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面“颍川陈氏家族”加入陈氏大家庭!
海军一级上将陈绍宽
陆军上将陈铭枢
陆军一级上将陈大庆
陆军一级上将、南天王陈济棠
第一部分 国军将帅名录
国民党陈姓将帅也名列前茅,陈诚为国军十大帅之一,陈明仁为国军十大将之一。高级将领上将有:陈济棠,陆军一级上将,广州绥靖公署主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35年4月2日授予 。陈绍宽,海军一级上将:海军部部长、海军总司令(1938.1-1945.12),1935年9月6日授予 。陈调元,陆军一级上将:1943年12月18日在重庆病逝。1944年2月2日追晋。陈 诚,陆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中华民国副总统。1947年2月21日晋升。陈 仪,陆军二级上将,台湾警备总司令,浙江省政府主席。1947年2月21日晋升。
陈诚(1898-1965),浙江青田人。陆军一级上将。北伐军二十一师师长、南京总司令部警备司令、十八军军长兼十一师师长、追击军第二路总指挥、追击军北路军、三路军前敌总指挥、第四集
团军总司令、军政部政务次长、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兼十五兵团总司令、兼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北省政府主席、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军政部长、国民党第六次中央执行委员国防部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台湾省主席兼警备总司令、国民党行政院长、副总统、国民党副总裁。
陈炯明(1878-1933年)名捷,字竞存,号赞三,永传裔孙。清光绪4年戊寅岁(公元1878年)生于广东省海丰县,庠生。清宣统元年己西岁(公元1909年)4月创办《海丰自治报》,6月被选为广东省谘议局议员,与丘逢甲等联合提议禁绝一切赌博,11月与丘逢甲等三人到上海参加各省谘议局联合会,同时秘密加入中国同盟会。清宣统年间(1910-1911年)陈炯明参加广州起义统筹部,任编制课长兼调度课副课长,并代理胡汉民行使秘密课长,还创办《可报》,做新军之策反工作。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他任先锋(敢死)队第4队队长。武昌起义以后,历任东江起义总司令,“循军”总司令、广东副都督、代理都督、都督。1917年陈应召抵北京,被骋请为高等军事顾问,推辞不就。非常国会在广州召开,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孙中山就任海陆军大元帅,任陈炯明为讨闽粤军总司令。1920年11月,孙中山任陈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12月,孙中山任陈为军政府陆军总长,1921年6月,又任陈兼军政府陆军内政部总长;6月任陈炯明援桂粤军总司令,又任授桂粤湘黔滇联军总司令。1926年退居香港,民国22年癸酉岁(公元1933年)在香港逝世。
陈济棠(1890-1954),广东防城县人。陆军一级上将。赣粤闽湘鄂军南路总司令、广东海军总司令,民国政府、国防、战略委员、民国政府农村部长,民国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两广宣慰使、台湾国民党执委常委及“总统府资政”。
陈长捷(1879-1968),福建闻侯县人。陆军中将。阎锡山部第九师师长、六十一军军长兼第七十二师师长、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今、天津警备司令、城防司令。
陈调元(1886-1944),河北安新县人。追赠陆军一级上将。苏皖鲁豫四省总司令、苏军第二路司令、代理江苏总司令兼第八军司令、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七军军长,兼北路军总指挥、安徽省主席、津浦路警备司令、国民政府委员、国民党五届中央执行委员、军事委员会点验委员、抚恤委员。
陈绍宽(1888-1969),福建闽侯县人。海军一级上将。海军第二舰队司令、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海军署长、国民党五届中央执委、常委、海军总司令。解放后历任华东军区政治委员、福建人民政府主席、副省长,国防委员会委员,一、二、三届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副主席。
陈仪(1883-1950年),字公洽,号退素。浙江绍兴人。日本陆军大学毕业,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兼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任内发生台湾历史悲剧二·二八事件,为事件中最受争议政治人物之一。陈仪在1949年初被免去浙江省主席职务,后来开始被软禁。1950年4月,陈仪被押解到台湾,后来被囚禁于基隆。1950年5月,蒋介石以匪谍案,指示台湾军事法庭判处陈仪死刑。6月18日清晨5时许,陈仪于台北市马场町刑场被枪决。
陈铭枢(1889-1965),广东合浦县人。陆军上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师长、十一军军长、总政治部训练部部长,广东省政府主席,右翼集团军总司令,京泸卫成司令长官兼交通部长,一度代表行政院长,南京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谋、中国国民革命党中央常委。解放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南军政委员、国家交通部部长、届政协常委和民革中央常委。
陈策(1893-1949),海南文昌市人。海军中将。孙中山委任广东舰队司令、海军司令,黄浦海军学校校长,广州政府海军总司令、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参议、第一任广州市长。
