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教学津梁】曹冬梅高三语文陌生化论述类文本教学难点突破 ​

【教学津梁】曹冬梅高三语文陌生化论述类文本教学难点突破 ​

阅读量:3635237 2019-10-21


E
F
咱们的语文课
—语文课—
咱们的
精彩语文
O
T
R
F
提要
一次几乎为零的均分引发了笔者对当前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教学的思考,本文从思辨性阅读的需要、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论述类文本的再利用以及整本书阅读的角度阐述了陌生化文本重点讲解的必要性……
正文
【教学津梁】曹冬梅┃高三语文陌生化论述类文本教学难点突破

摘要:一次几乎为零的均分引发了笔者对当前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教学的思考,本文从思辨性阅读的需要、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论述类文本的再利用以及整本书阅读的角度阐述了陌生化文本重点讲解的必要性,并试图从提供必要的文本补充、调动学生经验和经历介入文本理解、运用思维导图理清思路、对他人的论断进行分析挖掘,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同类文本参读中找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来。
关键词:论述类文本  陌生化文本   教学难点
高三语文陌生化论述类文本教学难点突破
——以《美学散步》中选段《舞——中国艺术意境结构的特点》为例
      最近高三学生在做论述类文本宗白华《美学散步》中选段《舞——中国艺术意境结构的特点》的问答题时得分率非常低,以前讲解论述类文本时我多是对照答案跟学生讲,也总是责备学生为什么不到文章中好好找,因为很多时候这些答案看起来如此“理所当然”。可是这次我被这接近于零的均分震撼了,我开始认真思考这背后的原因,思考该怎么讲才能让学生听懂,花大量时间讲解是否有效果。
      这篇文章选自于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中《道、舞、空白:中国艺术意境结构的特点》的一部分,美学是学生感到陌生的领域,其中多有哲学思想的体现。宗先生本人学贯中西,文章文辞典雅。李泽厚曾将朱光潜和宗白华这两位美学大师进行比较:“朱先生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先生却是抒情的;朱先生偏于文学,宗先生偏于艺术;朱先生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先生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1]因此宗先生的作品中夹杂着大量文言词汇,引用中外诗人的诗句作为佐证材料,以及作者语言表述上的陌生化,这些都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另外由于篇幅限制,出题者只节选了其中关于“舞”的段落。实际上选段中多次提及“道”,“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多重含义,而宗白华先生引用了《养生主》原文“游刃有余”的故事来引导读者理解他笔下的“道”是“形而上原理”。出题者设置的题目是“德国诗人侯德林的诗中“深”和“生”有何含义?它们之间有何关系?”以对“深”的理解为例,答案解析中建议学生结合原文中“中国哲学就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道’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但选文没有前面的铺垫,学生连“道”的含义都不懂,又怎么能答对呢?而且缺少了对“道”的解释也就难以理解文中的“舞”和“艺”了。因此选文中核心概念解释的缺失也是造成此文陌生化的原因之一。
      那么像这样的陌生化文本对于高中生来说有没有阅读的价值,均分如此低的文本对于教师来说有没有必要花大量时间去讲解,尤其是高三的课堂。仔细审视了这篇文章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必要性: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设置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思维理性水平。[2]其中思辨性阅读主要依托于论述类文本,高三学生接触的多是试卷中的文本,而且高三阶段应是学生逻辑思维和辩证性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然而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如果仅是以练代讲或者拿着答案讲“理所当然”的答案,那么学生的思维提升就很有限了。目前学生多满足于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看不了“不耐烦”的文章,而这样的阅读习惯往往使学生遇到陌生化的文本就有畏难情绪,思维流于肤浅,理解能力也有所降低。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浸入文本阅读,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有难度的文本。
