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起初提出征讨西蜀的建议之时,满朝文武皆对此提出质疑,群臣的唾沫星子恨不得将桓温淹没。然而,桓温安之若素一语不发,将这些自诩高士的名臣视若无物。
由于,缺乏声援,势单力薄的桓温只能凭借自己的资源进行伐蜀,在此期间,桓温根本没有得到任何支援。孤军深入的桓温,果断舍弃了大后方,孤注一掷,千里奔袭。常言道:“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
那么,等待着桓温的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据记载,桓温素怀野心,在决定出兵前,他曾躺在床上对亲信道:“如果一直这么默默无闻,将来死后定会被文景(指从曹魏手里夺得天下的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所笑话。”他随即霍然坐起,又说道:“一个人若不能流芳百世,那就应该遗臭万年。”第二天,他的舰队就浩浩荡荡的逆流而上,深入西蜀腹地,随即登岸整备。
当桓温踏上敌国的土地时,不由得有感而发:“既然我此行选择成为忠臣,那么,就不能成为孝子啊。”言下竟有决死之意。值此之际,西蜀李势在皇宫内没日没夜地纵情声色,饮酒寻欢,整个蜀国在此人的带动下宛若一盘散沙。桓温在挺进的过程中,竟没遭到一丝一毫的抵抗,不费吹灰之力地翻越重重天险,深入巴蜀。
当桓温军兵临城下的消息传到西蜀皇宫后,李势大惊失色,慌忙从女人的臂弯中爬出,命令朝中武将率军抵抗。然而,此时蜀国高级将领们的意见各不相同,竟迟迟无法统一,许久无法拿出应对之策。晋军深入彭山,宛入无人之境,距离成都仅百里之遥。桓温原打算将大军一分为二,分为两路挺近成都。然而,其手下袁乔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我军孤悬在外,若继续分兵挺近,势必会冒极大的风险。不如全军出击,携带三天口粮,与敌军做生死决战,定能大胜而归。”
于是,桓温采纳了袁乔的建议,仅留下少部分人马驻守彭山,其余全部兵力集结成一路向成都挺近。由于,沿途的蜀军早已丧失了战斗力,在接下来的遭遇战中晋军不费吹灰之力地取得三场完胜。从兵力上来看,蜀军人数远胜于晋军,然而,蜀军兵力分散并不统一,且战斗力低迷,根本无法与士气高涨的晋军抗衡。
未久,晋军便已抵达成都东南侧的笮桥,双方拉开阵势,在此地决一死战。晋军方面的先锋军自然由激进的主战派袁乔统领,袁乔虽勇,但是,他鲁莽的性子,却使晋军吃了大亏。袁乔率前锋在蜀军阵前左冲右突,然而,却死伤无数,被蜀军的乱箭射回。袁乔的败退无疑使晋军士气大减,原本人数处于劣势的晋军此时人人自危,形势已十万火急。
桓温也已绝望,若再打下去恐有全军覆没之危。为了避免造成更大的伤亡,桓温只得下令鸣金收兵。晋军传令官见战况不利,竟被吓傻了,收到桓温的命令后呆若木鸡,以至于,传错了军令——击鼓进军。只听晋军的战鼓声响彻战场,位于后方的晋军不清楚战场形势,以为蜀军已败退,竟个个精神振奋。于是,晋军在错误的军令中大受鼓舞,疯狂地对蜀军发动进攻。
原本已撤回本阵的袁乔听闻鼓声,立即勒马转身,重新率领前锋冲入敌阵,前锋军抱着必死的决心杀入敌阵,视死如归。蜀军被这突如其来的转变惊呆了,于是,军心大乱,兵败如山倒。就这样,桓温在阴差阳错中打赢了这场决战。在战斗的结尾,蜀军主力在撤退的过程中相互踩踏,竟被赶来的晋军斩杀无数,主力几乎全军覆没。
李势见大势已去,只能带着几名亲随彻夜逃离成都朝北方逃窜。在晋军的穷追不舍中,李势自知已无路可退,只得向桓温拱手而降递交降书,请求桓温留李氏家族一条生路。随后,李势被晋军押送到建康受封归义侯,在建康被软禁了十四年后离世。自此,位于西蜀的成汉势力彻底灭亡。若将李特登基作为成汉势力的起点,那么,成汉总共经历了六位君主,历时四十六年。
回顾桓温覆灭西蜀,总共经历了五个月的时间,不得不说,桓温的军事行动就是一场豪赌,最后的那场大战更是险象环生。纵观历史,桓温灭蜀之战堪称“史上最阴差阳错的胜利”。桓温攻占程度后,蜀地彻底沦为东晋版图,被划归到益州。班师回朝的桓温因灭蜀的不世奇功,被朝廷封为征西大将军,位极人臣。
回望桓温出征之前,朝野上下对其的一片质疑声,与时下桓温功成名就后朝臣对他的态度,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反差。
历史便是如此,每场豪赌的胜利者便代表着绝对的正义,鲜有例外。
但是,之后的一次豪赌,他却失败了。永和十年,桓温北伐前秦,兵锋直指霸上,逼得前秦皇帝苻健退守长安内城,桓温进兵河南,在伊水击败羌帅姚襄,收复旧都洛阳。在太和四年,桓温北伐前燕,一直打到枋头,距前燕国都邺城只有二百多里,还收复了淮水以北的广大地区,可惜,最终以失败告终,死伤三万人。
参考资料:
【《两晋南北朝史》、《晋书·卷九十八·列传第六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