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苹果有牙齿,如果西瓜长羽毛,如果鳄鱼装把手……会发生什么呢?
《如果苹果有牙齿》是一本很特别的童书。第一次听到这个书名,我以为自己听错了。什么?苹果长牙齿?不可能!
拿到书一看,封面上有个大大的“IF”,“IF”上面有一个红彤彤的苹果:它满口白牙,咧开嘴笑,像个淘气的机灵鬼……
身旁的小侄女妮妮好奇地问我,“姑姑,这个苹果是被白雪公主的后妈施了魔法了吗?”
这个苹果确实被施魔法了,施魔法的人是美国著名平面设计师米尔顿 ? 格拉泽(Milton Glaser)。
设计师?艺术家!每年为纽约市带来7位数收益的非凡作者
说起米尔顿 ? 格拉泽,国内的朋友们可能有些陌生,但在设计界,他是泰斗级的人物,被誉为“世界设计之父”“平面设计界的米开朗基罗”。
1929年,米尔顿生于美国纽约。在5岁时,他就想以艺术为业,但是父母一个冷眼反对,另一个热心支持。十几岁时他学习绘画和卡通,最终选了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平面设计。这条道路贯穿了他的一生。
1954年,米尔顿在纽约创立图钉(Pushpin)工作室并任总裁。1968年,他创办了《纽约杂志》(New York)。从职业生涯开始时,他就热衷于兼容并蓄、不同寻常的设计思路。
米尔顿的作品种类多样,涉及范围很广,如明信片、唱片包装、海报、Logo、广告、书籍插图等。他还设计了许多富有魅力的餐馆、一系列超级市场,甚至主题公园。
人生的每个阶段,他都创作出经典的作品。他设计的海报往往色彩丰富,让人看过一眼就印象深刻。
请往下拉……
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这位老人设计了近500件海报和无数的视觉标识。他公认的代表作是这两件作品——“I?NY(我爱纽约)”这个闻名世界的Logo和鲍伯?迪伦的迷幻摇滚海报。不得不重点提一下前者。
40多年前的20世纪70年代,纽约市进入一段黑暗时期,处处都是瘾君子,犯罪率创下史上最高。混乱危险的城市令人们非常不安。纽约人酝酿一场“拯救纽约”运动,落到谷底的旅游业是精英人士优先想拯救的。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纽约人,米尔顿为家乡献上了他设计的新Logo:I?NY。没想到,这个在信封上用红蜡笔草草涂出的初稿居然被广告公司选中了。现在这个信封已被纽约现代艺术馆永久收藏,价值相当于一小张毕加索画作。
现在这个信封已被纽约现代艺术馆永久收藏,价值相当于一小张毕加索画作。
后来,这个温馨暖萌的Logo几经修改,变成了今天我们熟知的样子。
无法意料到,米尔顿居然放弃了这件重磅作品的版权!谁都可以随意复制它!
纽约的男女老少对这个Logo一见钟情,到处举起同样的牌子,没有人觉得这是一件“设计作品”,它似乎早就在那里了,就像自由女神像那样一直存在着。简洁自然的“I?NY”安抚了人们压抑许久的内心。
蝴蝶效应继续发酵,“I?NY”的标语牌触动了外来旅游者,纽约的旅游业因此不断地好转。每一件印有这个Logo的商品都很好卖,这为纽约州政府带来超过7位数的年均收益。人们称米尔顿为“拯救纽约市的英雄”!
