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杨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杨涛
近年来,相关部门一直致力于深入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发展普惠金融,创新金融服务体制机制。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0年实现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应用。
当然,移动支付在农村的快速发展,不仅是因为监管部门的大力推动,也是商业银行、清算组织、支付企业不断拓展业务蓝海的结果,具有内在的发展动力,有利于提升农村居民的生产、经营及消费的便捷度,改善支付体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的一系列研究发现,移动支付的采用有助于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新注册企业的数量,甚至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水平。
一、农村支付体系建设意义重大
在实践中,我国支付体系建设一直坚持普惠发展导向,在改善农村地区、弱势群体的支付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使用手机转账的成年人比例等支付领域普惠金融指标普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人民银行统计,近几年,我国农村地区支付服务能力的提升进展明显。从支付工具来看,农村地区银行卡数量仍旧保持增长。截至2018年末,农村地区银行卡发行量为32.08亿张,人均持卡量为3.31张。其中,借记卡29.91亿张,增长了11.13%;信用卡2.02亿张,增长了15.60%;借贷合一卡1434.35万张。同时,移动支付业务继续高速发展,并成为网络支付的绝对主导方式。2018年,非银行支付机构为农村地区提供网络支付业务共计2898.02亿笔、金额76.99万亿元,分别增长了104.4%、71.11%。其中,互联网支付149.18亿笔、金额2.57万亿元,分别增长了21.56%、22.57%;移动支付2748.83亿笔、金额74.42万亿元,分别增长了112.25%、73.48%,占网络支付份额分别为94.85%、96.66%。
当然,未来农村地区的支付体系创新,关键抓手在于电子支付,尤其是移动支付。这需要在适应不同层次支付服务消费者需求方面不断寻求突破和改进。例如,过去通常讲的“数字鸿沟”,意思就是数字化、互联网等新技术会不会给某些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村个体带来更多的压力,使得他们与掌握新技术的群体之间的福利差距越来越大。由此,很多人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有些人甚至对数字化提出反对意见。应该说,这类问题与移动支付也是相关的。我们认为,要解决数字鸿沟,只能依靠进一步应用和发展新技术。大量证据也表明,对于广大农村弱势群体来说,包括移动支付在内的金融科技手段的发展,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有可能缓解金融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支付结算仍以现金为主,其他结算支付工具很少被使用,支付手段还停留在传统的方式上,金融服务水平难以提高。整体上看,我国城乡差距较大,长尾客户规模庞大,在一些农村地区如何真正有效地打通“最后一公里”,依然存在保证商业可持续的挑战。特别是在打好扶贫攻坚战的过程中,支付服务应该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近年来,村镇银行大量进驻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但由于其业务量相对较小、技术能力较为薄弱等原因,目前均以间接参与者身份通过其主发起行或代理银行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办理跨行支付业务,无法体现村镇银行的行业特色。代理清算平台虽然能够帮助村镇银行有效提高支付清算能力和水平,但随着接入银行机构数量的不断增加、交易业务量和金额的不断增长,风险也在不断增加,且该类代理清算平台作为银行间跨行清算系统的一部分,游离于人民银行的有效监管之外,易产生监管死角。据统计,2017年,部分地区助农取款服务点数量和业务规模均出现明显下滑。海量数据涌现的大形势下,数字鸿沟问题的短期影响仍然不容忽视,部分群体在数字化、电子化支付时代被边缘化。在支付方式创新发展的背景下,不少社会公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如何解决普惠金融发展中的消费者保护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制约农村支付清算体系发展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最新设立的村镇银行、民营银行运营时间短,缺少服务农村市场的经验,并受科技能力、软硬件建设的限制,其农村支付清算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二是由于当地经济、基础通信设施比较落后,新兴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未普及,农村部分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使用相应支付工具也存在障碍,给新兴支付工具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阻力。三是农民及农村中小企业主对金融知识了解较少,对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本票等结算工具了解不多。虽然近几年金融机构每年都组织到乡镇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活动,但宣传形式单一,宣传半径较小,效果不是很明显。
三、完善农村支付体系的重点环节
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支付市场的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以下几个要素。
1.将包括C端和B端的应用场景的培育作为重中之重
众所周知,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随着移动支付行业的发展,线上支付场景的应用模式已较为完善。目前,电商流量触达天花板、网络购物规模增长率持续下滑,而线下移动支付有着更加丰富的场景和更平稳的增长速度,正在逐渐成为移动支付新的增长点。
在城市,居民使用非现金支付方式的消费场景逐渐丰富,如交通卡充值、高速公路缴费、医疗缴费、线下机票预定等。同时,第三方支付机构从大型商超向中小型商户渗透,使用第三方支付机构收单服务的商户比例逐渐提高。各类与城市居民衣食住行有关的商业和公共服务场景,是最典型的移动支付应用的B端场景。支付场景的丰富不仅仅提高了支付工具本身的价值,而且依托“支付+”,可能进一步推动整个商业模式效率的提升。换句话说,移动支付的痛点不仅仅是支付工具,更重要的是支付产生的信息“财富”。例如,在支付企业与医院的合作中,可以依托这些信息,解决原有医院服务流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信息不对称问题。如果能够依托支付手段,缓解病人对于就医流程、医疗资源选择、药物信息等的焦虑,将实现医疗服务水平的巨大提升。
