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穿闹市走古墟 寻蚝文化之根

穿闹市走古墟 寻蚝文化之根

阅读量:3880566 2019-10-28


穿











——青年课题《沙井蚝元素在小学版画
第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社会实践活动
我与蚝壳屋相约
“一岁蚝田两种蚝,蚝田片片在波涛。蚝生每每因阳火,相叠成山十丈高。”也许我们无法亲眼目睹万亩蚝田的盛景,也无法感受沙井蚝民采蚝、挒蚝、开蚝等热火朝天的盛况,却仍能穿越沙井闹市,走过古虚巷陌,追寻这片土地的历史烟云。
为了进一步开展青年课题的研究,加深师生对沙井蚝文化的认识,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经验,我校艺术社团于2019年10月22日下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第一站:
深圳书城宝安城4楼艺廊
我也在现场
2019.10.22
一场题为“试水”的水彩画作品展览呈现在大家面前。这场展览激发了同学们浓厚的兴趣。同学们畅游在绘画的海洋里,纷纷用相机记录下自己喜欢的作品。他们相互传阅作品集,寻找喜欢的画作,再与墙上的画作一一进行比照,像开始了一场寻宝大冒险,开心的笑容在孩子们的脸上浮现。

第二站:江氏大宗祠(蚝壳屋)
土生土长的沙井步涌人——课题主持人江倩青老师,带领着艺术社团师生来到本家宗祠,并邀请到步涌社区大宗祠管理员江润平先生为师生讲解了江氏大宗祠历史及文人典故等。
步涌江氏大宗祠管理员
江润平先生为我们讲解

明末清初,江氏族人筹划兴建一座大宗祠,在选择墙体材料时,族内长辈都一致认为,江氏祖辈几代人与蚝结下不解之缘,宗祠建筑用蚝壳垒墙。一是纪念蚝对江氏宗族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二是蚝壳垒墙一直是蚝民的建筑传统,有承传祖业之意;三是当今养蚝业兴盛,有大量可用的蚝壳。直至今日,江氏大宗祠已历三百多年,裸露的蚝壳整齐划一,如鱼鳞般镶嵌成墙体仍发出耀眼的银光,即使屋顶瓦面已修缮多次,墙体仍固若金汤,坚不可摧。
“蚝”气十足的蚝壳墙似乎把首次见面的孩子们给“震”住了,孩子们的小手情不自禁地抚摸墙体,发出了“好帅气”“牛”“原来蚝壳长这样的?”的感叹。
摸一摸蚝墙
文物价值的大小不是看它本身的贵重程度,而是看它与所在地区、历史、文化的紧密程度。对一个人来说,自己身边的土地上的文物是最特别的。蚝壳墙对于沙井人对于江老师的意义就如同长城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蚝壳墙就是沙井人心中的长城。
“蚝”气十足的墙体
第三站:
蚝二学府花园雕塑群

 迎面而来的是一副巨大的蚝文化浮雕墙让同学们非常激动、兴奋。我们似乎能从墙上诉说的蚝民故事,感受到一代又一代的沙井人养蚝、吃蚝、品蚝的那种一种浓郁岭南特色的“蚝文化”。化身为专业“导游”的江老师带我们沿着小区蜿蜒的小道,一路欣赏各种展示沙井蚝民生活的雕塑:吊蚝雕塑、满载而归雕塑、蚝姑雕塑、开蚝雕塑、拾蚝雕塑、苏东坡尝蚝雕塑、蚝民沧桑雕塑、挒蚝雕塑等。
蚝雕塑群

“赶蚝需要什么工具?”
“开蚝的人拿的是什么?”
“蚝姑是谁?”
“挒蚝难吗?”
“苏东坡也爱生蚝?”
江老师对沙井蚝典故信手拈来,孩子们呈现出着迷崇拜的小眼神,他们争先恐后奔跑去下一个雕塑。穿着统一印有“沙井蚝”字样的T恤的师生、驻足聆听的小区阿姨、宝宝们……成为了此时此刻小区内最亮丽的风景线。
专业“导游”江老师
飞奔去下一个雕塑的孩子们

last:
 今日之前  今日之后  
今日之前,我们从来不知沙井蚝民由何而来、以何为生、以何而去;也不知道为什么“蚝乡”是沙井,而不是别处;也不明白为什么沙井可以创造商品蚝养殖的大格局……
今日之后,也许我们还不能与江老师一样对沙井这片热土有如此浓郁的感情。但我们知道了:
原来,深圳并不是人们所说的那样是一座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城市,它有它的今生,也有它的前世;
原来,深圳的市场繁荣,不是今日骤现的景象,而是早在明清时代,通过沙井蚝的营销,就展露了商品经济的峥嵘;
原来,深圳人创新求变的精神,不是因为特区的创立才衍生而来,而是在插竹养蚝、瓦缸养蚝、三区养蚝、筏式吊养的漫长演化中积淀的基因……
1
END
1
文/单熙尧 江倩青
审稿/曾书婷
图/龚德轩
编辑/杨贺然 江倩青
2019/10/28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