2011年,为了哀悼“9·11”事件中的死难者,米尔顿重新设计了一个“I?NY”,翻译成中文:我从未如此深爱着纽约!红心左侧的黑色代表着被撞毁的世贸大厦。这次纽约市民也得到了些许安抚。“I?NY”不再是一个Logo,一个现象,是遭受痛苦后的自然流露。
到目前为止,“I?NY”是人类历史上最多被效仿的标识,今天我们可以在世界各地看到它的各种变形。这个Logo如此流行,源于米尔顿放弃了设计版权。但人们或许不会想到,每一次使用,都是在向纽约表示敬意,向设计者米尔顿表示敬意。
“米尔顿是个现代文艺复兴者,插图画家中的睿智知识分子,为现代插图界带来深刻和概念性的想法。”道德感是米尔顿设计哲学的核心,他认为设计应当对公众负有责任感,这份责任感甚至可以和希波克拉底誓言相提并论。“I?NY”正是他的设计哲学的完美体现。
同时,在米尔顿眼里,“艺术和设计往往并不相通”,能够使人产生情感共鸣,而不仅仅是逻辑认可的设计作品才算得上是艺术品。在内心深处,他始终没有放弃儿时成为艺术家的梦想。他一直渴望能够跳出“职业”的窠臼,给看他作品的人带来情感上的波动,换句话说,从他眼中的“设计者”过渡到“艺术家”。米尔顿曾经坦诚地说过:“我一直都希望能够走出商业设计圈子进入艺术圈,至于我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有多大,就要留给后人去评说了。”
2009年,米尔顿终于美梦成真了!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授予他“国家艺术奖”,他成为美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平面设计师。而以往这个奖项都是授予艺术家的,它是对米尔顿职业生涯的最大肯定。由此,他终于正式从设计师进阶为艺术家了!
看到这张照片,是不是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米尔顿发自内心的喜悦。
艺术性满满+脑洞大开=奇妙的阅读体验
米尔顿热爱插图。他热爱以绘画讲述故事,去解决复杂的问题,以刺激煽动、丰饶的古怪方式,使观者思考或者体验到某种新的、令人兴奋的东西。《如果苹果有牙齿》是米尔顿和妻子雪莉 ? 格拉泽(Shirley Glase) 共同创作的第一部绘本。
2017年,88岁的米尔顿 ? 格拉泽在谈及这本书时说道:“这是我和妻子共同创作的第一本绘本。我们觉得《如果苹果有牙齿》这个书名很适合孩子。我们从来没想到这本书会流传至今。”经典作品流传下来,总是有理由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部童书吧!
作者:[美] 米尔顿 ? 格拉泽
[美] 雪莉 ? 格拉泽
出版社:低音?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译者:王美芳 译
高洪波 编译
定价:45.00
我和妮妮兴奋地打开《如果苹果有牙齿》,前环衬上出现了一个彩蛋。
图中的小猫咪很可爱,脑袋像极了西方万圣节的南瓜。继续往下翻,每一页都是惊奇的画面。
哈哈,苹果咬住了鼻子!
看到这幅画,我问妮妮:“如果苹果有牙齿,你敢吃吗?它咬你,怕不怕?”小妮子咯咯地笑了:“为什么要咬我呀?不能亲我一下么?”然后兴致勃勃地往下翻。
长羽毛的西瓜,戴假发的猪,
装上把手的鳄鱼,穿条纹衣的斑马……
会唱歌的胡萝卜,长头发的蘑菇,
会许愿的大鱼,像玻璃一样的蛋壳,帮忙搬书的袋鼠……
实在令人惊叹!这些插画无比精美,还令人脑洞大开!顾不得细读和精读,姑侄俩继续翻动这本书,一直翻到最后一页,“如果看到这一页,宝宝上床歇一歇”,这本童书读完了。
妮妮完全意犹未尽!我的脑子也仿佛体味到不寻常的风暴,顾不得理清思路,顺着她的小手往前翻,看她指到这一页。
“姑姑,这棵树是粉色的!我从来没见过粉色的树!它是什么树呀?”
