个7层。这个建筑中间的八角歇山顶就是湖北特色,只有湖北的土家族建筑才是这样,前面一个厅堂,两边出去是厢房,厢房的建筑就类似于歇山的建筑。老图书馆雄踞狮子山顶,以前是校园内最高的建筑,东可俯视东湖碧水,南与行政大楼遥相呼应,北可远眺武汉三镇风光。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的老子为周守藏之史,所以道家派的创始人老子可谓我国现已知道的最早的图书馆长,老图大门上方就镶有老子的全身金属刻像。老图的外形象皇冠,位置显赫,文法两学院犹拱卫皇帝的左臣右相,老斋舍的三个亭子位于下方稍远处,精巧玲珑,它们正如膜拜在人类知识宝殿下的学子。1938年老图作为了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部。
      
理学院:理学院是一所高等院校矩阵式组织中的二级机构,是从事现代基础理论、应用科学研究和培养理工结合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二级学院或 独立学院。许多院校都设有理学院。如 清华大学理学院、 天津大学理学院等。通常设置有 数学、 物理、 化学、 天文学、 地理学、 生物学等一级学科及其下属的二级学科。老图的东边是理学院,上层为俱乐部(临时礼堂),内部装饰极富民俗特色,房梁上有三层画着戟的图案,称为“连升三戟”,即祝福学子连升三级。雀替上有“蝠(福)在眼前”图,蝙蝠大睁着双眼,看着下巴下的铜钱。蔡元培、胡适,周恩来、董必武、陈独秀、蒋介石、汪精卫、司徒雷登等中外要人曾在此演讲。主楼采用八角面墙体和拜占庭式的钢筋混凝土穹隆屋顶(直径20米),与南面的工学院(行政楼)方形墙体和玻璃方屋顶相呼应,体现出天圆(北)地方(南)的建筑理念。同时,圆顶也是为抗东湖边吹来的强风。   
 
九一二操场:
     学弟学妹们,现在我们来到了武大风景最为独特与美丽的地方,这个操场原来叫做“风雨大操场”,1958年9月12号,毛主席就是在这里视察了武汉高校师生代表,为了纪念这件事情,武大将风雨操场改称为“九一二广场”。在这里会进行军训,以及军训汇演,还有跑汉姆,就是规定大家每学期长跑28次,所以每到晚饭后都能看到大家拿着手机或慢跑,或闲聊散心。
      在这个广场的两端,分别是武大建校时成立的理学院和工学院(现行政大楼),它们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建筑。 
 
行政楼
行政大楼(也可叫工学院大楼)坐落在两座火石山之间的凹地上,其下方依照山势建有地下室和操场看台,是武大校园内又一例“天平地不平”的建筑佳作。
工学院大楼坐南朝北,其“背景”是平缓而苍翠的珞珈山。在工学院大楼双重屋顶的四角上,共有8处“仙人骑马”的造型雕饰,其4个下檐上每个骑马的“仙人”背后,都跟着8个“脊兽”(上檐上则为6 个),是不是有点眼熟?没错,老图和宋卿也有,但其数量是最多的。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武汉大学工学院被撤销,学校便将工学院大楼改作办公大楼,并一直使用至今日。 校长就在这里办公,一般是没办法进去一饱眼福的。
 
 
万林艺术博物馆
由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朱锫设计、武汉大学校友陈东升捐建。总建筑面积约8410.3㎡,其中近50%的建筑面积藏于地面之下。博物馆旁将配套修建小型广场,与校园中心湖相连,有望成为学校新的景观带。落成后博物馆将保存学校百余年办学过程中传承下来的一些珍贵文物,包括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王世杰先生的一些藏品以及历届校友捐赠的珍贵文物。博物馆的落成能够更好地传承武大历史,让武大师生员工接受艺术熏陶,有利于增强的学生素质教育。
为了最大限度减小和自然环境的冲突,借助地段现状台地、林地的特点,将博物馆大部分功能“藏”在自然地形之下,大大减小了地面上的体量。即使是地面上的体量也采用部分悬挑,留出更多的地面空间为学生活动之用。悬挑提供了阴影,也是天然的雨棚,使夏季户外活动成为可能。整个设计最大限度的保护了主要树林,不仅能提供阴凉,建筑也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时“隐”时现,人们永远看到的是它的局部而不是整体。
万林博物馆不仅是建筑,更是场所。地段虽位于校园的中心,但由于地段的形状,高差极其不规则,使这里长期以来就不是“中心”。借助自然地形的台地,在主入口方位设置的平缓、舒展的台阶沿地形从下而上,构成自然的室外剧场。再加上坡道的嵌入,使整个户外空间可分可合,自然生动,学生在这里可坐可立,可阅读,可观演。夏季在树林和建筑的阴影之下,冬季可享受沐浴着阳光。艺术品也可以延展到户外的平台及其坡地之上,与建筑内部多元的文化艺术活动相呼应,构成自然丰富,形态多样的文化场所空间。
   内外无边界 建筑内部空间是外部空间向内延伸的一部分,人们沿着平缓的Z字形坡道缓步而上,途经室外剧场,入口前的小广场,门厅,一层展厅,二层展厅,最终到达屋顶,远望珞珈山,图书馆。室内外连续及相似的空间经验,让人们强烈的感知到建筑没有内外边界,展览没有空间边界,活动没有时间边界。
 
梅园小操场:梅园小操场位于武汉大学文理学部,前后左右被鉴湖、李达花园、情人坡和奥场包围。也被武汉大学的师生简称为“梅操”。梅操的正前方有一个大型的演出台,经常作为仪式典礼场所。其中,武汉大学每年的新生开学典礼都在梅操举行。另外,其他一些大型的文艺演出以及报告会也会在梅操举办。
作为武汉大学最受欢迎的露天场所,梅操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每周五的晚上都会放映两场热门电影。这个传统从1951年延续至今,风雨无阻。香樟树底枝叶斑驳,加上武大积淀百余年的人文氛围,梅操电影的氛围不输国内任何一家电影院。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电影都来自正规渠道,并且偶尔会有影院还未下架的电影在梅操放映。
在武汉大学的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大学四年必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去梅操看一场电影。
后记:
昨日忽登公众号,发现竟多了几位新用户~十分震惊!不知诸位是如何发现本号小号的/-/即如此 本号也要向更加责任化的方向转型啦。
最近半月过的,真是非常不好受。莫名的压力蜂拥而至。也有一些困惑的地方,比如为了简历而某种简历的功利心态是我异常排斥和刻意杜绝的。。但确实苦果也不小。明确方向,努力前行吧!实实在在的学习是排解压力的唯一方法了。季节更替,天气转凉,祝好!只要身体健康,一切可还来得及!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