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推动人才学术交流,进一步促进学科交叉,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第十三期青年人才“学术沙龙”活动如约而至。本期活动拟针对“绿色生命科学”进行跨学科的研讨交流,涉及“组蛋白修饰、RNA修饰和RNA结构测序最新技术、植物干细胞、蛋白质翻译组学、外泌体抗病机制”等方面研究,从理论研究到技术开发,完美呈现遗传信息动态传递的生命之美。热诚欢迎各位老师和同学参与,期待您的到来。
一、 时间地点
时间:2019年10月25日下午4:00-6:00
地点:高等研究院530学术报告厅(当代楼B座/2号楼)
二、主持人
胥国勇 教授, 高等研究院
三、特邀嘉宾
1. 蔡强 教授, 生命科学学院
2. 陈香嵩 研究员,生命科学学院
3. 皮利民 研究员,高等研究院
4. 翁小成 教授,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5. 杨红春 教授,生命科学学院
四、活动联系(人事部)
刘晓慧:68752625
2019年10月
“学术沙龙”议程
时间:2019年10月25日(周五) 下午4:00-6:00
地点:高等研究院530会议室(当代楼B座/2号楼)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人事部
协办单位:武汉大学研究生会
报告人简介
蔡强,博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以植物宿主拟南芥和真菌灰霉菌为研究对象,研究小RNA在植物与病原菌相互作用中的机制。重点研究小RNA运输的另一个方向,即阐明宿主内源小RNA是否可以运输至病原菌中作为植物的免疫防御手段。进而重点研究植物-病原菌互作过程中小RNA的转运机制,即宿主内源小RNA如何跨界影响病原菌关键致病基因的表达,进而抑制病原菌的致病性。该研究对于阐明宿主和病原菌之间的相互交流、特别是植物的抗病机制具有重大的的意义,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发跨界基因沉默介导的植物病虫害防治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设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2018 Jun 8; 360:1126-1129)。
陈香嵩,博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2012年博士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2014-2018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从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功能和分子机制的研究。2019年至今,为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以水稻和拟南芥为材料,主要关注表观遗传调控的分子机制,以及在植物发育和环境响应中的功能。
翁小成,博士,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8年),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楚天学子入选者 (2015年)。2002年7月获武汉大学化学学士学位,2007年12月在周翔教授指导下获武汉大学化学博士学位。2013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何川教授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一直以来致力于核酸化学生物学研究,通过核酸探针分子进行核酸结构和功能的调控和功能研究,基于分子探针进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开发,已在Cancer Cell,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0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1项、面上项目3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曾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010年,排名第二),英国皇家化学会RSC“Young Chemist Award”(2009年) 及武汉大学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2010年)。
皮利民,博士。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植物干细胞调控的分子机理。干细胞是一类在发育过程中可以特化成不同细胞类型的未分化细胞。干细胞如何维持其多能性是发育生物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近年来生命科学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前沿领域。植物顶端干细胞为其所有器官的生长发育提供了细胞来源。课题组将充分利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等手段,特别是运用活细胞显微成像和特异细胞类型分选技术,探究植物干细胞在胚胎中的起始和胚后多能性维持的分子机理。研究集中在:1)干细胞发育调控因子在细胞间定向移动的分子机制;2)干细胞命运的表观遗传调控;3)干细胞对环境信号和内源发育程序的整合。
杨红春,博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2005年9月开始,师从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马力耕教授和郭岩教授,并于2011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获得植物学博士学位;同年加入约翰因纳斯中心(John Innes Centre)的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Caroline Dean教授实验室,2017年11月回国加入武汉大学。一直从事植物发育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Science等国际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
胥国勇,博士。2007年获得南开大学生物技术学士学位,2012年获得清华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2012至2013年在清华大学生物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至2017年在美国杜克大学董欣年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1月起任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组建了生物技术交叉研究实验室,融合三个学科交叉方向:(一)组学与信息技术;(二)微流芯片控制技术;(三)合成化学及合成生物技术,来研究蛋白质翻译调控(Translational Control)在“宿主”—“病原”—“内生微生物”之间的三国演义。
排版 | 胡军霞
审核 | 任 澎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