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术工作坊第3期顺利召开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术工作坊第3期顺利召开

阅读量:3674384 2019-10-22


10月19日上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术工作坊第3期顺利召开。来自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研究》编辑部、南京大学哲学系、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者,围绕“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路径与当代效应”主题进行了研讨。本次活动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义天教授、《哲学研究》编辑部黄慧珍编审主持。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邹广文教授做了“历史唯物主义与人文关怀”主题报告。他围绕“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究竟是一种‘历史观’还是一种‘新世界观’”展开研讨,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以人的感性活动为解释原则所构成的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南京大学哲学系刘怀玉教授分析了法国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巴迪乌与利奥塔的观点:“忠诚于事件”或“修复记忆”,聚焦“后现代挑战的历史唯物主义”问题,从表面上相互对峙、实际上瓦解现代性宏大叙事逻辑的两种立场入手,探讨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所面临的挑战与可能的新的生成视野。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锋教授围绕美国学者莱文对晚年恩格斯历史观的解读指出,必须正确认识和领会晚年恩格斯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辩证的而不是机械的经济决定论”,才是对晚年马克思、恩格斯历史观的恰当评语。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孔明安教授基于索恩·雷特尔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从更加微观的角度分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机制。他从雷特尔的“交换抽象”出发,分析了现实抽象、思维抽象、交换抽象三者间的关系。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成旺教授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生成中的“费尔巴哈依赖现象”及其根源。他认为马克思早期哲学中的人本学思维方式依赖,其原因并不是像有些西方学者所认为的费尔巴哈已经提出了实践概念,而是在马克思尚未能确立探讨客观历史进程真相的实践视域的情况下,“类意识”是唯一能够满足其哲学批判需要的方法论。

围绕“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路径与当代效应”主题,参会师生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交流。与会同学纷纷表示,通过参加此次学术工作坊,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前沿有了更多的了解。

本期工作坊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术工作坊旨在为权威期刊、理论专家、青年学者和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的高端平台,促进马克思主义学科的蓬勃发展,提升一流学科建设的学术水平,形成更加开放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
供稿:常晓璐、陈越
供图:周君仪
核发:舒文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