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学习之行
文/杨倩
早上6点40分,我们相约怡和苑门口。我迟到了5分钟左右,只是因为我贪喝了两碗豆浆。我很不好意思地和史副主席、还有今天同行的老师们打着招呼:早上好史老师。史老师说:再等一个人。在这个空当里,我问史博英老师这次行动的安排:我们坐高铁吗?史老师:坐旁边的这辆车,我不去了。我不经大脑地又问:史老师家里有事走不了了吗?史老师微笑着回道:我不去了,你们去吧。原来,安排了两辆车,其中一辆车临时有变去不了了,史老师让我们走了,她留下了。我们等的最后一人来了,准备出发。
车子顺利载着我们一行五人出发了。我想到,这次的学习,有了史老师的舍让,变得更加难得和珍贵起来,唯有认真地去学,去写,才能对得起她的用心与高贵。
我到底骨子里,还是个有些自卑的人。初入文学圈,感觉文学很深奥,我所知不多。听着李林泉校长,自然从容地随口问起我的生活情况和王过关老师、东诊姐的近况,我才轻松了很多,也很大方地和各位老师天南海北地聊了几句。
跟着导航,我们到达运城市里,一行五人路盲,经过两次问路,终于来到学习目的地运城市文联。李林泉校长接到史博英老师的通知,杨麦浪老师也赶来学习。我们在门口等一等他。
会议开始了,第一排安排了文学院、文联和作协的领导。
讲台上运城文联、作协各位领导,著名山西作家张石山老师已经就座,我整理好河东文学发放的书刊,拿出笔记本,手机调成静音,静静地虚心等待这一场文学盛宴。
时间早上9点,各位领导致辞,热烈欢迎张石山老师为运城文学爱好者做文学讲座。
当各位领导致辞完毕,走回座位后,讲台上剩下张石山老师一个人。如果没有著名文学作家这个光环衬托着,他只是一个弱不禁风的老头。然而人的伟大之处就是于此,一个弱小的人,他有文化、有信仰、谈起文化立刻神彩奕奕、觉得他气宇轩昂起来。
张石山老师从创作初期两世为人的立心,讲到三晋文学发展史山药蛋派、晋军派,两派相结合的文学先驱作家赵树理,发展至今三晋文学山花烂漫。
一名专业的文学创作者的条框束缚,从古至今,穷书生。业余文学创作者提点出来的文章在生活中,不读死书。都让我在文学写作上有了新的认识。文学就在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阅读适当就好,留出时间体会生活。现在的自己有焦虑感,觉得自己知识太有限,不断想要利用起所有的碎片时间去多读书。这本身的出发点就是错的。读书是为了用,而不是读了很多很多,一句也没顾得上用在生活中。张老师写给中小学生的《无字天书》,更是想给小朋友们传递在书本之外的一个社会文化、祖辈教化的世界。还有《民间的数学教育》,数学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说到这,我想到最近看的《妈妈教的数学》一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妈妈变成数学的形式传递给孩子,比如数楼梯,清点衣物等,这是书本之外的,随手可得的知识。
也更加让我明白,写作不是为了胜利者、美好的事而作,是为了生活本身的文化去写作。文化来源于生活。
在说到写作思考时,让我们清晰期待什么样的人来看,抓住人心,让人想看,特别是开头。关于思考张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他的七十岁思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天理人情不可违”。天理:孝顺父母。人情:爱家乡的人,才有可能是个爱国的人。
对于文化的思考,张老师告诉以目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有没有做到扪心自问。对于热衷于看外国名著,没有更系统地看我们中国的名著,我们的中国文化,我们有没有自信。
当然要有自信,中国五千年文明,无论经历了多少改朝换代,文化从未断层,留下了很多很多的文化宝藏,经久不衰的四书五经、四大名著、聊斋志异等, 张老师由此为我们信手沾来四大名著的思考。《三国演义》里的温酒斩华雄,在帐篷里听到外面厮杀声的虚写,关羽杀人回来酒还是温热的夸张写,人物形象细节的详细写。《水浒传》里林冲形象神来之笔的痣,在行夫妻对拜之礼时所表现出的男女平等,而非现在的男生单膝下跪。武松杀西门庆时,西门庆的弱势反转,最后强势一博,处处都是作者的伏笔和智慧。《红楼梦》尤二姐之死,人不知鬼不觉,你如何知?初建海棠社,起笔名的场景,不动声色,波澜不惊,但有人心,有大家闺秀的教养。《聊斋志异》酒徒的故事,情节里细节,细节,再细节的描写,语言像生活本身一样生动、真实。对人性的坦然,表现得淋漓尽致。爱文化,爱本国文化,爱本土文化,处处锦绣。列举了方言在文学中的理解,斜(xie、xia),远上寒山石径斜,其实就是我们的方言话xia了,不直了。解(xie 、jie、gai )解xie落三秋叶,解gai放军,母语在从古至今文学中的情感。把写作回头看,看自己,看身边的人,看我们的根。回到生活中,回到家乡,把文化地气连接起来,我们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穷。因为文化就是人本,自律、尊他,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社会环境,忠孝仁义礼智信,传承起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文化的责任和担当。