      2.  高三学生都在为写作积累素材,但是在此过程中很多学生只满足于摘抄,围绕材料反思的少,写作过程中的原因分析始终缺乏深度。实际上学生平时做的论述类文本多由出题者精心挑选,论述层次明确,论据经典,论证方法多样。它们既是素材积累的好来源,也是学生写作的好范本,读好读透这些文本正是训练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提升的好机会。
      3.  论述类文本涉及的领域广泛,诸如篆刻、建筑、书法、美学等,深入阅读与理解可以揭开这些领域的一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相关的知识经验,拓展学生的视野。如果学生能深入了解,也为写作时化大为小提供了一个抓手。
      4.  目前整本书阅读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显然整本书阅读不能止步于宏观的把握,它也离不开微观的挖掘。教师往往在单篇文本或选段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总结阅读方法,指明阅读方向,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是美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学生往往敬而远之,如果能通过这节课的讲解让学生窥见美学世界的一点美妙之处,进而去阅读此书,岂不比多做十篇阅读有意义得多?
    然而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相关的阅读积累过少,选材又远离学生的生活,怎么讲才能被学生理解并接受呢?从教师这个角度来看,自己需要找到原文与选段进行对比,认真阅读分析完整的文本,找出理解困难的字词句,形成自己的阅读体会。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理解的难点是否与自己一致,自己的阅读经验以何种方式传达给学生等问题,带着这些想法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1.   提供必要的文本补充
      因为选段带来的核心概念难以理解的问题,所以有必要给学生提供前面关于“道”的文段。当然,在提供这些文段之前,有必要先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出与核心概念相关的词语句子,比如跟“舞”有关的主要有:①尤其是“舞”,这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②在这时只有“舞”,这最紧密的律法和最热烈的旋动,能使这深不可测的玄冥的境界具象化、肉身化。③所以唐代大书家张旭见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笔法,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说:“庶因猛厉以通幽冥!”前两句的表述比较空,学生难以把握,第三句则很容易使学生将“舞”片面地理解为“舞蹈”。而后面关于“舞”的一段文字则更利于学生正确理解“舞”的含义:“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表现着舞姿。“舞”不仅包括舞蹈,还包括其他领域中飞舞的场面,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2.   调动学生经验和经历介入文本理解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只有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教学学生才能更有效地接受新知识。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和精力来介入文本理解。任何文本的理解首先需紧扣语言内容的理解,思辨能力等的发展都必须建立在语言建构的基础上。《舞——中国艺术意境结构的特点》中文言词汇的理解是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我将“鸿濛”联系“开辟鸿蒙”一词,“造化”联系“造化钟神秀”来帮助学生理解,两者的含义相似,都跟自然有关。然后看“艺术家在这时失落自己于造化的核心,沉冥入神,“穷元妙于意表,合神变乎天机”(唐代大批评家张彦远论画语)。“是有真宰,与之浮沉”(司空图《诗品》语),从深不可测的玄冥的体验中升化而出,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如何理解这句话,需不需要理解所有的诗句?实际上只要理解了“失落自己于造化的核心”的含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抓住“于”,联系特殊句式即可。因此这句话可以理解成艺术家在对自然的深思中有所体会,也就是得“道”。
      3.运用思维导图理清思路
      我们将文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归类,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

