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讲座回顾 | 中国人民大学徐正英教授《出土文献与古代文学》学术讲座综述

讲座回顾 | 中国人民大学徐正英教授《出土文献与古代文学》学术讲座综述

阅读量:3657366 2019-10-22


2019年10月17日晚,中国人民大学徐正英教授在人文学院恕园23号楼给学子们作了题为“出土文献与古代文学”的讲座。徐教授指出,出土文献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出土文献是指的是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典籍专书;广义的出土文献不仅指的是含有文字的地下材料,那些能显示出情节的画像石、画像砖、地上的墓道碑、山上的摩崖、沙土中吹出的流沙坠简等,都可以纳入出土文献的范围。而作为世界级的学问——敦煌文献,则不能算在出土文献中,因为出土文献的研究量级要相对小一些。尽管一些学者认为出土文献会改变文字学、历史学的部分学术史,但在徐教授看来,直到目前为止,出土文献并不能改变文学史——出土文献无法取代传世文献的主流地位。原因有二,一是现有出土文献的文字数量要远远小于传世文献;二是目前获得的出土文献里面文学经典很少,更多的是墓志之类的材料,文学价值有限。尽管如此,徐教授认为出土文献对文学依然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体现在七个方面:辨真伪、定年代、正作者、校文本、补生平、溯文体、解公案。为了便于理解,徐教授又就每个方面举了例子,比如在辨真伪方面,现行十卷本《孔子家语》据孔安国后序以及1977年夏侯灶双谷堆墓出土木牍可知不是伪书;定年代方面,1995湖北荆州郭店楚简战国中期墓中的甲乙丙三本《老子》确定《老子》是战国初期的书;正作者方面,银雀山墓同时挖掘出来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两本书,证明了孙子与孙膑并不是同一人;校文本方面,毛诗《邶风·北风》“惠而好我,携手同车”中“车”在阜阳汉简的古本诗经中作“居”,一字之差,使得诗歌意旨由逃难诗变为求爱诗;补生平方面,墓志铭帮助补充王之涣的生平事迹;溯文体方面,出土文献帮助我们认识到七言诗起源于西周;解公案方面,关于孔子厌恶郑声,到底是厌恶郑国的音乐还是诗歌的问题,通过分析出土文献,得出孔子是厌恶郑乐的结论。
出土文献的意义,就是提供了与传世文献的对照,帮助发现传世文献中的错误,解决传世文献造成的公案。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研究者在征引、使用传世文献时,要尽量在严谨的考证基础上使用它,并审慎下结论。
(文/叶苏贤)
杭师大人文学院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