“像是杉树,姑姑也不确定,没见过粉色的杉树。”妮妮问起粉色的树,我的脑子里一瞬间闪过木棉、合欢、桃树,最后根据伞形勉强锁定了杉树。
“我最喜欢这棵树了!哇,姑姑,你看,树上还有一只猫头鹰!”妮妮又发现了一个彩蛋!不经意的小发现让她雀跃不已。相差25岁,我有点搞不明白妮妮的阅读重点呢。
“姑姑,这棵树会开花么?”她完全不知道此刻她姑姑被她开启了记忆闸门,在心里默念席慕蓉的《一棵会开花的树》……
一个优秀的设计有吸引人心的力量。果不其然,就像米尔顿所说的那样,能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暗暗打算,等妮妮睡着了,我自己再好好翻翻这本书。米尔顿的视觉语言变化多端,富饶浓烈。每幅插画都很耐得住细细品赏。
“姑姑,这只鳄鱼好可爱……”妮妮翻到鳄鱼那一页:如果鳄鱼装把手,拎起提箱去旅游。
确实挺可爱的,拎起鳄鱼手提箱,开始开始流浪,我要一个人去东京铁塔看夜景,我要一个人去威尼斯看电影,我要一个人去阳明山上看海芋、拍偶像剧……
Stop,戴佩妮别唱了!能装上死沉死沉的笔记本,拎着去上班,我就心满意足了!等等,安检会让我过么?鳄鱼是国家保护动物吗?我已经无法控制我的脑洞了!
“姑姑,我想要这个鳄鱼包!我要带着去幼儿园!”妮妮一脸期待地望着我。
这可没地儿买!赶紧转移妮妮的注意力,“你看,这只大鱼!如果它能说话,让你别吃它,你会吃吗?”
“呃……我也不知道……”妮妮陷入道德困境,在那儿认真思考。
“哇,胡萝卜会唱歌,妮妮,小朋友要多吃胡萝卜。”
“姑姑,我没见过胡萝卜唱歌!”妮妮不上当。
“胡萝卜唱歌,是告诉小朋友们要多吃它,这样才能长得壮壮的,胡萝卜最有营养了。”
“那西红柿会唱歌吗?我喜欢小西红柿。”
“应该也会吧?但是你也不能总吃小西红柿呀!”最近妮妮喜欢上了吃小西红柿,吃多了又闹肚子,可愁死我们了。她每个阶段都会迷恋某一种食物:草莓、葡萄、樱桃、火龙果、南瓜、冬瓜、龙利鱼、糖醋小排……新鲜一阵子,又不喜欢了。
如果妮妮吃饭的时候挑食,所以的食物都冲她唱歌,喊着妮妮“吃我!吃我!”小祖宗挑食的毛病是不是就能改掉了?
“姑姑,这是啥?”
“这是蛋壳!”
“黄色的是小鸟吗?”
“不是,是小鸡。”
“如果蛋壳是玻璃,天天来看孵小鸡”,真亏作者想得出来。小时候去奶奶家,奶奶养了很多只鸡,还孵过小鸡,我见过小鸡破壳的样子。但是,一直不知道它是怎么孵出来的,好奇得不得了。可能米尔顿也有类似的童年经历。可惜妮妮就无法体味这番感受了,除非春天的时候带她去乡下玩儿,也不知道现在乡间还会孵小鸡么。
“姑姑,这儿有只小老鼠,它肚子里有书!”
“这是袋鼠,它胸前的袋子是用来装袋鼠宝宝的。”
“它能帮我背书去幼儿园吗?”
咦?刚刚不是要鳄鱼包包吗?一只袋鼠蹦蹦跳跳地跟在妮妮身后,肚子里装着她的课本呀彩笔呀,那画面不可思议。
“明天让袋鼠背书,再明天让鳄鱼背书……”小脑袋瓜还是没忘鳄鱼包包呀。喜欢包包,果真是女性的天性呀!
“妮妮,你来念一下这上面的字。”
妮妮认识的字不多,只有“下”“小”“见”之类简单的汉字。
“姑姑给你念吧……你跟着姑姑一起念……如果苹果有牙齿,啃完下巴咬鼻子……”我翻到第一页,给妮妮念书。
“如果苹果有牙齿,啃完下巴咬鼻子……”
挡不住的双语魅力:英式“IF”短句&中文儿歌
西方文化有自己的特色,一个单词、一个谚语可能有丰富的意蕴,由于存在文化隔膜,我们很可能看不太懂文艺作品。那么《如果苹果有牙齿》存在这种问题吗?中国读者会不会看不懂插画的内容呢?完全不必担心哈。
一页页念下去,你会发现每幅插画的下端都用一个“IF”开头的短句做诠释。难怪封面上有个大大的“IF”了!