与之对照,在农村地区,居民消费、公共服务、商业生态等还存在大量发展短板,相应的线下支付场景也严重不足,这在根本上制约了农村零售支付环境的大幅改善。因此,与其说优化农村支付环境重在支付工具的推广,不如说更为关键的是不断改善农村的商业服务和公共服务基础布局,提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三农”领域的经济活跃度,从根本上激发农村的支付市场活力。
2.始终坚持以市场主导为主,以政府引导为辅
在农村新兴电子支付的发展过程中,虽然需要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但要减少政府的直接投资和行政干预,更多以调动市场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原则,政府的职责在于推动技术与设施的标准化,以实现普惠金融与商业金融、机构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与共赢。
在发展早期,农村支付市场可能会出现多种模式“百花齐放”的局面,长远发展则需要有效引导,逐渐聚焦于可持续发展的主流商业模式,使得各方能够在其中准确定位。对于政府来说,需要着重维护市场竞争与运行秩序,提升行业效率。例如,人民银行曾经在《关于推动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减少重复建设”,实际上就是指POS、ATM等各类机具设施的标准化和包容性发展。其关键不在于各类机构重复布局机具的问题,而是指提升现有机具的兼容性,如同一机具对各类银行卡的支持,以及对金融IC卡和NFC支付的支持等。再如,无论在基于手机的移动支付发展中,还是二维码等新型工具的创新中,虽然现在更加重视技术标准化问题,也有了一些国家层面的规则,但是整体上还需要进一步整合和完善,通过促进规范化和标准化来真正实现支付产品效率与安全的平衡,为行业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强农村支付服务消费者权益保护与专业知识普及
我们看到,在新兴支付工具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支付领域消费者利益受损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公众对支付的本质了解有限,专业知识水平不够。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更加需要多方着力,加快支付领域基本知识的教育普及,增强消费者防范意识,促进支付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是资金安全。对于多数农村弱势群体来说,最关注的是保障资金安全。二是信息安全。所有人的行为在支付层面留下信息,信息采集有没有侵犯个人的权益,同样需要高度重视。尤其是大数据时代,在充分运用个人信息的同时,还要做好信息安全保护工作,这一点非常重要。三是技术安全。新技术变化非常快,但是在农村地区能否实现效率与安全的平衡?在农村支付领域,电子支付是否就是“越快越好”?这些都需要从行业、监管和“三农”发展等角度进一步探讨。四是平台的安全性。涉足农村支付服务产业链的各类主体和平台,是否利用信息不对称做一些存在争议的事情,是否有损害消费者的行为,是否有一些霸王条款和捆绑销售,这些都需要进行全面考量。
4.农村支付市场的健全需要多种支付工具配合
在支付体系建设中,从支付工具视角看,可分为现金支付和非现金支付两大类,非现金支付包括票据、银行卡和其他结算业务。近年来,我国电子支付尤其是移动支付业务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第三方支付机构发展势头迅猛。在第三方网络支付交易规模中,互联网支付是最主要的业务类型。对比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市场份额,银行仍是支付清算的主渠道,在大额支付、单位资金结算和跨境支付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对于支付工具多元化的需求更加迫切,因为支付服务消费者的特征差异性较大。比如,对于许多人群和场景来说,现金是必不可少的支付工具,而银行卡同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对于那些已经接触过都市生活的年轻人来说,互联网支付、条码支付乃至未来的线下人脸支付也都是能够接受的支付类型,他们甚至更加喜欢新型的支付体验。因此,农村电子支付的发展不能“一刀切”和“一哄而上”,在较长时间内会存在多种支付方式并存的局面。
5.需要各类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技术基础设施的保障
完备的支付清算体系包括支付工具、交易模式、清结算流程、支付中介与组织、支付账户体系、监管政策等。农村支付体系与环境建设,一方面不仅要着眼于支付工具,更应该实现多方要素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农村信息化环境的健全。
早在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强调“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实际上,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如生产信息化应用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等。目前,政府正在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如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开展了五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支持农村及偏远地区光纤建设和4G网络覆盖,中央财政和基础电信企业投资累计超过500亿元。再如,不断加强农民信息技术培训,鼓励社会主体积极参与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总的来看,农村支付环境的优化与发展,离不开工具、应用、技术、基础设施等的系统性协调发展。END
精彩文章推荐
【上海农商银行网金部总经理王海涛】金融科技助推农村支付环境建设 ——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实践与创新
【北京农商银行网金部总经理冯智】秉持服务“三农”初心,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建设
【长沙银行零售业务部总经理陶蕙】依托农村金融服务站,持续优化农村支付环境
【农信银云支付中心总经理齐亚斌】深化农村支付普惠,科技引领服务创新 ——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环境成效显著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秘书长陈波】农村支付服务普惠发展的基本经验
【中国银联总裁时文朝】深入践行“支付为民”理念,促进农村支付服务提档升级
【特别关注】多方合力推动农村支付环境建设
《中国信用卡》
2019年第 10 期
淘宝网店:https://shop160045533.taobao.com
¥25
欢迎订阅
公众号ID
ChinaCreditCard
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