时间不知不觉在张老师博学、幽默的文学分享中悄然溜走,我们浑然不知。从坐在最后一排的用力听,到设法坐到第一排听得入迷,到最后意犹未尽多想张老师再多讲一些文学。中午12点20分,这堂文学盛宴在我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感谢张石山老师的文学分享,感谢运城文学、文联、作协搭建的学习平台,感谢我们新绛作协的老师们提供的学习机会,收获满满,万分感激。
带着满满的感动和收获,我们一行五人踏上了回家的路,这是一条更宽广,更自信的路。阳光铺满了大街小巷,随手掬一把,就是一朵金花。
听张石山先生讲座琐记
文/李林泉
周日一大早与李福云、卫宁德、肖东珍、杨倩一行五人驱车到运城文联听著名作家张石山的讲座。总的感受是张先生是一个学者型的作家,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幽默风趣,字字珠玑。山西文坛两座山(张石山、韩石山),两人惺惺相惜。这山望着那山高。此语不虚。听完后,思绪良多。
一、扎根本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一是要回望我们生活的土地;二是回望其中祖祖辈生活的人。礼失求诸野。奶奶一句:‘’娃,双手端着给人"就是身教言传一种对人的尊重。
二、从经典中学习小说的技法技巧
举例《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一节中虚实相衬、艺术夸张。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水浒传》举了小霸王周通娶亲遭鲁智深痛打的例子。
《红楼梦》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他称之为“极好的”适合阅读的小说。举了尤二娘吞金而亡和大观园结诗社两个桥段。分析其中讲究、精妙的地方。
《聊斋志异》短篇小说的典范。分析了其中一个书生与狐妖的对话……折射作家蒲松龄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正所谓,“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语)。
三、作一个自觉的思考者,创作要有思想,要接地气。
读书学习滋养精神,开阔视野,在此基础上扎根本土,吮吸河东大地厚重的文化营养。
爱祖国,更要实实在在爱我们脚下这块生我们养我们的沃土。
写作《汾酒赋》的轶事,体现山西文人的担当和情怀。
张先生还介绍了他的《清明无战事》,其中体现了抗日战争背后文化文明的较量。
张石山先生成为著名作家绝非偶然。他的写小说可以两世为人,把写作当作是宗教的文人情怀,都给我们深深的启迪和思考。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未来路还很长。愿与作协诸君同行致远。
感谢市县作协的领导,提供难得的学习机会和同大家交流的平台。
听张石山先生讲座札记
文/杨麦浪
在10月20日早上,我从市里出发,到了市文联门口与我们新绛作协来参加讲座的同事们汇合,一起去参加张石山先生的讲座。
张石山先生是一个精瘦而精神矍铄的老者,他的眼神有一种极强的力量。
我们的眼神和张老的眼神交汇在会场这片宁静的时空时,一瞬间仿佛产生了奇异的磁场。
在这样的氛围里,这一堂文学的邂逅如约而至。
张老提出了“两世为人”。人来到世界的本质是“受难”,因为人类特有的浪漫的创造力,出现了艺术,艺术里出现了文学。
掌控文学力量的作家们是幸运的,他们拥有“创造世界”的力量。在这个高度上,“文学无疑可与佛学、哲学、美学相媲美”。
创造世界的基础是作家的见识、学识、技法。
见识上,张老提及自己参军入伍、基层生活的经历,又讲了诸多六七十年代的见闻,他说,“这都是我写作素材的源泉”,他强调生活素材的积累对于作家的重要性。
学识上,张老提及自己曾写的《汾酒赋》。
“旷世甘冽,流淌潺缓,万里云烟泼翰墨;绝代芬芳,氤氲飘散,周天星斗焕文章。”
“魏晋名士风雅,玉山倾倒;唐宋诗词浪漫,恣肆汪洋。”(张石山先生《汾酒赋》)
张老为我们推荐了四大名著,举例《三国演义》里“温酒斩华雄”的选段,手把手地讲解小说情节的艺术塑造。
小说之外,张老提及了剧本。他讲述自己《吕梁英雄传》小说改编剧本时的一些轶事后,他说,“诗歌、散文、小说、剧本,都是有联系、相通并存,互相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他提了一些嘱咐和一些标准。
“该繁则繁,该简则简。”
“写作的人,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写的作品,是一部接地气、有思想的作品。”
他说,“写作,立功、立言、立德。”
他的这些见解,我深深认同,并受益匪浅。
现在来看,我们与张石山先生的邂逅,是一场美的偶遇,但它不是偶然,是一次必然。
在山西的文学界,张石山老师,是杰出的先行者,他站在了一定的高度,拥有了一定的广度,笔下有一定的深度。后来者们,一定会看到他。
金石文学编辑部
顾 问:乐 然
名誉总编:杨高选
总 编:陈年往事
责任总编:史博英
诗歌编辑:雪 花 王国霞 黄 青 半 仙
任良杰 大宏哥 朝 阳 姚玉香
作品发稿一周(七日)之内所得赏金,60%为作者稿费。其余作为平台维护费(累计赞赏在10元及以下后续费赞赏不予结算)。作品发表十日后,以红包形式发放稿费。投稿前请务必添加总编微信。不然无法发放稿费红包。时间长了可以查询以免落下,否则视为主动放弃。
总编微信号:wang580628
【金石文学】第二期:胭脂小马/散入珠帘组诗——把人世,吹得如此冰凉的是躯体 ,不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