而且每个“IF”短句下都有对应的中文儿歌,方便我们中国读者解读这些图画。这些中文儿歌朗朗上口,读起来很有节奏感。
IF eggs were made of glass, you could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 hatched.
如果蛋壳是玻璃,天天来看孵小鸡。
IF carrots were parrots,
vegetable soup would be noisy.
如果胡萝卜会唱歌,宝宝一定抢着喝。
遇到妮妮看不懂的插画,我就根据中文儿歌解释给她听。
“姑姑,这是谁呀?”
“这是小丑呀!”
“小丑是谁呀?”
“忘了呀?你在迪士尼游乐场见过,还在小丑那儿买过冰激凌呢。”
“小丑是红色的!”妮妮应该是想起来去过上海迪士尼游乐场了。她对色彩很敏感,感觉她是凭色彩认识物品和人的。
“也有绿色的,小丑跟妮妮一样,有不同颜色的衣服呢。”
“原来是这样啊!”妮妮好像明白了。
“来,姑姑念这幅画上的儿歌给你听,如果白点蘸奶油,爆了米花撑小丑。”
“姑姑,这是什么意思呀?”
“你看呀,小丑的绿领结上有很多圆点,如果它们是白色的,蘸上奶油,做成爆米花,会把小丑吃撑的!小丑跟妮妮一样喜欢吃爆米花!”我刮了刮妮妮的鼻子。
“哈哈哈……”妮妮忍不住笑起来。
这些译文,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常态,又糅合了中国文化,读来极为亲切。
翻到封面,你会发现编译者同样来路不凡,他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
高洪波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作品获奖无数,很多小读者都读过他写的诗歌、散文和故事。我读过他的《鹅 鹅 鹅》,这首儿歌生动地再现了我们85后童年时背诵古诗《鹅》的情境,惹人发笑,又引人深思。
最近,妈妈总爱捉住我,
逼我背一首古怪的儿歌: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听说这是一位古代的神童,
七岁时写下的“大作”……
《如果苹果有牙齿》由高老师担任编译者,真是锦上添花。这样也满足了读者领略两种语言不同魅力的愿望。
英语部分,由于妮妮还太小,单词量完全不够,也听不懂,我就没有从头念到尾了。对此我并不在意。我们家的育儿宗旨就是,只要孩子喜欢读,愿意读,就让她读下去,不强求她记住多少汉字,多少单词,会造多少个句子。同样地,也不苛求孩子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突飞猛进,孩子能体味到阅读的快乐,是最紧要不过的事情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阅读的意义正是如此。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会把孩子塑造成全新的人。最大的期盼不过是孩子身心健康快乐。
念着念着,我和妮妮受到启发,开始了“造句”。
我:“如果书本会说话,妮妮一定不孤单。”
“如果花儿会跳舞,妮妮给她唱首歌……”
85后极力发掘想象力。
10后出口惊人:“如果妮妮不上幼儿园,可以天天在家看电视。”
我:“……”
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苹果的故事还在继续……
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这个长牙齿的苹果,“出生”于1960年,已经到了可以当爷爷的年纪了!但是,它的人生故事还在无限继续……
从1960年到2017年,这个苹果带着半个多世纪的积淀和满满的自信,经过1年多的精心打磨,终于再次微笑着出现在世人面前。而且,它面世的动静还真不小!除了中英双语版本外,英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法语等多种语言版本同步上市,可谓声势浩大。
必须为中文版的印刷工艺点赞!出版社特意使用了4种潘通专色,精选特种纸印刷,力求完美再现图画的色彩。
《如果苹果有牙齿》的内容看着虽然简单,但是艺术家出手不凡,读它本身就是美的享受。一幅图我看到了欢快的配色和不落俗套的设计,妮妮感受到的却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奇妙世界。
鲁迅说:“孩子是可敬佩的,他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到天空,他想潜入蚁穴。”童心和想象力都需要我们大人好好呵护。
衷心地希望这个拥有魔力微笑的苹果,能把小朋友们带入艺术和想象的天堂,为他们开启心中的“IF(如果)”之门。相信小朋友们的未来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