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历史学系2019年本科生创业创新训练培育项目立项答辩会成功举行

历史学系2019年本科生创业创新训练培育项目立项答辩会成功举行

阅读量:3667031 2019-10-22


10月18日下午1点,2019年本科生创业创新训练培育项目的立项答辩于历史系系楼1206会议室正式举行。此次答辩规则是:每位同学一共有10分钟的答辩时间,同学先用5分钟的时间介绍自己的项目,剩余5分钟分别由三位老师针对项目内容提出问题和建议。此次立项答辩共申报了21个项目,其中有1个创业类项目,20个创新类项目。申报科创项目的同学们各自介绍了自己的研究主题,赵晋、王进峰、王悦三位老师分别对同学们的答辩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一些建设性意见。
    首先举行的是创业类项目的答辩。此次立项答辩只申报了1个创业类项目——“自西徂东——基于近代史史实的叙事性游戏”,徐逸帆同学对此进行了答辩。该项目立志于开发一款背景设置在中国近代的角色扮演型互动游戏。该游戏将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活跃在中国政界、外交界、科教届的精英——留美幼童为主角,玩家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体验多剧本、多支线的剧情游戏。王进峰老师肯定了项目的创新性和实践性,赵晋老师对剧本的逻辑性提出了疑问,徐逸帆和项目组的成员对此做出了相应的回答。王悦老师则建议项目组增加游戏开发经费,并希望项目组考虑最后成果的市场竞争力。
接下来进行的是创新类项目的答辩,此次答辩共申报了20个创新类项目。
首先,李昊洋同学介绍了他的项目——“从轮船招商局的报效看晚清的政企关系”。该项目决定对轮船招商局进行个体化研究,通过招商局的报效状况,研究晚清的政企关系,该项目还会运用香港中文大学提供的新史料,运用计量史学的新方法进行具体研究。老师们对该项目的计量方法和轮船招商局的机制提出了问题,之后老师们又展开了关于项目创新性的探讨,李昊洋同学都一一做出了回应。
第二个项目是“自由欧洲电台与波兹南事件”,项目的主要负责人顾雨昕同学对此进行了答辩。该项目决定利用波兹南事件当事人的回忆录、美国政府的档案和自由欧洲电台广播稿等材料,分析美国政府如何通过民间渠道进行和平演变。老师们对于自由欧洲电台的私人性质提出了置疑,表达了对项目意义的关注,并提出该项目的主题可进一步明确。顾雨昕同学依次回答了老师们的问题。
第三个项目是吴天洋同学负责的“中共在沪党员行踪考(1927—1937)”这一项目。该项目希望通过考察这一时期中共党员的行踪,并通过相关的技术,绘制党员行踪地图。老师们认为项目所选取“中共党员”还需仔细斟酌,且文献中提供的有限行踪与历史大事的联系值得考虑,并建议项目组可增加相应的技术人员。

第四个项目是张航同学的项目——“美国福特政府对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认识”。该项目重点考察福特政府对中国政治经济形势认识,并以此揭示美国对这一时期中国动荡局势的认识如何影响其对华政策和美中关系正常化的进程。该项目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认可,老师们认为该选题很有现实意义,并建议项目组强化题目的认知方向。

第五个项目是“照片中的晚清女性与社会生活”,陈莹为项目负责人。该研究致力于以晚清时期中国女性的照片为史料进行图像研究,辅以相关文字资料,探讨该时期中国女性的日常生活方式与物质文化。老师们对于该项目的选题较为认同,并建议:项目组对于图片要谨慎取材,要注意生活照与艺术照所呈现出的讯息有所不同;图片能带出的资讯较少;可制作有效的数据库。

第六个项目是“清代浙江景宁汉畬的经济关系与文化融合”,张丹蓉同学为项目负责人,汪蓓同学进行答辩。该项目希望通过对于清代浙江景宁地区民间文献的整理以及对于史籍资料的汇总,考察畲族与汉族的经济关系,探讨畲族与汉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交流与互动。老师们一致认可了这一选题,并建议项目组可以将研究主题进一步明确,并将研究对象进一步细化。

第七个项目是夏冰清同学的项目——“美国内战的记忆变迁”。该项目致力于宏观地追溯一个半世纪以来内战记忆的演变,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及意义所在。在分析记忆变化的同时,也将特别注重记忆在公共史学领域的外在表现。老师们认可了该项目的选题,建议缩短时间跨度,并适当加入内战记忆对于美国社会的影响这方面的内容。

