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走遍济南】五龙潭下真有一座“秦琼府”?

【走遍济南】五龙潭下真有一座“秦琼府”?

阅读量:3673040 2019-10-22



  在五龙潭公园内,散布着形态各异的诸多古名泉,它们构成济南四大泉群的五龙潭泉群,除了诸多名泉,这里还有着不少神秘的传说与故事。
 ●五龙潭下有一座“秦琼府”?
五龙潭也叫乌龙潭、龙居泉。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北魏以前就有这片水域,当时被称作净池,是大明湖的一隅。市区四大泉群中,它地势最低,故有“潭”之称。相传,五龙潭昔日潭深 莫测,每遇大旱,祷雨则应,故元代有好事者在潭边建庙,内塑五方龙神,自此便改称五龙潭。
至于缘何有深潭,坊间流传的故事将五龙潭与唐开国大将秦琼联系在了一起。秦琼祖籍济南,唐太宗李世民封秦琼为唐左武卫大将军,敕命其在济南修建府第。秦琼过世后,后人住在这里。秦琼后 人因无法施展抱负,约知己好友借酒浇愁,吐些怨言,却被奸人密报朝廷。皇上听后大怒,下旨查抄秦琼府,就在朝廷人马即将到达济南时,突然间雷雨交加,秦府随即轰然塌陷,塌陷处形成渗坑,大量水冒出,自此秦府便神秘消失,被一池潭水取代,形成了现今的五龙潭。
据传,曾有水性好的青年扎入水底,果然见到一座豪华府第,大门上书有“秦琼府”三个大字。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在《复龙祥观施田记》中有一段记载:“闻故老言,此唐胡国公秦琼第遗址,一夕雷雨,溃而为渊。”而且,公园内也确有“唐左武卫大将军胡国公秦叔宝之古宅”石碑,原在公园南门附近,秦琼祠建成后,便移至祠内。
对此,济南教育学院名誉院长、著名学者徐北文结合坊间传说,曾对这块碑做了详细解释。秦家家道中落后,其子孙无奈只好将府第出卖,但这块表明祖宗身份的石碑却无人敢卖,最后只好抬到了五龙潭附近花店街上秦氏祠堂收藏。但这座秦氏祠堂并非秦琼这一支秦姓的祠堂,这户人家当然很乐意攀上秦琼这样一位声名显赫的祖先,所以他们就大肆宣扬五龙潭一带就是秦琼故里,这样以讹传讹,五龙潭的传说也就应运而生。
  那么,秦琼故里究竟在哪里呢?参与发掘秦琼父亲墓葬的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曾解答过这个问题。根据史料记载,北魏隋唐时,五龙潭还是大明湖的一部分。宋代后大明湖湖水干 涸,形成五龙潭和附近泉水。1995年,在济南经七路纬六路银行宿舍楼施工时,发现一座石室墓葬。从墓志铭上得知,墓主人是唐代开国元勋秦琼的父亲。据记载秦琼住在淮之里,生在淮之里,葬在淮之里(唐朝五百户为一里),也就是说,秦琼故宅应在今经七路小纬六路一带。
 ●五龙潭有多么深不可测?
传说五龙潭深不可测,终年不涸,即使趵突泉停止喷涌,五龙潭也从不曾断水,更神奇的是,在干旱年份,潭里的水只剩很少时,潭中原本成群的鱼儿却不知所踪,而遇上丰水时节,鱼儿却又突然出现在深潭里……
那么,旱时鱼去哪儿了?五龙潭池长70米,宽35米,以石砌岸,水深4米有余,溢水标高25.8米(从泉池底部到水面的高度,超过25.8米水就会溢出)。山东省水文局研究员商广宇曾解释了此现象。五龙潭底部有很深的裂隙并和溶洞通着。五龙潭的泉水是深循环的活水,活水对于鱼来说具有很好的生存条件,所以潭内有很多鱼。干旱时,地上水位没有水,鱼就跟着下去了,当水位涨上来以后,鱼也跟着浮上来。据说,五龙潭水位历史最低记录是1990年的20.6米,水位低于地平面五六米,池子内已经没有水了,泉水也不再喷涌,但地下溶洞内仍有水,鱼也就跟着下去了。
  ●五龙潭里有处“七十三泉”
五龙潭泉群除了含在新72名泉里的之外,还有七十三泉、潭西泉、醴泉、洗心泉、东蜜脂泉、青泉、裕宏泉、北洗钵泉、睛明泉、聪耳泉等。其中,这七十三泉的来历还有个小故事。
清朝乾隆年间,五龙潭西侧建潭西精舍,在疏浚水池时意外挖出一个泉眼,泉水汩汩喷涌,水势甚佳。募资修建者桂馥将其名之七十三泉,并赋诗一首,“名泉七十二,不属五龙潭。为劳算博士, 筹添七十三。”算博士是对骆宾王的戏称,因其善于以数字为对。七十三泉的泉池以自然石驳岸,玲珑别致,泉水从石缝中流出,汇入五龙潭。
摄影:王琴、王啸
来源:济南时报
本文转自互联网,图文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