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读《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心得

读《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心得

阅读量:3670199 2019-10-22


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也是内地尚有的唯一版本
本书简介:本书以北宋前期对辽作战为研究对象,从战略思维与文化、战役法、战术传统等层次分析宋辽战争中的成败关键。系统借鉴当代军事战略理论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有机地结合原始史料进行分析,不仅厘清了宋初军事史中若干疑点,而且跳出了传统史学叙述中以"强干弱枝""重文轻武"或"先南后北"等粗略解释北宋对辽战争屡屡受挫的窠臼。提出,宋初对辽战争在不同时期体现出急速攻取、弹性防御、弭兵休战等不同取向和特征,其间也曾掺杂着和平外交解决的努力和可能性。而这些特点的出现又是从不同层面上受到战略思维、五代军事传统遗留、文人政治等因素影响的结果。作者曾瑞龙(1960—2003),祖籍广东惠阳,生于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学士,哲学硕士,师从宋代军事史专家罗球庆先生。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哲学博士,师从著名学者陶晋生先生。后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宋代对外关系和战争史,比较战略文化等。2003年春不幸因病逝世。
? ? ? 本书是香港中文大学教师曾瑞龙先生的遗著,体现了他的史学思想尤其是先进的军事史思想,中西合璧让人耳目一新。有宋一朝,曾有两次功亏一篑。即宋太宗第一次北伐幽燕,与岳武穆北伐收复中原。本书讲的就是宋太宗太平兴国北伐(第一次北伐)与雍煕北伐(第二次)。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第一次北伐。思想深邃,有干货,是这本书的客观评价。作为一本军事史著作,它是极其优秀的,如果同时作为政治与社会经济史著作亦不落下风。宋太祖建隆、开宝十余载,成一统趋势,克复旧土,惟有北汉、后晋所割让幽燕地区(后称燕云十六州)。遂有与北汉大战三月,得胜而不克,太祖崩,太宗继之,灭北汉。一时间,携五代兵勇之余威,并席卷天下之势,未有犒赏,即刻开拔攻略幽州。《经略幽燕·宋辽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云:「北汉的灭亡令宋辽关系失去了原来处于有限度战争的政治内涵,冲突于是一下子失去规范,进入了没有回旋余地的状况。」自唐季以来,对幽燕失控久矣,宋太宗欲毕其功于一役,收复幽燕,一举完成统一。一路间,民心所向,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辽国军政官员望风而降。猛攻一月有余,曾有众多兵士登上城墙,太宗如同五代君主旧俗亦身先士卒,奋勇争先,攻下幽州,若触手可得。战场形势倏忽间即有大变,太宗将总预备队由崔翰统协加入攻城,辽军耶律休哥部速攻宋军侧翼,宋军败北。李继隆一部保全撤退,其余皆大溃。辽主乘胜追击,瓦桥关大败宋军。太平兴国北伐完了。宋太宗骑驴车逃走,虽免一死,然功亏一篑。
? 《经》云:「在大战略的层面,宋初文臣大都主张稳定内部统治,巩固民生,再从事对外经略。可是这种规范并不能有效整合五代遗留的军事信念和组织文化。北宋经略幽燕时期的军队依然承袭五代以来崇尚野战的传统和急速的军事节奏。这令宋军在一旦使用武力时倾向于快速突击,及对准敌军政治中心,发动风险偏高的决定性战役,而未能在持久战中发挥社会稳定及经济较为繁荣的优势。」可见,太平兴国四年之北伐,是具有五代色彩的一战。宋军承袭五代军旅旧习,崇尚野战与速攻,偏好大型决战的特点。《经》表达清晰,讲清了宋军的特点。这对于理解宋军战事有很大帮助。又云:「从10世纪军事的发展大势来看,高粱河战役尽管发生在宋初,却是最后一场『五代的』战役。作为其指导的思想的战略奇袭,大纵深突破的战役法,以及继之以皇帝亲自直接指挥的战略决战都具有浓厚的五代色彩。」从此后,宋辽之间的战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宋太宗再也没有身先士卒,直接参与战斗。
? ? ? ?第一次北伐败北,宋朝甫建立19年,五代大乱53年,太祖太宗清晰的认识到宋朝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罢兵安抚天下,摒却被兵变的风险,使天下之人忘却军人专政,稳定统治。第二是幽燕故土未复,天下尚未统一,丧失北方重镇幽州,将有极大军事威胁。由此,太平兴国北伐、雍煕北伐的失败,形成了宋辽对峙的格局,第二个问题难以解决。
? ? ? 随后宋军与辽军多次大战,二者皆采取弹性防御的防守战略,宋军四胜二败,占上风,其中满城大捷,战果丰硕,破辽军之锐气。雍煕北伐(986),宋太宗听佞幸之言,轻启战局,舍弃宋琪战策,声东击西,佯攻方向的山后云、代、应州收复,然主力部队曹彬统帅大军于岐沟关大败,于是第二次北伐失利。宋军于君子馆再大败。《经》云:『宋辽军事对峙的形势在980年代初年已逐步形成,宋军第二次经略幽燕的决策是在有限的实力和资源底下作出。』宋辽对峙的格局彻底形成了。
? ? ? ?本书使我改变了对宋朝军事的印象,宋军勇将不少,有运气之故,但更多是为战略规划的错误。《经》云:「宋军基层的战略大部分都倾向高强度和高风险的战斗。在大战略的层面,宋初文臣大都主张从内政入手,稳定内部统治,尤其是防止滥用暴力,以巩固民生的基础。」此段可谓精辟!概括出了两次败北的根本原因,就是大战略与基层军事战略、文化习俗、军事思想的背离。
? ? ? 本书可谓是极佳矣。曾瑞龙先生英年早逝,他的思想与学术吾辈将奋力以承袭,悲矣。尚飨。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