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祖上是宋国贵族,因政治变乱,迁居到鲁国。年青时的孔子虚心好学,三十多岁时便以博学闻名。中年时,孔子因鲁国内乱,来到齐国。他跟齐景公谈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被采纳。后来,孔子不得不又回到鲁国整理典籍并收徒讲学,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
50岁时,孔子当了掌管刑罚事务的地方官,后来又升官当了主管司法的司寇。这期间,孔子帮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齐景公决定把从鲁国侵占来的三处土地还给鲁国,还将80名歌女送给鲁定公。鲁定公很高兴,从此不再理国事。孔子想劝说,鲁定公却一直躲避。这件事让孔子很失望。孔子的一位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还是走吧!”从此以后,孔子便带着自己的一批学生周游卫、陈、宋、蔡、楚等国。
孔子周游这些国家,可不是为了游览名山大川、饱览人间圣境,而是为了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他每到一国总要积极参与当地的政治活动,希望遇到赏识和信任自己的国君,实现自己的抱负。可是,在周游列国的十多年中,孔子的理想从未实现,反而常常受到冷遇,甚至饥寒交迫。
有一次,孔子来到郑国,和弟子们走散了,学生子贡向人打听老师的下落,一个郑国人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长得像尧帝,脖子长得像舜帝的大臣皋陶(gāo yáo),肩膀长得像我们郑国的贵族子产,可是从腰部以下比大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真像一条丧家狗。”子贡找到孔子,把这个人的话告诉了他,孔子自嘲地说:“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但说我像条丧家狗,真是对极了!对极了!”
孔子在政治上不断碰壁,这让他感到自己的理想已无法实现。晚年的孔子受到鲁国贵族季康子的礼聘,再次回到鲁国,继续从事整理和传授典籍的工作。他编订了《诗经》《尚书》《周礼》《乐经》《易经》《春秋》等著作,对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尊称为“国老”。
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去世了。他的弟子们辑录其生前的言论编成《论语》一书。这不仅是一部儒家经典,更是研究孔子思想学说的重要资料。
孔子死后,众弟子守墓三年,子贡哀思未尽又守了三年。后人为纪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
内容来源:《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华夏历史》中华书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