第八个项目是“明清时期兖州府社会力量分析”,杨瑢瑗同学进行答辩。该项目计划以1887-1895年间兖州教案所折射出的多方力量的相互作用为切入点,探讨晚清兖州地方社会的士绅力量。老师们对该项目的选题和价值表示认可,提醒同学要关注当地教案严重程度是否足以支撑研究。
第九个项目的报告人是胡佳洁,她的项目是“创作面向四至八岁儿童的历史科普绘本”。该项目希望参考现有经典历史科普绘本,扬长避短,做出一本优秀儿童历史绘本,将中国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传递给成长中的下一代,以期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老师们主要建议儿童绘本应该有侧重点。胡佳洁同学依次回答了各位老师的问题。
第十个项目是“塑造社会主义新工人——以上海’东宫和‘西宫’的活动为中心的考察”,由韦功烨同学进行答辩。该项目计划从上海地区建立较早、规模较大的“东宫”和“西宫”入手,从其1958-1966年近十年的建设历程中,研究这一时期工人文化生活的变迁和政治思想的建构。老师们表达对该项目的期待,但也提醒同学现有的工人研究已经非常丰富,项目的创新点需多加考虑,建议将项目进一步细化,并与苏联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第十一个项目的题目是“美国对大陆逃港者的政策研究”,胡辰同学为项目负责人。该项目旨在主要从美国档案出发,以1950-1962年这一大陆移民大量涌入香港的时期为研究时段,分析美国对于大陆逃港者的考察、态度、政策及其成效,兼论针对大陆逃港者问题美国与在港多方势力之间的互动关系。老师们一致认可了该项目的选题和价值,并建议胡辰同学关注移民与当地居民的关系。

第十二个项目是“18—19世纪法国知识精英眼中的美国形象研究”。该项目希望通过对18—19世纪一手史料的解读,分析这一时期法国精英眼中的美国形象。黄幻恬同学进行答辩。老师们一致认可了该项目的选题和价值,就该项目主题中的“形象”提出了疑问,并提了与美国民主相关的问题,黄幻恬同学做出了相应的回答。

第十三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为龚子琪同学,她的项目题目为“19世纪末英国对华‘门户开放’的政策”。项目组将综合利用英国外交部档案、英国下议院关于在华事务的文件合集、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中搜集涉及中英关系的部分,探讨英国先提出、后放弃“门户开放”的具体原因。老师们认可了题目的选题价值,认为这一研究对于现实有启示意义,并建议增加英国档案来源,进一步细化研究的内容。
第十四个项目的主题是“美日政府关于1975年天皇访美的对策安排”,顾明晨同学对此进行答辩。本项目试图使用目前尚未被国内学术界广泛利用的档案,集中于1975年天皇访美这一事件,考察天皇访美的起因、经过,以及美日政府对天皇访美的事前准备与访问进程中的对策安排,分析天皇访美的影响、意义及其原因。老师们认为题目过于宽泛,可进一步细化,问题意识也还需进一步提炼,也建议该项目可与对苏关系进行比较研究。

第十五个项目是“上海会审公廨研究(1905—1925)”,负责人为经纬同学。项目组主要选取《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和《申报》两份材料,从中挑选出双方司法互动的典型案件,并从案件考察,研究中方与外方的处理理由与实际行动,以及中方对案件的处理中是否如外方认定的那样缺乏司法传统,以期打破法律东方主义对会审公廨制度的形塑。老师们建议,研究要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应注意东西方对于司法程序的不同理解。

第十六个项目的负责人为锁妮同学,题目是“探究中世纪哥特文化的特点及其复兴的原因”。该项目致力于研究哥特服饰的特点,探究哥特元素服饰在近现代复兴的原因。老师们阐释了“哥特”一词的演化,并认为该项目缺少足够文献支撑,且研究内容稍显繁杂,应重点体现服装史领域的研究。

第十七个项目的负责人是应和颖同学,项目题目为“中法战争中的上海道台邵友濂”。项目组希望结合中法战争中上海的局势以及清廷规划,考察上海道台邵友濂在中法战争中面临的任务和作为,探究个人因素以及上海道的区位影响。老师们认为,该项目的对象可以进一步明确,并就中法战争时段的选题、上海道台的作用进行了提问,应和颖同学一一做了回答。
第十八个项目为“从心理史的角度看吴宓之矛盾性”,项目负责人为姜春毓。项目决定以充分的史料和心理学史的方法去分析吴宓个人矛盾变现的方面和产生的原因,并联系民国时期的历史环境,分析这种个人矛盾与社会的内在关系。有老师对项目表达了期待,建议加入心理测量数据,也对项目中吴宓个人的矛盾性提出了疑问,并指出该项目应该更加谨慎地考虑研究对象。
第十九个项目为“1933—1935年美苏债务谈判问题研究”,其主要负责人为司振环同学。该项目希望利用美苏档案,梳理谈判进程,发掘谈判破裂的原因,探寻其对美苏关系的影响和双方的深层矛盾。老师们认为中美关系的角度会让研究内容过于庞杂,建议删去,并就项目组档案的收集程度提出了问题。

最后一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为单新越同学,他的主题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中法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交涉研究”。该项目的研究目的在于利用这一外交突破,真正从中法妥协原因中探索当代中西方外交对世界格局形成的意义。老师们就项目的创新点、法共态度提出了疑问,单新越同学都一一做了回答。
在同学们阐述完自己的立项计划之后,老师们进一步提出了疑问和建议,自此2019年本科生创业创新训练培育项目的立项答辩圆满结束!
图文:青年史学社
赵睿爽 黄幻恬 励昕婷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