陈继录(1893-1971),江苏靖江县人。陆军中将。北伐军二十二师师长、陆军第一军军长、湘鄂赣边区总指挥官、武汉警备司令、第四绥靖区司令、国民党五届执行委员、中央军校教育长、重庆卫戍副总司令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北平警备司令、南京卫戍总司令、台湾战略顾问委员、台湾招商顾问及交通银行监察。
陈安宝(1894-1939),浙江黄岩人。追赠陆军上将。国民革军二十六军七十九师师长、二十军军长兼七十九师师长、1939年5月3日与日军激战壮烈殉国。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子烈土称号。
陈安乾,字夕惕,江西新建县长堎石贺陈村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出生,保定军官学校毕业,民国二十年(1931)任少将特务团长,二十八年任重庆卫戌总司令部少将参议,三十四年任军事委员会铃叙厅中将设计委员,1950年卒。
陈季良(1883-1945年)原名世英,侯官县人(今福州市区)。清光绪23年(公元1897年),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第四届驾驶班。毕业后在“海容”舰任鱼雷、枪炮大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军部组建黑龙江江防舰队。陈季良任“江亨”舰长兼任江防舰队分舰队领队长。1921年,季良任海军长江游出队队长。翌年2月,升“海容”舰长。1923年1月,授海军上校衔。次年,置升为海军少将。1925年2月,升任海军第一舰队司令,兼任厦门警备司今。后兼福建临时政治会委员、福建省政府委员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929年,任海军部常务次长,仍兼第一舰队司令。1930年4月兼海军陆战队总指挥,1935年9月,晋升为海军中将。
陈训泳(1886-1944)字道培,闽县人(今福州市区)。早年入福建船政学堂第十六届学驾驶,历任军舰二副、大副、“普安”运输舰舰长等职。1913年1月,任“楚同”舰长,授海军少校。后任“海筹”舰长。1927年3月,加入国民革命军,任海军练习舰队司令,8月,参加南京龙潭战役,后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翌年8月6日,特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934年1月,任海军部常务次长,主持部务。1935年9月6日,授海军中将,1939年1月,海军部改制为海军总司令部,任参谋长,兼海军作战教训研究会主任委员,为海军抗御日军西侵作出贡献。1943年9月1O日,授海军上将。
陈大庆(1905-1973),字养浩,江西崇义人。黄埔军校一期学员。曾参加东征、北伐等战役,并参加对江西中央红军的五次“围剿”。抗日战争后,历任国民党第四师师长、新编第二军军长、29军军长、第31集团军副总司令、19集团军总司令、鲁苏豫皖边区副总司令等职。抗日战争结束后,任南京卫戍司令部副总司令官、京沪杭警备副司令兼淞沪警备司令等职。1949年到台湾后,任“国家安全局”副局长、局长,并被授予陆军一级上将军衔。1962年后,历任台湾“警备总司令”、“军管区司令”、“陆军总司令”、“省政府主席”、“行政院”政务委员兼“国防部长”。从1944年起一直担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中央常务委员。1973年卒于台北。
陈铁(1898-1982),原国民党陆军中将。贵州遵义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参加了北伐战争。历任国民党军营长、团长,第十四军第八十五师师长:抗战时期,任第十四军军长、第五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十四军军长、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十四军军长、第三十六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十四军军长、第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抗战胜利后,任第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第八编练区司令,贵州省绥靖公暑副主任等。1949年底率部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等,1982年病逝。
陈廷宠,江苏盐城人,三军大学毕业,曾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总统府参谋长,1996年退休。
陈应天,珠岙西陈人,先后毕业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大学、历任少、中、上校参谋长、少将团长、少将督战官,去台湾后任陆军总司令部第二署副署长。
陈兆锵(1862-1953)字铿臣,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光绪九年(公
元1883年),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管轮班,上“扬武”练习舰见习。次年,被选到北洋水师“定远”旗舰,任机管、管轮等职。光绪18年(公元1892年),升署北洋水师右翼中营守备,升二管轮。2年后擢为右翼中营游击,任“定远”舰总管轮。中日甲午战争中,参加黄海大海战,及威海保卫战。后清廷拟恢复北洋水师,光绪22年(公元1896年)选派赴英考察造船制舰。2年后回国,任“海天”舰总管轮。后累职至舰政局局长。1912年,奉命接管上海船坞,改名海军江南造船所。同年12月,授海军轮机少将。次年2月,任江南造船所所长。新建艺术学校校舍,恢复招生,创办全国第一家飞机制造厂、飞机工程处及全国第一所飞机潜艇制造学校海军飞潜学校,兼任校长。1921年8月,福州船政局试制水上飞机成功,北洋政府特给兆锵授勋五位,并授轮机中将。后创建发电厂,结東福州船政创办以来使用蒸汽动力的落后状况,并结束马尾地区油灯照明的时代。1925年6月,再度出任江南造船所所长。抗日战争胜利后,海军部颁给“凛烈可风”银盾,表彰其爱国精神。