思维导图在论述类文本的思路梳理中运用较广,它是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抽象概括和分析综合,可以辅助学生进行逻辑链的梳理,带动理性思维的深入,有利于推进深度学习。
      4.对他人的论断进行分析挖掘,用自己的语言陈述
      在理清文章思路后,我又播放了一段音乐,让学生谈谈自己听过这段音乐后的体会。在我讲解了这首音乐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后,我让学生用文中的词语连成一句话来概括这一过程。艺术家因为在自然中有所体会而创作音乐,而我们刚才一系列的行为却是相反的,是受众通过音乐也就是“艺”“生”来领悟艺术家沉冥其中的“道”“深”。
      5.同类文本参读
      同样是美学著作,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中《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有这样一些文字值得关注:人和动物的分别在人在劳动生产之前心里已先有蓝图,有了观念(idea,即意象)和目的(生产品的功用),而这个目的就规定了动作的方式和方法的法则(规律)……人愈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也就愈会认识到:人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3]请学生对比阅读这两篇文章,找出异同点,同时感受一下李泽厚先生对两位美学大师风格的评价。
这节课我上得很不轻松,学生面对这样的文本也不轻松,但是也只有平时多啃啃这些让人不轻松的文章才能在真正需要时轻松读懂陌生化的文本。
参考文献:
1.  蔡巧玲.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2.  王婉珍.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7.
3.  沙伊露.“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实施路径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9.
附文本及题目:
舞——中国艺术意境结构的特点
宗白华
      艺术家经过“写实”、“传神”到“妙悟”境地,由于妙悟,他们“透过鸿濛之理,堪留百代之奇”。这个使命是够伟大的!
      那么艺术意境之表现于作品,就是透过秩序的网幕,使鸿濛之理闪闪发光。这秩序的网幕是由各个艺术家的构思组织线、点、光、色、形体、声音或文字成为有机谐和的艺术形式,以表出意境。
      因为这意境是艺术的独创,是从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它不是一味客观的描绘,像一照相机的摄影。所以艺术家要能拿特创的“秩序的网幕”来把住那真理的闪光。音乐和建筑的秩序结构,尤能直接地启示宇宙真体的内部和谐与节奏,所以一切艺术趋向音乐的状态、建筑的构思。
      然而,尤其是“舞”,这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艺术家在这时失落自己于造化的核心,沉冥入神,“穷元妙于意表,合神变乎天机”(唐代大批评家张彦远论画语)。“是有真宰,与之浮沉”(司空图《诗品》语),从深不可测的玄冥的体验中升化而出,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在这时只有“舞”,这最紧密的律法和最热烈的旋动,能使这深不可测的玄冥的境界具象化、肉身化。?
      在这舞中,严谨如建筑的秩序流动而为音乐,浩荡奔驰的生命收敛而为韵律。艺术表演着宇宙的创化。所以唐代大书家张旭见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笔法,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说:“庶因猛厉以通幽冥!”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上说:
      唐开元中,将军裴旻居丧,诣吴道子,请于东都天宫寺画神鬼数壁,以资冥助。道子答曰:“吾画笔久废,若将军有意,为吾缠结,舞剑一曲,庶因猛厉,以通幽冥!”旻于是脱去縗服,若常时装束,走马如飞,左旋右转,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室而入。观者数千人,无不惊栗。道子于是援毫图壁,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道子平生绘事,得意无出于此。
      诗人杜甫形容诗的最高境界说:“精微穿溟滓,飞动摧霹雳。”(《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前句是写沉冥中的探索,透进造化的精微的机缄,后句是指着大气盘旋的创造,具象而成飞舞。深沉的静照是飞动的活力的源泉。反过来说,也只有活跃的具体的生命舞姿、音乐的韵律、艺术的形象,才能使静照中的“道”具象化、肉身化。德国诗人侯德林(Hoerdelin)有两句诗含义极深:
      谁沉冥到
      那无边无际的“深”,
      将热爱着
      这最生动的“生”。
      他这话使我们突然省悟中国哲学境界和艺术境界的特点。中国哲学就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道”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道尤表象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
      17. 德国诗人侯德林的诗中“深”和“生”有何含义?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曹冬梅,江苏省扬州市红桥高级中学教室   
[1] 李泽厚.宗白华美学散步序 [EB/OL].百度文库,[2011-9-13]. https://wenku.baidu.com/view/b5d7cdd4c1c708a1284a44b1.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8-19.
[3] 朱光潜.《谈美书简》五、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EB/OL].读书369. http://www.dushu369.com/zhongguomingzhu/HTML/52547.html
编辑部主任:李仁甫
副主任:周友喜  丁学松
主编:侯传涔  程国斌
编委:陈玉蓉   邱利群   刘苏梅  吉红艳
         杨丽丽  李少卿    陈海峰   陈  婷
         张春华  邵志娟    胡晓静  张建东  
本期制作:陈海峰
投稿邮箱:shengchengyuwen@qq.com
精品推荐

咱们的语文课
     一起分享语文的精彩
微信公众号ID: zanmendeyuwenke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