陈将军,江西祟义人,1903年生。是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自东征、北伐、剿匪,由排、连、营长,积功升团、旅长。抗战军兴,任第4师师长,调58军副军长,升新编第2军军长,旋改编为第29军军长,调19集团军副总司令,1933年,升19集团中将总司令。胜利后,任第一缓靖区副司令官,翌年,调南京卫戌副司令官,1937年调衢州绥署副主任,旋调京沪杭警备副总司令、兼淞沪警备司令。1943年出任国家安全局副局长,继掌国家安全局,1949年晋升陆军二级上将。1951年11月,调任台湾警备总司令、兼军管区司令。将军于1956年调任陆军总司令,嗣膺任台湾省政府主席,国防部长。
国军15名少将
1.陈时杰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1军参谋长
2.陈文瑞少将 国民党第63军代理参谋长
3.陈玲 少将 国民党第47军125师师长
4.陈远湘少将 国民党第41军副军长
5.陈芝芳少将 国民党第115军180师师长
6.陈植 少将 国民党第62军151师师长
7.陈亲民少将 国民党第20军副军长
8.陈志平少将 国民党暂编第31师师长
9.陈腾骧少将 国民党第6兵团副参谋长
10.陈开荣少将 国民党第125军军长
11.陈绍恒少将 国民党第125军362师师长
12.陈鞠旅少将 国民党第18兵团副司令官
13.陈振东少将 国民党第33军副军长
14.陈绍堂少将 104师步兵指挥官
15.陈文杞少将 新27师参谋长
第二部分 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国共两军陈姓高级将领及指挥官名录
1、上将:陈安宝
陈安宝(1891-1939),字善夫,1891年出生于浙江黄岩县横街乡马院村(今台州市路桥区横街镇马院村),少时父母双亡,家境贫苦,作新小学校长准免费入学。20岁从军南京入伍生队,后入湖北陆军预备学校。民国5年(1916)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科第3期,任浙军2师连长,营长。1926年,参加北伐,大小40余战皆捷,升79师中将副师长,1935年任师长。1937年抗战爆发后,率部参加淞沪会战,痛击松井石根指挥的日本华中方面军,立有战功,1938年夏晋升为第26军军长兼第79师师长,移驻江西永修,12月专任26军军长。1939年5月6日,在南昌会战中激战日军,中弹牺牲,终年49岁。1940年7月7日,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赠陈安宝烈士为陆军上将。
2、中将:陈济恒
陈济恒(1893-1944),广西人,中华民国军人,抗日战争时任桂林城防司令部参谋长,官至中将,中日战争期间阵亡的中国军方高级将领之一。1944年11月10日在桂林战役中以手枪自杀,壮烈殉国,追认为陆军中将,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3、少将:陈绍堂.陈文杞.陈荣久
陈绍堂(1897-1944),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著名抗日英烈。1944年4月,陈绍堂率部参加豫中会战,同年5月在河南秦家坡为掩护主力撤退时,遭遇日军骑兵,身中数弹壮烈殉国。
陈文杞(1904-1941),汉族,生于公元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福建莆田常太乡(今城厢区常太镇)岐尾村人。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等五期学习。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历任连长、大队长、团长等职。后参加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抗战烈士。
陈荣久(1904-1937),男,汉族,1904年生,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镇三家子村人。1931年参加抗日救国军,任新编五连连长。1933年2月参加抗日救国游击军第四军,任军副官。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去苏联东方大学学习。1936年秋回国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军长,兼第一师师长。1937年3月,率150余名战士在饶河大顶子山后天津班屏岭山下阻击300余人的日伪军讨伐队,为掩护部队转移,不幸中弹牺牲。
4、其他高级指挥官:陈昭礼、陈锦秀、陈宇环、陈生庆
陈昭礼(1907-1940),字希周,又名豪人、陈才,出生于商人家庭。1913年入私立开智小学读书。后考入福州市第二中学,在校受“五四”运动新思潮影响,参加进步社团活动,在《勤学周报》等刊物上宣传新思想。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月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同年5月,他参加中共五大后留在党中央机关任秘书工作。8月,成立中共闽北临委,任书记。先后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主任,代理省委书记。1929年7月,调广西任省委秘书长,参加领导百色起义,任红七军政治部主任。1940年8月,被国民党杀害于吴公岭,时年33岁。
陈锦秀 1912-1938 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团长 1938年1月22日在河北省平山县温塘镇作战牺牲。
陈宇环 1896-1938 冀东抗日联军副司令员 1938年9月与河北省蓟县作战牺牲.
陈生庆 1912-1939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4分区平井获支队司令员 1939年3月26日在河北省束鹿县东焦战斗中牺牲。
(陈氏文史研究员 陈汀州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